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39.80定价
作者: 王一川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13548
- 1-1
- 268827
- 平装
- 2009-11
- 339
- 352
- I
内容简介
我们所谓经典美学,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为代表,总是以“美”的本质论为起点或中心,由此推演出整个美学体系大厦:美—,审美形态—一审美意识—一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一艺术批评。这个体系里的每个环节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相依的。因此,这种美学体系必然讲究总体性:有机、完整和系统。它自从20世纪初被引进以来,曾给予面对古典审美传统崩溃而力求重建新的审美规范的中国人以极大的总体性慰藉。甚至到十多年前的“美学热”中,当西方人早已放弃虚幻的经典美学体系而关注具体的语言组织时,中国美学学者还依然对这种经典美学体系满怀热诚和渴望,相信它能够帮助饱经政治困厄的中国人,实现“真正人性的生活”或“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理想。换言之,人们带着“文化大革命”的惨痛记忆,心中充满启蒙主义理想,渴望按自己想象中的先进而人性的世界主流去建设新生活,这时,植根在人们意识中的经典美学体系,就成了走向这种新生活的理想路径。所以,一时间,按经典美学体系范型构筑“新”的美学理论大厦,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笔者曾是这庞大“美学军团”中的一位后学,也曾幻想依据美的本质论而建造新的“体验美学”体系)。这种在今天看来是“反常”的经典美学迷醉,在当时具有双重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从现代美学理论自身的传统演化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美学高潮和50年代第二次美学高潮中相继形成的经典美学信仰,还没有耗竭其巨大能量,还需要在80年代来一次空前的大释放;另一方面,从更大的文业压力看,80年代前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把审美解放视为人的解放的中介,就使已成为现代传统的经典美学肩负起思想解放的前卫角色。可以说,经典美学崇拜热潮在80年代文化变革中历史性地扮演过能动的角色。
目录
引言第一编 导论:走向修辞论美学 一 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一)一种新的诗学现象 (二)认识论转向与认识论诗学 (三)哲学、语言学和诗学中的语言论转向 (四)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五)语言概念与语言论诗学模式 (六)语言论诗学评价 二 多种语言形态与现代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 (一)日常语言与分析美学 (二)诗意语言与存在主义美学 (三)无意识语言与心理分析美学 (四)拟语言与结构主义美学 (五)移心化语言与解构主义美学 (六)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理论 三 高度符号化时代的美学理论——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的特征和实质 (一)语言论美学的含义和演化 (二)语言论美学中的语言角色 (三)语言论美学的话语特征 (四)语言论美学的实质 (五)面对语言论美学 四 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三次转向 (二)当前多形态美学格局 (三)新的综合与修辞论转向 (四)走向修辞论美学 (五)话语与文化语境 (六)修辞与修辞性 (七)修辞论阐释框架 (八)修辞论美学的理想境界第二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文学 五 “革命+恋爱”与转型再生焦虑——论20世纪20年代末几位革命知识分子典型 引言 上篇 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论韦护和王曼英 (一)本文对焦虑的重复叙述 (二)左翼作家的转型再生焦虑 (三)重复、双重效果与自虐 (四)自动重复结构与双重资格认同 (五)重复与文化中的权力 下篇 双重本文间的现代原忧——论沈之菲 (一)有关的批评和反批评 (二)浪漫乌托邦与美的语言性 (三)父子冲突 (四)中国知识分子与原忧 (五)沈之菲与现代原忧 (六)双重本文性 六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近40年中国文艺主潮的修辞论阐释 (一)修辞论方法及相关概念 (二)卡里斯马化与兴体 (三)超卡里斯马化与比体 (四)解卡里斯马化与赋体 ……第三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电影第四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审美文化附录一 古今融汇出兴辞——对文学属性的新思考附录二 中国诗学现代二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