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18-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山地灾害》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98127
  • 1版
  • 227419
  • 46254541-9
  • 精装
  • 16开
  • 2018-01
  • 780
  • 536
  • 理学
  • 地质学
  • P694
  • 地学、地矿类
  •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最新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辅文
 第一篇 山地灾害概述
  第1章 山地灾害基本概念
   1.1 山地灾害与山地灾害学的定义
   1.2 山地灾害的危害
   1.3 山地灾害减灾概况
   1.4 山地灾害种类
   1.5 山地灾害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1 山地灾害与地学的关系
    1.5.2 山地灾害与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
    1.5.3 山地灾害与力学和工程学的关系
    1.5.4 山地灾害与新兴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第2章 山地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山地灾害形成条件
    2.1.1 环境条件
    2.1.2 基本条件
    2.1.3 激发条件
   2.2 山地灾害区域分布规律
    2.2.1 地貌格局主导山地灾害的发育
    2.2.2 气候特征影响山地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2.2.3 我国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
   2.3 不同山地灾害种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3章 山地灾害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山地灾害研究内容
    3.1.1 形成研究
    3.1.2 分布规律研究
    3.1.3 运动力学研究
    3.1.4 风险评估研究
    3.1.5 灾害防治研究
   3.2 山地灾害研究方法
    3.2.1 野外考察
    3.2.2 观测
    3.2.3 实验
    3.2.4 勘察
    3.2.5 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的互馈
  第4章 山地灾害前沿科学问题
   4.1 水土耦合动力过程与灾害形成机理
    4.1.1 细观尺度耦合作用
    4.1.2 细观结构土力学
    4.1.3 坡面(体)尺度耦合作用
    4.1.4 流域尺度的耦合作用
   4.2 运动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应与灾害链生机制
    4.2.1 规模放大效应
    4.2.2 灾害链生机制
   4.3 基于形成机理的灾害预测预报模型
   4.4 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
    4.4.1 气候变化对区域极端天气的影响
    4.4.2 极端天气对特大灾害形成的影响
    4.4.3 高寒区冰雪消融对山地灾害的影响
   4.5 基于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分析
    4.5.1 基于运动过程模拟的灾害危险性分析
    4.5.2 基于灾害体-承灾体相互作用机制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5.3 多灾种风险的综合评价
   4.6 灾害与生态的互馈机制及植物措施-岩土工程措施综合减灾原理
    4.6.1 灾害与生态的互馈机制和植物措施的灾害防治机理
    4.6.2 定量评估植物措施的灾害防治功能
    4.6.3 植物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结合的灾害综合治理原理
   4.7 未来发展方向
    4.7.1 灾害机理预报理论与新技术的协同发展
    4.7.2 复杂介质物质运移规律与数值模拟
    4.7.3 潜在风险判识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斜坡变形灾害
  第5章 斜坡变形灾害概念与基本性质
   5.1 斜坡变形灾害类型
    5.1.1 滑坡
    5.1.2 崩塌
    5.1.3 落石
    5.1.4 滑坡与崩塌的区别
   5.2 斜坡变形灾害的分类
   5.3 斜坡变形灾害的形成条件
    5.3.1 基本条件
    5.3.2 诱发条件
   5.4 斜坡变形灾害的地貌及运动特征
    5.4.1 滑坡平面特征
    5.4.2 滑坡体结构及剖面特征
    5.4.3 滑体的运动学特征
    5.4.4 崩塌的运动特征
    5.4.5 落石运动特征
   5.5 斜坡变形灾害的区域规律与活动特征
    5.5.1 受地质地貌、气候格局等控制的宏观分布规律
    5.5.2 沿河谷的分布规律
    5.5.3 斜坡变形灾害的活动特征
  第6章 危险斜坡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6.1 斜坡变形灾害的区域预测
