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中的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44594
  • 271008
  • 2018-06
作者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可信又可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等。著作和论文曾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思想”“时代”“信仰”三个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高校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目录
第一部分 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自尊、自信、自强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
(三)马克思主义研究要避免抽象化、经院化、概念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
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共同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坚持
(三)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条件性
(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四、一个值得商榷的哲学命题——关于“合规律与合目的”问题质疑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
(三)作为科学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
(一)历史事实的一次性
(二)历史现象的相似性
(三)历史规律的重复性
六、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的双重视角
(一)历史视角、逻辑视角及其特征
(二)两种视角的有机统一: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三)不能以文本的不同解读建构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
七、不能借“实践唯物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唯实践主义”意在制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裂
(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难以立足
八、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找准社会位置
(四)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
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百年发展的两个特点

第二部分 文化与哲学
一、文化复兴与“尊孔读经”
二、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不能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
(三)重视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
(四)立足当代,背靠传统,面向世界
三、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三)杰出人物——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人格化的样板
四、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指导地位的若干思考
(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
(二)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三)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文化强国是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必须结合
(二)能够结合
(三)正确走向
八、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九、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
十、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文化自信与“西方中心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四)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
十一、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一)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嬗变
(二)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暂时困境
(三)精神家园的重建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第三部分 哲学要与现实对话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一)哲学要透过经济理论问题与现实对话
(二)历史提出的课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和价值取向
(三)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多视角地考察市场经济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律问题
(一)历史周期律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重要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
三、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
(一)拒斥西方“普世价值”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四、学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标准
(一)谁是评价的主体
(二)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
(三)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
五、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
(二)“经济人”假说与财富异化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六、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七、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八、论核心价值的社会制度本质
(一)社会核心价值的制度性
(二)核心价值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
(四)高扬核心价值,夯实基本价值
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
(二)立足实际,立足变化着的实际
(三)实践是确定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标准
(四)坚持基本原理,重视文本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四部分 专业、职业与信仰
一、专业、职业与信仰
二、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
(一)能够自由选择,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二)不仅作为个体的“我”在选择,作为无数“我”的有组织的集合体的社会,即“大我”也在选择
(三)重视选择中的个人利益、个人生活改善,更重视原则、理想和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理解选择与价值关系的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四、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
(一)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在经济领域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两条
(三)如何认识我们社会中的一些乱象
(四)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论坛上“失声”的现象
五、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
(二)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区别
(三)十月革命送来的是真马克思主义
(四)摒弃共产主义理想,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五)姓马光荣,信马很难
六、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七、学好用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是永远没有结束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