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7-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国学通论讲义》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079981
  • 1-1
  • 256765
  • 2007-0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内地高校的第一本关于“国学通论”课程的教材。“国学”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国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己祖国与民族的门径和指南。“国学通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本教材分八编三十三章,讲授国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传授国学治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介绍经、史、子、集国学体系和国学要籍,引导学生认识“国学”学科涵盖的学术领域,为深入学习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扼要介绍了佛、道宗教文化,天文历法,社会习俗以及海外汉学的发展概况。
目录
课程概述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考查方式课程用书第一编 基础编 第一章 导论——国学概论  第一节 国学的概念  第二节 国学的分类范围  第三节 国学的学科定位  第四节 国学的当代意义  第五节 研习国学的要领  第六节 国学教科书的编撰体例 第二章 国学的基础——语言文字学  第一节 文字学  第二节 音韵学  第三节 训诂学  第四节 语法学 第三章 国学的门径——治学方法  第一节 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第二编 经部编 第四章 经部通论  第一节 “经”的含义  第二节 “经学”的含义  第三节 从六经到十三经  第四节 群经要旨  第五节 经学的分期  第六节 经学的分派 第五章 《易经》分论  第一节 《易经》的名义与性质  第二节 《易经》的作者  第三节 《易经》经传的内容、体例  第四节 《易经》的精神内涵  第五节 《易经》的传授与派别 第六章 《尚书》分论  第一节 《尚书》的名称  第二节 《尚书》的编纂  第三节 《尚书》的今古文  第四节 《尚书》的内容  第五节 《尚书》的价值 第七章 《诗经》分论  第一节 《诗经》的名称  第二节 《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第三节 《诗经》的结集与“诗教”   第四节 “诗序”与“六义”   第五节 《诗经》学的发展 第八章 《三礼》分论  第一节 《周礼》   第二节 《仪礼》   第三节 《礼记》 第九章 《春秋三传》分论  第一节 《左传》   第二节 《公羊传》  第三节 《觳梁传》第三编 史部编 第十章 史部通论  第一节 “史”的含义  第二节 史官的职责  第三节 史书编纂体裁  第四节 史学的发展阶段 第十一章 《史记》分论  第一节 《史记》的名称及流传  第二节 《史记》的撰写宗旨  第三节 《史记》的内容  第四节 《史记》的价值 第十二章 《汉书》分论  第一节 《汉书》的名称与作者  第二节 《汉书》的体例创新  第三节 《汉书》的宗旨和内容  第四节 《汉书》的价值 第十三章 《资治通鉴》分论  第一节 《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及其书名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宗旨和特点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内容  第四节 《资治通鉴》的价值  第五节 《通鉴》学的影响 第十四章 《史通》分论  第一节 《史通》的作者与撰述原委  第二节 《史通》对史体的区分  第三节 《史通》的史家三长论  第四节 《史通》的历史文学理论  第五节 《史通》的整理与研究进路 第十五章 《文史通义》分论  第一节 《文史通义》的作者  第二节 《文史通义》的写作动机  第三节 《文史通义》的内容篇目  第四节 《文史通义》的理论特色  第五节 《文史通义》的价值  第六节 章学诚的方志学和校雠学第四编 子部编 第十六章 子部通论  第一节 “子”与“子学”  第二节 子与经史集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诸子的起源与流派  第四节 子部分类沿革  第五节 诸子学的演变 第十七章 孔子与《论语》分论  第一节 孔子生平与《论语》  第二节 孔子思想大要 第十八章 孟子与《孟子》分论  第一节 孟子生平与《孟子》  第二节 孟子思想大要 第十九章 荀子与《荀子》分论  第一节 荀子生平与《荀子》  第二节 荀子思想大要 第二十章 墨子与《墨子》分论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  第二节 墨子思想大要 第二十一章 老子与《老子》分论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第二节 老子思想大要 第二十二章 庄子与《庄子》分论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第二节 庄子思想大要 第二十三章 名家与《公孙龙子》分论  第一节 “辩说”与名家  第二节 惠施辩题:“合同异”   第三节 公孙龙辩题 第二十四章 法家与《韩非子》分论  第一节 法家人物及其著作  第二节 韩非思想大要第五编 集部编 第二十五章 集部通论  第一节 从“集”字到“别集”、“总集”  第二节 “集部”的分类沿革  第三节 “集部”与文学的关系及文笔之辨  第四节 文体的分类 第二十六章 《楚辞》分论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流传与编定  第二节 《楚辞》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屈原及其作品  第四节 宋玉及其作品  第五节 《楚辞》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文心雕龙》分论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作者及其撰述动机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命名、篇第与结构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内容梗概  第四节 《文心雕龙》的流传与价值  第五节 网络上的“龙学”世界第六编 宗教文化编 第二十八章 佛教文化常识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主要的基本教义  第三节 佛教的传人和演变  第四节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第五节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第六节 佛教的现代意义 第二十九章 道教文化常识  第一节 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道教文化的内容和典籍  第三节 道教之“道”的含义  第四节 道教的神仙信仰  第五节 道教的科仪与方术  第六节 道教与现代生活第七编 天文历法与社会习俗编 第三十章 天文历法  第一节 天干地支  第二节 十二时辰  第三节 阴阳五行  第四节 传统历法  第五节 二十四节气 第三十一章 社会习俗  第一节 姓氏与名号  第二节 十二生肖  第三节 中国传统节日第八编 海外汉学编 第三十二章 国学与海外汉学  第一节 “汉学”的名义  第二节 海外汉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海外汉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第四节 海外汉学研究的实绩  第五节 海外汉学研究展望 第三十三章 海外汉学家个案研究——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  第一节 刘若愚研究中国文学的三个路向  第二节 跨语种的批评家  第三节 中国文论的系统化  第四节 诗歌意象分析法  第五节 悖论语言和悖论诗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