    6.1.1 因子图层叠加法
    6.1.2 因子作用综合指标法
   6.2 危险斜坡判别
    6.2.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
    6.2.2 综合指标数值分析法
   6.3 滑坡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6.3.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方法
    6.3.2 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方法
    6.3.3 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第7章 斜坡变形灾害勘察与试验
   7.1 滑坡调查
    7.1.1 调查的主要内容
    7.1.2 调查方法
   7.2 滑坡勘测
    7.2.1 地表勘测
    7.2.2 滑坡深部勘探
   7.3 滑坡岩土试验
    7.3.1 滑体上土的物理试验
    7.3.2 滑带土力学性质试验
   7.4 崩塌的勘察
    7.4.1 崩塌地区工程地质测绘
    7.4.2 崩塌地区勘探和试验
  第8章 斜坡变形灾害监测与预报
   8.1 滑坡发生宏观判识方法
    8.1.1 滑坡发生前后的特征变化与滑坡稳定性预报
    8.1.2 滑坡发育阶段的判别分析
    8.1.3 滑坡发生前宏观临滑现象及判别
    8.1.4 基于宏观判识的滑坡发生定性预测
   8.2 滑坡监测技术方法与手段
    8.2.1 常规方法与手段
    8.2.2 地表位移监测
    8.2.3 地下变形监测
    8.2.4 影响因素监测
    8.2.5 宏观地质现象监测
   8.3 滑坡发生时间预报方法
    8.3.1 滑坡变形过程位移历时分析
    8.3.2 滑坡预报模型
   8.4 滑坡综合预报实例——重庆市开县盛山滑坡
  第9章 斜坡变形灾害防治技术
   9.1 斜坡变形灾害防治原则与规划
    9.1.1 防治原则
    9.1.2 防治规划
   9.2 滑坡防治技术
    9.2.1 滑坡体推力计算
    9.2.2 主要工程措施
    9.2.3 滑坡防治实例——二郎山滑坡综合防治
   9.3 崩塌防治技术
    9.3.1 崩塌防治的工程措施
    9.3.2 崩塌防治实例——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
   9.4 落石防治技术
    9.4.1 落石对防护结构(地面)的冲击压力计算
    9.4.2 落石灾害的防治措施
    9.4.3 落石防治实例——彻底关大桥桥墩防滚石冲击工程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泥 石 流
  第10章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10.1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10.1.1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
   10.2 泥石流区域规律与活动特征
    10.2.1 泥石流区域规律
    10.2.2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10.3 泥石流的物理特征
    10.3.1 泥石流的物质组成
    10.3.2 泥石流的固液比例
   10.4 泥石流分类
    10.4.1 泥石流分类的依据、指标
  第11章 泥石流的力学机理
   11.1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11.1.1 泥石流起动与汇流
    11.1.2 泥石流起动的突变机理
    11.1.3 水力类泥石流起动机理
    11.1.4 土力类泥石流起动机理
   11.2 泥石流运动
    11.2.1 泥石流运动特征
    11.2.2 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
    11.2.3 泥石流动力学模型
    11.2.4 泥石流应力本构关系
   11.3 泥石流侵蚀
    11.3.1 侵蚀特征
    11.3.2 侵蚀的力学机理
    11.3.3 动床侵蚀条件下泥石流流量变化
   11.4 泥石流堆积
    11.4.1 堆积过程
    11.4.2 堆积物结构和特征
    11.4.3 堆积体形态和堆积扇特征
  第12章 泥石流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12.1 泥石流风险分析内容和流程
    12.1.1 风险分析内容
    12.1.2 风险分析流程
   12.2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12.2.1 易发性评估因子
    12.2.2 易发性评估方法
   12.3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12.3.1 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和淤埋深度的确定方法
    12.3.2 泥石流堰塞湖淹没危险性的确定方法
    12.3.3 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危险性的确定方法
    12.3.4 危险区划定
