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引论 /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环境生态工程系列
¥59.80定价
作者: 刘静玲,杨志峰,曾维华
出版时间:2020-1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55900
- 1版
- 362999
- 61222679-5
- 平装
- 16开
- 2020-12
- 332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地理、环境
- 本科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研究方法总论
第1章科学研究方法3
11科学研究基本步骤3
111制定一个分析框架3
112对科学推理进行综合分析3
113在研究共同体中工作3
114筛选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并优化4
12问题与挑战4
13研究计划制订5
131分析框架制订5
132研究方案制订5
14理论、假设与概念分析6
141科学研究思维过程6
142理论构成和性质6
143概念与命题分析7
144假设7
145定律7
146数据陈述8
147科学假说8
15科学假设8
151科学假设的科学性特征8
152科学假设的解释说明性特征9
153科学假设的预见推测性特征9
154科学假设的验证性特征9
155科学假设类型10
156科学假设形成步骤11
第2章科学研究策略12
21测量与实验设计12
211测量的原则12
212实验设计原则13
22科学推理方法14
221归纳法14
222演绎法14
23科学研究的流程模式15
第3章环境科学研究维度分析17
31研究框架及目的17
311问卷设计17
312研究方法18
313数据分析18
32环境科学方法分析19
321环境科学方法研究阶段19
322环境科学方法研究途径比较分析19
323不同层次人群对环境科学方法研究看法的相关性分析21
33研究维度体系构建21
第4章环境生态问题甄别与选题24
41环境科学问题24
411环境科学问题特征24
412热点环境问题27
42选题的原则与类型28
421选题意义28
422选题原则29
423选题类型30
43选题的程序与方法31
431选题程序31
432选题的方法32
44选题案例分析——生物膜法应用于海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3
441选题33
442研究对象的筛选34
下篇环境生态方法分论
第5章生态伦理观及方法39
51生态伦理观39
511生态伦理的概念与内涵39
512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发展41
513生态与环境伦理学的异同42
514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44
52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44
521人类中心主义44
522非人类中心主义45
53生态系统管理46
531生态系统管理概念47
532生态系统管理发展前瞻48
533生态系统管理原则与步骤50
53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51
54生命周期评价54
541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概述54
542起源与发展55
543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基础58
544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59
第6章生态环境风险评估63
61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负效应63
611环境污染的生态负效应63
612生态破坏的负效应66
62生态环境监测69
621生态环境监测69
622生态环境监测发展71
623生态环境监测研究方案制定72
624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技术优化74
63生态环境风险评价79
631研究历程79
632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基础与程序84
633大尺度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92
64案例研究——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特征和评价99
641研究区概况99
642样点布设及样品前处理方法100
643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101
644结论101
65案例研究——海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103
651研究背景及问题诊断103
652风险受体和评价终点的选取105
653风险源分析106
654风险小区划分108
655概念模型与暴露危害分析108
656风险表征111
657结论116
658风险管理对策118
第7章生态环境野外研究方法119
71生态调查119
711调查内容119
712调查程序与方法122
72生态环境取样方法125
721取样方法的分类125
722环境因子的取样127
723生物因子的取样130
73原位试验方法135
731现场围隔方法135
732现场围隔的分类及试用范围137
74案例研究138
741实例研究——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疏浚物倾倒对养殖贝类的生态效应研究138
742案例研究——新疆金山金矿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39
第8章生态环境模拟实验方法142
81控制实验142
811微生物实验142
812淡水初级生产者144
813无脊椎动物145
814淡水鱼类145
815沉积物测试146
816淡水多物种检测系统147
817人工生物膜群落法147
82模拟实验149
821关于微宇宙理论149
822微宇宙的主要类型151
823室内标准化微宇宙153
83案例研究——鱼类生理学指标对流量和污染胁迫的响应及适宜生态流量研究153
831鱼类对污染胁迫的响应156
832鱼类对流量胁迫的响应158
833适宜生态流量161
第9章生态环境模型研究方法163
91生态模型概述163
911生态模型的组成163
912生态模型的分类164
92理论模型构建169
93生态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172
94案例研究:APRFW模型应用研究——白洋淀净生产力时间变化173
941白洋淀研究区173
942PRFW概念模型174
943APRFW湿地净生产力模型175
944模型验证与敏感性分析177
945建模与数据178
946研究结论187
第10章物质循环研究方法189
101物质循环流动的概述189
102物质的自然流动回顾189
1021物质自然流动的概念189
1022物质自然循环分类190
1023物质自然流动的基本特征191
1024物质自然循环的生态学意义192
103物质的人为循环192
1031物质的人为流动的概念192
1032物质人为流动分类193
1033物质人为流动基本特征194
1034物质的人为流动与其自然循环间的关系195
104物质人为流动研究方法196
1041选择研究物质的原则196
1042物质流动分析197
1043“追踪法”物质流动分析198
1044“定点法”物质流动分析201
105案例研究——铅元素人为流动分析与管理204
1051案例物质的选择204
1052铅酸电池系统“追踪法”铅流分析应用204
1053“定点法”铅流分析205
1054物质流动分析数据来源示例208
1055展望208
第11章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方法209
111方法框架209
112核心方法210
1121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210
1122规划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方法212
1123城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法217
1124方案决策/评估方法224
113案例分析227
