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5-08-0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9787568210867
  • 1
  • 389178
  • 平装
  • 2015-08-01
  • 277
  • I712.074
作者简介
籍晓红简介:籍晓红,山西长治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1973年生, 2004年考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师从殷企平教授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课题四项。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主要旨在尝试从文化批评理论的角度对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中后期的五部小说进行解读和阐释,探讨贝娄中后期几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贝娄小说所反映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这几部小说分别是《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以及《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索尔·贝娄在这五部小说中揭示了后工业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这几部小说集中体现了贝娄的思想精髓。用一句话来概括贝娄小说的思想特点,那就是“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首先表现为人的“物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图景,在这部小说中贝娄将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物化”只是异化的一种。其他异化现象也在贝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揭示。例如,小说《赫索格》深刻地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感,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种种异化关系。在贝娄的笔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贝娄的小说还表现了人们对成功(即名利、地位)的追逐,以及由此造成的悲剧。在《洪堡的礼物》中,后工业社会犹如一个名利场。小说揭示了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和理想主义者的失败困境,以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价值观之间的裂变。《院长的十二月》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这两部小说展现了一个后工业“荒原”社会,表现了贝娄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信念”,是他对后工业消费社会的一种反拨。贝娄的小说渗透着一种乌托邦情怀,表现了一种文学理想主义。他的作品在诊治后工业人类社会的疾病和挽救人类濒危的信仰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他的批评观点在当今世界的嘈杂之中敲响了清澈之音。他试图“避免滑向或跌入乌托邦的幻想之中”,为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找到一条道路。如何找到根治当代都市病症的灵丹妙药?如何使孤独的个体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如何拯救失去心灵家园的现代人?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记忆、精神和信念的重要性在贝娄的作品中凸显出来。在一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道德滑坡的时代,索尔·贝娄对精神的关注、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敢于直面人类灵魂的精神,以及他为人类精神疾患开出的药方,无不显示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一生都行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