   12.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12.4.1 单沟泥石流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12.4.2 典型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12.5 泥石流风险制图与管理
    12.5.1 泥石流风险分级
    12.5.2 泥石流风险制图
    12.5.3 泥石流风险管理
  第13章 泥石流勘察、观测与实验
   13.1 泥石流沟调查与勘察方法
    13.1.1 泥石流灾害调查
    13.1.2 泥石流成因调查
    13.1.3 流域地形地质勘测
    13.1.4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13.2 泥石流观测内容与方法
    13.2.1 泥石流形成观测
    13.2.2 泥石流运动观测
    13.2.3 泥石流冲淤观测
   13.3 泥石流实验方法
    13.3.1 定性模拟实验
    13.3.2 定量模型实验
  第14章 泥石流防治
   14.1 防治原理
    14.1.1 防治原则
    14.1.2 泥石流流域防治功能分区
    14.1.3 防治措施
    14.1.4 防治技术体系
   14.2 监测预警
    14.2.1 泥石流监测
    14.2.2 泥石流预报模型
   14.3 岩土工程治理措施
    14.3.1 拦挡工程
    14.3.2 排导工程
    14.3.3 停淤场工程
   14.4 生态工程治理技术
    14.4.1 泥石流流域生态工程措施分区
    14.4.2 生态工程措施类型及其防护作用
   14.5 防治工程实例——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治理
    14.5.1 流域概况
    14.5.2 泥石流灾害
    14.5.3 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
    14.5.4 泥石流防治土木工程措施
    14.5.5 泥石流防治生态工程措施
    14.5.6 泥石流防治社会管理措施
    14.5.7 泥石流综合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山洪灾害
  第15章 山洪概念与基本特征
   15.1 山洪的基本概念
   15.2 山洪的基本特征
   15.3 山洪的危害及其成灾特性
    15.3.1 山洪灾害的表现形式
    15.3.2 山洪的成灾特性
   15.4 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15.4.1 溪河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15.4.2 溪河洪水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15.5 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
    15.5.1 降雨条件
    15.5.2 下垫面条件
    15.5.3 人为因素
  第16章 山洪形成过程与机理
   16.1 山洪形成过程
    16.1.1 产流过程
    16.1.2 汇流过程
   16.2 流域降雨量分析
   16.3 林冠截留过程
   16.4 土壤下渗产流过程
    16.4.1 下渗理论研究
    16.4.2 下渗经验公式
    16.4.3 SCSCN产流模型
    16.4.4 大孔隙流研究进展
   16.5 流域汇流过程
    16.5.1 坡面汇流过程
    16.5.2 河道汇流过程
   16.6 流域等流时线方法
    16.6.1 变雨强等流时线方法
    16.6.2 基于DEM的变雨强等流时线方法
  第17章 小流域洪水模拟与计算
   17.1 洪水模拟估算方法的选择
    17.1.1 集总式水文模型
    17.1.2 分布式水文模型
   17.2 基于SCSCN产流模型的小流域径流模拟
   17.3 HEC1洪水过程线模拟
    17.3.1 测算子流域平均降雨量
    17.3.2 根据时变损失确定净雨
    17.3.3 根据净雨计算直接地表径流过程
    17.3.4 基流的计算
    17.3.5 河道流量演算
    17.3.6 参数的自动优化方法
    17.3.7 模拟结果的判别标准
   17.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7.5 无资料地区径流计算
    17.5.1 基于干燥指数估算小流域年径流
    17.5.2 基于Budyko假设理论推导稀缺资料地区小流域年产水量
    17.5.3 基于参数移植的小流域径流估算
    17.5.4 人工降雨实验方法
   17.6 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
    17.6.1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
    17.6.2 设计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
    17.6.3 设计洪峰流量的地区经验公式
    17.6.4 小流域设计洪水过程线拟定
  第18章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
   18.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18.1.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18.1.2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内容