1131规划理念与思路228
1132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228
1133城市生态规划目标229
1134城市生态安全格局229
1135城市生态系统管育及规划方案评估230
114小结231
第12章方法筛选与优化的实用工具232
121生态足迹——一种度量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232
1211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原理232
1212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235
1213生态足迹的应用236
1214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介绍238
1215案例分析——以博鳌特别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为例242
122环境系统设计——生态设计方法246
1221生态设计的概念246
1222生态设计的来源及发展249
1223生态设计方法253
1224案例研究——合肥市道路生态设计256
1225结论259
123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设计259
1231协同设计的概念259
1232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来源及其发展260
1233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特点261
1234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分类262
1235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263
1236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主要方式264
1237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体系结构265
1238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流程框架268
1239产品的协同设计研究268
124大数据处理及实用工具270
1241大数据的概念270
1242大数据处理流程271
1243生态环境大数据273
1244大数据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进展273
1245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架构276
125案例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77
1251湿地生态系统大数据观测体系278
1252基于大数据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79
第13章生态环境研究的尺度分析286
131不同尺度下研究方法比较286
1311研究区概况286
1312研究方法287
1313基于熵值法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生态风险评价289
132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298
1321白洋淀重金属及其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298
1322白洋淀底栖动物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300
1323白洋淀底栖动物结构指标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相关性301
1324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指数的水平特征302
1325各金属之间相关性分析303
1326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指标的相关分析303
133基于AQUATOX模型的PBDEs生态风险评价303
1331模型校正与验证304
1332敏感性分析305
1333PBDEs风险评价306
1334模型NOEC与实验室NOEC比较311
1335AQUATOX模型外推到其他湖泊312
1336不同种群的间接效应312
1337POPs的关键浓度阈值313
134结论313
参考文献314
第1章科学研究方法3
11科学研究基本步骤3
111制定一个分析框架3
112对科学推理进行综合分析3
113在研究共同体中工作3
114筛选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并优化4
12问题与挑战4
13研究计划制订5
131分析框架制订5
132研究方案制订5
14理论、假设与概念分析6
141科学研究思维过程6
142理论构成和性质6
143概念与命题分析7
144假设7
145定律7
146数据陈述8
147科学假说8
15科学假设8
151科学假设的科学性特征8
152科学假设的解释说明性特征9
153科学假设的预见推测性特征9
154科学假设的验证性特征9
155科学假设类型10
156科学假设形成步骤11
第2章科学研究策略12
21测量与实验设计12
211测量的原则12
212实验设计原则13
22科学推理方法14
221归纳法14
222演绎法14
23科学研究的流程模式15
第3章环境科学研究维度分析17
31研究框架及目的17
311问卷设计17
312研究方法18
313数据分析18
32环境科学方法分析19
321环境科学方法研究阶段19
322环境科学方法研究途径比较分析19
323不同层次人群对环境科学方法研究看法的相关性分析21
33研究维度体系构建21
第4章环境生态问题甄别与选题24
41环境科学问题24
411环境科学问题特征24
412热点环境问题27
42选题的原则与类型28
421选题意义28
422选题原则29
423选题类型30
43选题的程序与方法31
431选题程序31
432选题的方法32
44选题案例分析——生物膜法应用于海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3
441选题33
442研究对象的筛选34
下篇环境生态方法分论
第5章生态伦理观及方法39
51生态伦理观39
511生态伦理的概念与内涵39
512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发展41
513生态与环境伦理学的异同42
514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44
52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44
521人类中心主义44
522非人类中心主义45
53生态系统管理46
531生态系统管理概念47
532生态系统管理发展前瞻48
533生态系统管理原则与步骤50
53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51
54生命周期评价54
541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概述54
542起源与发展55
543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基础58
544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59
第6章生态环境风险评估63
61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负效应63
611环境污染的生态负效应63
612生态破坏的负效应66
62生态环境监测69
621生态环境监测69
622生态环境监测发展71
623生态环境监测研究方案制定72
624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技术优化74
63生态环境风险评价79
631研究历程79
632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基础与程序84
633大尺度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92
64案例研究——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特征和评价99
