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19-1966)
¥58.50定价
作者: 张小军
出版时间:2016-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31174
- 270584
- 2016-08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20世纪初期到1966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探寻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脉象,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和重要理论成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概说:马克思主义法学传人中国的语境分析
第二节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介绍和传人
第三节 马克思法律思想传播前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对封建法律思想的批判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传播
第五节 民国法学界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谱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法制实践:原则与技术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第二节 从《致雷经天》看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司法思想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法学理论与司法方法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法干部教育”模式
第四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学的诞生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法哲学思想——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底色
第二节 国家领导人论“新”“旧”法律意识形态
第三节 法律意识革命:法学界对旧法律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四节 1949-1952年司法改革演变及若干反思
第五节 新中国法律教育的社会主义转型
第六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司法方法
第五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探讨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法哲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理论构想
第三节 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论辩
第六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新中国“国家与法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
第二节 汉译苏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论著略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学与法制理论的蹒跚
第一节 反右(派)运动与社会主义法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若干争论
第三节 时代印记:张友渔、王叔文《法学基本知识讲话》文本分析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1919-1966)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学知识与法制理论构建的成绩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1919 1966)的若干总结
第三节 如何看待苏联法学与法制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
第五节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若干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概说:马克思主义法学传人中国的语境分析
第二节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介绍和传人
第三节 马克思法律思想传播前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对封建法律思想的批判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传播
第五节 民国法学界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谱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法制实践:原则与技术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第二节 从《致雷经天》看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司法思想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法学理论与司法方法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法干部教育”模式
第四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学的诞生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法哲学思想——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底色
第二节 国家领导人论“新”“旧”法律意识形态
第三节 法律意识革命:法学界对旧法律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四节 1949-1952年司法改革演变及若干反思
第五节 新中国法律教育的社会主义转型
第六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司法方法
第五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探讨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法哲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理论构想
第三节 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论辩
第六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新中国“国家与法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
第二节 汉译苏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论著略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学与法制理论的蹒跚
第一节 反右(派)运动与社会主义法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若干争论
第三节 时代印记:张友渔、王叔文《法学基本知识讲话》文本分析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1919-1966)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学知识与法制理论构建的成绩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发展(1919 1966)的若干总结
第三节 如何看待苏联法学与法制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
第五节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若干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