    18.1.3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原则
    18.1.4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18.2 山洪风险评估
    18.2.1 山洪危险性分析
    18.2.2 山洪危险区等级划分
    18.2.3 山洪易损性分析与风险制图
    18.2.4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实例
   18.3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18.3.1 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决策
    18.3.2 山洪灾害风险处置
    18.3.3 预防预警机制
    18.3.4 应急体系机制
    18.3.5 损失补偿机制
  第19章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技术
   19.1 山洪灾害防治原则和标准
    19.1.1 防治原则
    19.1.2 防洪标准
   19.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19.2.1 山洪灾害防治分区
    19.2.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措施
   19.3 山洪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
    19.3.1 山洪灾害的监测方法
    19.3.2 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模型
    19.3.3 山洪灾害的预警等级划分
    19.3.4 山洪监测预警系统
   19.4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19.4.1 排洪道
    19.4.2 谷坊
    19.4.3 防护堤
    19.4.4 丁坝
    19.4.5 其他防治工程措施
   19.5 山洪防治案例与效益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堰 塞 湖
  第20章 堰塞湖概念与形成条件
   20.1 堰塞湖概念
   20.2 堰塞湖类型
    20.2.1 滑坡(崩塌)堰塞湖
    20.2.2 泥石流堰塞湖
    20.2.3 冰碛堰塞湖
    20.2.4 熔岩堰塞湖
   20.3 堰塞湖基本特征
    20.3.1 堰塞坝物质组成特征
    20.3.2 堰塞坝几何特征
    20.3.3 堰塞湖水文效应
    20.3.4 堰塞湖生命周期
    20.3.5 堰塞湖分布特征
   20.4 堰塞湖形成条件
    20.4.1 地形条件
    20.4.2 固体物质条件
    20.4.3 水源条件
  第21章 堰塞湖形成过程与机理
   21.1 堰塞坝分类
   21.2 堰塞坝形成过程
    21.2.1 滑坡堰塞坝形成过程
    21.2.2 泥石流堰塞坝形成过程
   21.3 滑坡堰塞坝形成机理
    21.3.1 堵江滑坡分类
    21.3.2 滑坡堵江机理
   21.4 泥石流堰塞坝形成机理
   21.5 堰塞湖形成过程
  第22章 堰塞湖溃决过程与机理
   22.1 堰塞湖溃决模式
    22.1.1 坝顶溢流模式
    22.1.2 坝坡失稳模式
    22.1.3 渗透管涌模式
    22.1.4 涌浪模式
   22.2 堰塞坝溃决过程
    22.2.1 壅水阶段堰塞坝特征
    22.2.2 溃口下切过程
    22.2.3 溃口展宽过程
   22.3 堰塞坝溃决机理
    22.3.1 坝体颗粒物质的起动
    22.3.2 溃口侵蚀
    22.3.3 溃口斜坡稳定性分析
    22.3.4 底床调整与稳定沟床的形成
    22.3.5 管涌机理
  第23章 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
   23.1 堰塞坝的稳定性评估
    23.1.1 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1.2 堰塞坝稳定性评估指标
    23.1.3 稳定性评估模型
   23.2 堰塞湖溃决洪水计算模型
    23.2.1 经验模型
    23.2.2 半经验模型
    23.2.3 物理模型
   23.3 洪水演进过程分析方法
    23.3.1 洪峰展平法
    23.3.2 线性河道法
   23.4 溃决洪水风险评估
    23.4.1 溃决洪水危险性分析
    23.4.2 溃决洪水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3.4.3 溃决洪水综合风险评估
    23.4.4 溃决洪水风险图及编制
  第24章 堰塞湖监测预警与应急排险减灾技术
   24.1 堰塞湖监测预警
    24.1.1 堰塞湖监测预警系统
    24.1.2 堰塞湖监测内容和仪器布设
    24.1.3 数据传输
    24.1.4 数据分析
    24.1.5 预警与预案
   24.2 堰塞湖应急排险减灾技术
    24.2.1 堰塞湖上游水位调控技术
    24.2.2 泄流槽设计技术
    24.2.3 抑制溃口快速扩展技术
    24.2.4 防止背水坡快速溯源侵蚀技术
   24.3 堰塞湖应急排险案例——唐家山堰塞湖
    24.3.1 唐家山堰塞湖概况
    24.3.2 唐家山应急排险方案
    24.3.3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