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20-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植物学(第3版)(附数字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46965
  • 3版
  • 318906
  • 46251038-9
  • 大大16开
  • 2020-12
  • 660
  • 380
  • 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科学、农林
  • 本科
内容简介

全书由结构植物学和系统演化植物学两篇组成。上篇介绍了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个体发育等内容。下篇叙述了林奈二界系统中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分类依据、生活史、代表属种及其生态习性,包括藻类、菌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类群的系统编排主要依据分子系统学、分支系统学原理与方法,以及所构建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概念,划分各单系群和姐妹群,并结合形态演化证据扼要地讨论了相关类群的起源和系统化。教材最后一章概述了被子植物的系统进化理论和观点,结合地质演化历程,归纳了植物界各类群的系统发育进程。

本书适合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专业,以及农林院校、医学院校的农学、林学、园艺学、中药学、药学和医学等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植物保护工作者及野外植物爱好者参考。

目录

 前辅文
 绪论
  一、植物学的萌芽和兴起
  二、生物分界与分类阶元
  三、植物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四、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上篇 结构植物学
  第一章 植物细胞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四、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有丝分裂
    二、减数分裂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二章 植物组织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 植物的组织系统和维管组织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 根
    一、根的功能
    二、根与根系
    三、根尖的结构与发育
    四、根的初生结构
    五、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根瘤与菌根
    八、特化的根
   第二节 茎
    一、茎的功能
    二、茎的形态
    三、茎尖的结构与发育
    四、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五、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六、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七、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八、特化的茎
   第三节 叶
    一、叶的生理功能
    二、叶的形态
    三、叶的起源和发育
    四、叶的结构
    五、叶的生态类型
    六、叶的衰老与落叶
    七、特化的叶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一、根与茎的联系
    二、茎与分枝及叶的联系
    三、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第一节 花
    一、花的形态和结构
    二、花序
    三、花芽分化
   第二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一、花药的发育
    二、花粉粒的发育
    三、花粉粒的形态及内含物
   第三节 雌蕊的发育
    一、胚珠的发育
    二、胚囊的形成
   第四节 开花与传粉
    一、开花
    二、传粉
   第五节 受精作用
    一、花粉粒的萌发与生长
    二、双受精作用
    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
    一、种子
    二、果实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下篇 系统演化植物学
  第五章 藻类(Algae)
   第一节 藻类概论
    一、生境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
    三、藻类分门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蓝藻门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三节 红藻门(Rhod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红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第四节 绿藻门(Chlor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第五节 灰藻门(Glaucocyst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灰藻门在藻类进化中的地位
   第六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裸藻门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七节 隐藻门(Cryptophyta)
   第八节 不等鞭毛门(Heterokontophyta)
    一、金藻纲(Chrysophyceae)
    二、黄群藻纲(Synurophyceae)
    三、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
    四、黄藻纲(Xanthophyceae)
    五、褐枝藻纲(Phaeothamniophyceae)
    六、褐藻纲(Phaeophyceae)
   第九节 甲藻门(Pyrr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分类及代表
    四、甲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第十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依内共生理论建立的藻类植物系统树
    二、藻类体型及生活史的进化
  第六章 菌物(fungi)
   第一节 黏菌门(Myxomycota)
    一、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二节 植黏菌门(Phytomyxe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三节 卵菌门(Oomycota)
    一、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四节 真菌界(Fungi)概述
    一、特征
    二、繁殖及生活史
    三、分类
    四、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六节 捕虫霉菌门(Zoopagomycot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七节 毛霉菌门(Mucoromycot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八节 子囊菌门(Ascomycot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九节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十节 菌物进化
  第七章 地衣(Lichen)
   一、地衣及其特征
   二、形态及构造
   三、繁殖
   四、分类及代表类群
   五、生态学意义及经济价值
  第八章 苔藓植物(Bryophyte)
   第一节 苔藓植物概论
    一、基本特征
    二、苔藓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苔类植物门(Marchanti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主要类群
   第三节 角苔植物门(Anthocerot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主要类群
   第四节 藓类植物门(Bryophyta)
    一、形态结构
    二、主要类群
   第五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一、起源和进化
    二、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第一节 维管植物的概念与中柱的类型
    一、中柱类型及其进化
    二、维管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一、孢子体
    二、孢子囊与孢子
    三、配子体
    四、生活史
    五、蕨类植物的分类
   第三节 石松纲(Lycopodiopsida)
    一、石松目(Lycopodiales)
    二、水韭目(Isoetales)
    三、卷柏目(Selaginellales)
   第四节 水龙骨纲(Polypodiopsida)
    一、木贼亚纲(Equisetidae)
    二、瓶尔小草亚纲(Ophioglossidae)
    三、合囊蕨亚纲(Marattiidae)
    四、水龙骨亚纲(Polypodiidae)
   第五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一、蕨类植物经历的地质年代
    二、化石蕨类植物的主要类群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概述
  第十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第一节 种子植物概论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
    一、苏铁纲(Cycadopsida)
    二、银杏纲(Ginkgopsida)
    三、买麻藤纲(Gnetopsida)
    四、松柏纲(Coniferopsida)
   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一、胚珠的起源
    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第一节 被子植物概述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被子植物(一)基部类
    一、无油樟目(Amborellales)
    二、睡莲目(Nymphaeales)
    三、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
   第三节 被子植物(二)木兰类
    一、白樟目(Canellales)
    二、胡椒目(Piperales)
    三、木兰目(Magnoliales)
    四、樟目(Laurales)
   第四节 被子植物(三)金粟兰类
   第五节 被子植物(四)单子叶类
    一、菖蒲目(Acorales)
    二、泽泻目(Alismatales)
    三、无叶莲目(Petrosaviales)
    四、薯蓣目(Dioscoreales)
    五、露兜树目(Pandanales)
    六、百合目(Liliales)
    七、天门冬目(Asparagales)
    八、棕榈目(Arecales)
    九、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十、姜目(Zingiberales)
    十一、禾本目(Poales)
   第六节 被子植物(五)金鱼藻类
   第七节 被子植物(六)真双子叶类
    一、真双子叶类基部群(Basal Eudicots)
    二、核心真双子叶类基部群(Basalcore Eudicots)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三、超级蔷薇类基部群(Basalsuperrosids)
    四、蔷薇类基部群(Basal Rosids)
    五、蔷薇群(Rosids)
    六、超级菊类基部群(Basal Superasterids)
    七、菊类基部群(Basal Asterids)
    八、菊群(Asterids)
   第八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发生的方式
    三、被子植物常见分类系统
  第十二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
    一、地球的进化及植物的系统发育历程
    二、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植物系统学的发展动态简介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
    二、分支系统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