641研究区概况99
642样点布设及样品前处理方法100
643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101
644结论101
65案例研究——海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103
651研究背景及问题诊断103
652风险受体和评价终点的选取105
653风险源分析106
654风险小区划分108
655概念模型与暴露危害分析108
656风险表征111
657结论116
658风险管理对策118
第7章生态环境野外研究方法119
71生态调查119
711调查内容119
712调查程序与方法122
72生态环境取样方法125
721取样方法的分类125
722环境因子的取样127
723生物因子的取样130
73原位试验方法135
731现场围隔方法135
732现场围隔的分类及试用范围137
74案例研究138
741实例研究——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疏浚物倾倒对养殖贝类的生态效应研究138
742案例研究——新疆金山金矿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39
第8章生态环境模拟实验方法142
81控制实验142
811微生物实验142
812淡水初级生产者144
813无脊椎动物145
814淡水鱼类145
815沉积物测试146
816淡水多物种检测系统147
817人工生物膜群落法147
82模拟实验149
821关于微宇宙理论149
822微宇宙的主要类型151
823室内标准化微宇宙153
83案例研究——鱼类生理学指标对流量和污染胁迫的响应及适宜生态流量研究153
831鱼类对污染胁迫的响应156
832鱼类对流量胁迫的响应158
833适宜生态流量161
第9章生态环境模型研究方法163
91生态模型概述163
911生态模型的组成163
912生态模型的分类164
92理论模型构建169
93生态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172
94案例研究:APRFW模型应用研究——白洋淀净生产力时间变化173
941白洋淀研究区173
942PRFW概念模型174
943APRFW湿地净生产力模型175
944模型验证与敏感性分析177
945建模与数据178
946研究结论187
第10章物质循环研究方法189
101物质循环流动的概述189
102物质的自然流动回顾189
1021物质自然流动的概念189
1022物质自然循环分类190
1023物质自然流动的基本特征191
1024物质自然循环的生态学意义192
103物质的人为循环192
1031物质的人为流动的概念192
1032物质人为流动分类193
1033物质人为流动基本特征194
1034物质的人为流动与其自然循环间的关系195
104物质人为流动研究方法196
1041选择研究物质的原则196
1042物质流动分析197
1043“追踪法”物质流动分析198
1044“定点法”物质流动分析201
105案例研究——铅元素人为流动分析与管理204
1051案例物质的选择204
1052铅酸电池系统“追踪法”铅流分析应用204
1053“定点法”铅流分析205
1054物质流动分析数据来源示例208
1055展望208
第11章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方法209
111方法框架209
112核心方法210
1121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210
1122规划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方法212
1123城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法217
1124方案决策/评估方法224
113案例分析227
1131规划理念与思路228
1132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228
1133城市生态规划目标229
1134城市生态安全格局229
1135城市生态系统管育及规划方案评估230
114小结231
第12章方法筛选与优化的实用工具232
121生态足迹——一种度量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232
1211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原理232
1212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235
1213生态足迹的应用236
1214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介绍238
1215案例分析——以博鳌特别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为例242
122环境系统设计——生态设计方法246
1221生态设计的概念246
1222生态设计的来源及发展249
1223生态设计方法253
1224案例研究——合肥市道路生态设计256
1225结论259
123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设计259
1231协同设计的概念259
1232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来源及其发展260
1233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特点261
1234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分类262
1235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263
1236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的主要方式264
1237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体系结构265
1238计算机支持下协同设计流程框架268
1239产品的协同设计研究268
124大数据处理及实用工具270
1241大数据的概念270
1242大数据处理流程271
1243生态环境大数据273
1244大数据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进展273
1245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架构276
125案例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77
1251湿地生态系统大数据观测体系278
1252基于大数据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79
第13章生态环境研究的尺度分析286
131不同尺度下研究方法比较286
1311研究区概况286
1312研究方法287
1313基于熵值法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生态风险评价289
132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298
1321白洋淀重金属及其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298
1322白洋淀底栖动物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300
1323白洋淀底栖动物结构指标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相关性301
1324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指数的水平特征302
1325各金属之间相关性分析303
1326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指标的相关分析303
133基于AQUATOX模型的PBDEs生态风险评价303
1331模型校正与验证304
1332敏感性分析305
1333PBDEs风险评价306
1334模型NOEC与实验室NOEC比较311
1335AQUATOX模型外推到其他湖泊312
1336不同种群的间接效应312
1337POPs的关键浓度阈值313
134结论313
参考文献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