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文化转型人类学(百家廊丛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51882
  • 270910
  • 2018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多元世界的现实及其背后作为整体的文化存在的可能,提出在从微观的中国村落研究转向宏观的中国文明的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人类学需要面对的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的方式以及可能有的理想状态。本文所提出的文明互动的研究注意到了文明之间对立排斥、互补交流以及圆融共通这三种互动模式,它们在心理表征、社会交换、表现方式、文化表达以及民族志类型等诸维度上都会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学不应该是一种面对文明而表现冷漠的学问,人类学的核心就是要去关注文明互动并促进文明互动的人类学的发展,这可谓是它的一种新使命。
目录
导论一、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二、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三、“在一起”的人类学四、承载责任与文化宽容五、一种理想人类学六、世界之中与互联互通七、朝向一种新新人类学第一章 循环的断裂一、一体循环社会二、多元枝杈社会三、循环的断裂与断裂的循环第二章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一、由社会转型演变为社会建设及其困境二、文化的陷阱与文化自觉三、当下中国文化转型的涵义四、文化转型与文化的变动性五、文化自觉、中国意识与文化转型六、媒介、新物质性与文化创意第三章 分离技术的逃避一、社会之灵与文化转型二、可见的文化与不可见的暴力三、权力转移与文化转型四、理性、自然与分离的技术五、“在一起”的哲学与文化转型六、文化与重入幻境第四章 家庭、教育与分离的技术一、教育、个别性与父母角色的衰落二、分离的技术与家庭功能的替代三、家庭的远离与“恋机仇母”情结四、教育人类学与文化转型人类学第五章 后文化自觉时代的物质观一、技术与现代世界二、分离技术与生活世界三、融入性工具与分离性技术四、分离技术的场域五、神圣性与世俗化六、后文化自觉的物质观第六章 原生态、现代世界与文化自觉之后一、从生态到心态二、没有归来的未来三、原生态与现代世界四、个体自觉与文化自觉五、文化自觉之后六、文化自觉之后的生存状况七、人类学的新时代第七章 灾难、艺术品与反讽一、灾难、“猪坚强”的命名与博物馆收藏二、张洹作为艺术家与作为艺术品的“猪刚强”三、人类学有关猪的社会生活的两种叙事四、反讽与艺术的政治化第八章 启蒙、秩序与发展综合症一、启蒙与法律的理性二、法律、秩序与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三、安全感与自然隔离的发展观四、工业化与生活世界的改造五、规划、现代性与发展综合症六、包容而非分离的天下观第九章 拆北京:记忆与遗忘一、模棱两可的“拆”二、北京:一个充满着公共与心理表征的地方三、“拆”的政治心理学:拆除以及保存旧的东西四、房屋拆迁与建造楼房:从遗忘到逆遗忘恢复五、遗忘中的传统与记忆中的现代第十章 个体自觉、问题意识与本土人类学一、文化与他者二、人类学与个体自觉三、本土人类学的问题意识四、人类学的本土构建五、本土切合性第十一章 场所的民族志与线索的民族志一、定点聚焦与线索追溯二、从我思到物思三、场所的民族志与线索的民族志四、自我提升的民族志第十二章 中国意识与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世界一、问题的提出二、世界一:中国意识与地方社会三、世界二:中国意识与周边社会四、世界三:中国意识与现代世界五、中国意识的再觉知第十三章 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一、问题的大背景二、从以人为核心到以自然为核心三、实验室隐喻的民族志之蔽四、江河文明与超越村落的整体民族志五、寻找从人到物翻转的支撑点第十四章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一、文化与转型二、乡土与离土三、盘点与特征四、人类学的中国时代第十五章 从文野之别到圆融共通一、文化反思与微观研究二、从中国村落转向中国文明三、文明互动的三种形式及其民族志类型四、理性的限制与圆融共通的智慧五、世界一体与文明互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