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21-0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以下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47627
  • 1版
  • 375450
  • 60253295-4
  • 平装
  • 16开
  • 2021-08
  • 500
  • 480
  • 社会学
  • 本科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中国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先秦编:社会思想的发端与百家争鸣时代
引言 先秦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一章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原始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念
一、神话中的人类及社会起源观念
二、原始宗教中的社会秩序观念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夏商时期以神巫文化主导的社会思想
二、西周时期以德礼文化主导的社会思想
第二章 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与欲望论
一、子思、孟子论性善及欲望
二、荀子论性恶及欲望
第二节 社会规范论
一、孔子的“克己复礼”“正名”论
二、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第三节 社会交往论
一、孔子的“忠恕”之道
二、孟子“推己及人”的仁爱观
三、荀子的“修身正己”论
第四节 社会群体论
一、孟子的“通功易事”论
二、荀子的“明分使群”论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一、孔子及《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三、荀子的社会理想
第三章 道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尚“自然”的社会观
一、老子庄子的社会变迁观
二、大道出于自然的社会观
第二节 社会问题论
一、老子的道废仁现论与君上致乱论
二、庄子的德衰朴散与规范致乱论
第三节 社会行为与处世态度论
一、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
二、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论
三、杨朱的“为我”与“贵己”论
第四节 社会治理论
一、老子“为无为”论
二、庄子“任自然”论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
二、庄子的“至德之世”
第四章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社会问题论
一、论社会问题造成的危害
二、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与社会控制思想
一、“天志”“明鬼”的社会控制观
二、“尚同”“尚贤”的社会治理观
三、“节用”“非攻”的社会行为观
第三节 理想社会构想
第五章 法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
一、商鞅的好利恶害论
二、韩非子的人性唯利论
第二节 社会控制论
一、管仲的礼、法兼用论
二、商鞅的明法论
三、韩非的严刑峻法论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组织论
一、管仲的“四民定业”社会结构论
二、商鞅、韩非“民为什伍”的社会组织思想
第四节 社会进化论
一、商鞅的“不法古”论
二、韩非的“不法常可”论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一、齐法家的“尊君顺民”理想
二、韩非的“至治”理想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编:儒学经学化与三教并立时代
引言 秦汉到隋唐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六章 儒学经学化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
一、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二、王充的善恶互变说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第二节 社会规范论
一、董仲舒的“纲纪”说
二、《白虎通》的“太平制礼”说
第三节 社会变迁论
一、董仲舒、何休的三世说
二、王充的社会循环论
三、柳宗元的社会进化论
第四节 理想社会模式
一、董仲舒的理想社会
二、《白虎通》的理想社会
三、韩愈的理想社会
第七章 黄老道家及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社会秩序论
一、《吕氏春秋》的社会秩序观
二、《淮南子》的社会秩序观
第二节 社会问题论
一、阮籍的礼法致乱论
二、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第三节 社会治理论
一、王弼的“圣人无为”论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第四节 理想社会模式
一、阮籍、嵇康的理想社会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理想
第八章 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太平经》的社会思想
一、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二、社会治理论
三、平等相爱的人际关系论
第二节 葛洪的社会思想
一、游仙避世论
二、社会控制论
三、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第三节 灵宝派的社会思想
一、灵宝派的由来与传承
二、《度人经》的济世度人观
三、陆修静的行善成德思想
四、灵宝派的社会理想
第九章 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早期传播
一、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理念
二、佛教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三、佛教社会思想融入中国的最初尝试
第二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初步中国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社会思想的传播与初步中国化
二、大乘般若学说的传播及其社会理念
三、佛玄汇融与佛教社会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
第三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与去宗教化转向
一、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
二、天台宗对般若学说与涅槃学说的综融
三、禅宗的顿悟思想与去宗教化倾向
四、净土信仰的流行与佛教的社会理想
第四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社会功能
宋元明清编:儒学为主导与三教合流走向民间化时代
引言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十章 功利派儒家和理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功利派儒家的社会思想
一、功利派的欲望论
二、“礼”“刑”并举的社会控制论
三、重商富民的社会整合与发展观
第二节 程朱理学的社会思想
一、人性论及修身论
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论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规范论
四、“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社会论
第三节 陆王心学的社会思想
一、理想人格论
二、社会规范论
三、基层社会建设思想
四、泰州学派的儒学民间化思想
五、阳明及其后学的社会理想
第十一章 三教融合中的道教、佛教与民间社会思想
第一节 三教融合趋向中的道教和佛教社会思想
一、道教社会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二、道教社会思想与君权统一、与民间汇融的世俗化趋向
三、佛教社会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四、藏传佛教与西南地区上座部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蒙学、家训、善书体现的社会生活理念
一、蒙学中体现的人的社会化思想
二、家训中的家庭和家族生活秩序观
三、善书中的社会生活秩序观
第三节 戏曲、歌谣与小说中的民间社会思想
一、“忠”“孝”“节”“义”的社会规范理念
二、“命”“缘”“报”等社会控制观
三、侠客精神向往
四、清官情结
五、民间的日常幸福生活理想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社会重建观
一、欲望论
二、君主专制批判论
三、社会经济结构论
四、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论
五、理想社会模式
第二节 “乡约”的社区治理思想
一、乡约的组织设计
二、社区组织与政府关系论
三、社区规范与控制观
四、公共事业与乡村救济
五、乡村治理的理想模式
晚清民初编:西学东渐、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思想巨变时代
引言 晚清民初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十三章 晚清改良派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思想
二、发展经济整合社会的“商战”观
三、社会批判思想
四、“器可变道不可变”的社会变革观
第二节 维新、立宪派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进化与社会变迁思想
二、社会批判与体制改革思想
三、开民智、做新民的国民改造思想
四、《大同书》的社会理想
第三节 开明官僚的社会思想
一、“中体西用”的社会变革观
二、废科举、兴新学的教育改革思想
三、地方自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十四章 晚清民初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平等观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
三、《资政新篇》的社会治理方案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思想
一、“五族共和”的国族一体观
二、自由平等的人权观
三、民生主义社会建设观
四、新三民主义社会理想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思想
一、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批判论
二、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理想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思想
五、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
阅读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