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3-12-2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地理科学导论(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614046
  • 2版
  • 503196
  • 46251564-4
  • 平装
  • 16开
  • 2023-12-28
  • 570
  • 372
  • 地理科学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

本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地球系统,介绍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宇宙知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第二部分为地理空间,介绍地理空间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第三部分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介绍人地关系,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第四部分为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介绍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体系以及地理科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等。每一节附有讨论和推荐读物模块,书后附有术语索引。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专栏,图表丰富多样,可读性很强。

目录

 前辅文
 第1章 地球系统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专栏 宇宙大爆炸学说
   一、宇宙的构成
    (一)总星系
    (二)恒星系
    (三)类星体
    (四)恒星
    (五)行星
    专栏 冥王星与八大行星
    专栏 小行星
    (六)卫星
    (七)其他天体
    专栏 哈雷彗星与海尔波普彗星
    (八)星云及星际物质
   二、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中的银河系
    (二)银河系中的太阳系
    专栏 只有一个地球
  第2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
    (二)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二、月球的地理效应
    (一)月球
    (二)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专栏 中国的探月工程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第3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
    (一)地球的形状
    专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证实和感知
    (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
   二、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核
    (二)地幔
    (三)地壳
    专栏 大洋与大陆钻探计划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二)地磁
    (三)地热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
   五、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专栏 哥白尼
    专栏 极昼与极夜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
    (一)地理坐标
    (二)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专栏 时辰
    专栏 北京时间
   七、地球的演化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
    (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
    专栏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专栏 人类社会进步的“马拉松”赛跑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
    专栏 地球系统科学
  第4节 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的构造
    (一)岩石圈
    (二)水圈
    (三)大气圈
    (四)生物圈
    (五)智慧圈
    专栏 冰冻圈科学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专栏 生态系统与1/10定律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专栏 大陆漂移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专栏 人类世
 第2章 地理空间
  第1节 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纬度地带性
    (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专栏 人类对纬度地带性的发现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一)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五)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垂直地带性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垂直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垂直地带性
    (五)垂直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四、非地带性
    (一)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专栏 北京郊区的“死山”与“活山”
    (二)非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专栏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第2节 区位理论
   一、区位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概念与特点
    (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二、产业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市场区位论
    (四)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区位论面临的挑战
    专栏 知识经济时代
    专栏 公司区位
   三、非工业区位
    (一)住宅区位
    (二)办公区位
    (三)学校区位
    (四)公共设施区位
   四、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模式
    (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专栏 克里斯泰勒
   五、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一)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引力模式(重力模型)
    (二)空间扩散
  第3节 行为地理理论
   一、环境认知
   二、行为矩阵
   三、空间偏好
   四、时间地理学
  第4节 区域理论
   一、区域与区域研究
    (一)区域的概念
    (二)区域的特征
    (三)区域地理学、区域科学与区域经济学
    (四)区域研究的视角
   二、区域发展理论
    (一)发展与增长
    (二)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四)产业集聚理论
    (五)梯度推移理论
    (六)点轴发展理论
    (七)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专栏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区域演化理论
    (一)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二)区域发展波动理论
    (三)区域演化研究的意义
   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一)经济全球化
    专栏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专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
    专栏 世界主要区域集团
  第5节 地缘理论
   一、地缘与地缘政治
   二、近代地缘政治思想
    (一)麦金德地缘政治思想
    (二)德国地缘政治思想
    (三)美国地缘政治思想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
    (一)两极对立的冷战时期
    (二)两极世界的危机
    (三)走向多极化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四、世界瞩目的边缘带与破碎带
    专栏 东方和西方
   五、中国的地缘战略
    专栏 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3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1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二、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
    (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思想
    (二)对拉采尔“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学说的评述
    专栏 拉采尔
   三、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
    (一)时代背景
    (二)共生理论
    (三)环境容量思想
    专栏 马寅初和《新人口论》
    专栏 复活节 岛之谜
    (四)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专栏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专栏 美丽中国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
    (一)停止和减缓增长理论
    (二)持续增长经济理论
    (三)新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
    专栏 循环经济
   三、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研究
    (二)环境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
    专栏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专栏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3节 文化生态理论
   一、导言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区、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
    (三)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要素
    (四)文化价值观
    专栏 “客观科学”与“不便公开学问”
   二、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
    (一)文明起源与环境
    专栏 青藏高原史前文明演化
    (二)文化发展与环境
    (三)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四)生态文化
   三、文化整合
    (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二)文化整合的因素与过程
    (三)世界文化区
 第4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1节 地理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地理学
    (一)西方古代地理学
    专栏 中国人与地理大发现
    (二)中国古代地理学
    专栏 徐霞客
   二、近代地理学
    (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
    (二)西欧和北美近代地理学
    (三)俄罗斯及苏联近代地理学
    (四)中国近代地理学
   三、现代地理学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
    专栏 谢费尔
    (二)行为革命
    (三)生态思潮
    (四)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
    (五)信息革命
  第2节 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
   一、区域学派
    (一)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
   二、景观学派
    (一)近代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
   三、环境生态学派
    (一)近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思想
   四、空间学派
    (一)近代地理学的传统空间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空间学派
   五、社会学派
  第3节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科学体系和特征
   一、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辨析
   (二)地球表层的范围、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三)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一)地理科学观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三、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一)传统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二)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三)地理科学的相邻科学
   四、地理科学的特征——区域性、综合性
    专栏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第4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方法
   一、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一)地理科学方法论
    (二)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新思维
   二、一般科学方法
    (一)科学思维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三、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一)传统地理学方法
    (二)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手段
    专栏 遥感与西藏“资源走廊”
  第5节 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
   一、地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建设
    (一)资源开发与利用
    专栏 中国橡胶宜林带北移
    专栏 冻土研究与青藏铁路
    (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专栏 “未来地球”计划
    (三)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城乡规划与建设
    专栏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
    (六)区域发展与规划
    专栏 主体功能区划
    (七)国土整治与土地利用
    专栏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选址
    (八)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
   二、地理科学与科学文化发展
    (一)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二)地理科学对文化进步的贡献
    专栏 重新发现地理学
  第6节 新时代的地理科学
   一、时代的特征
    (一)生态时代
    (二)信息时代
    (三)全球时代
   二、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
    (一)空间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区域社会文化问题
   三、现代地理学的特征
    (一)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二)现代地理学是综合的科学
    (三)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四)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五)现代地理学是高技术地理学
   四、现代地理学的重大研究任务
    (一)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二)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与土地科学研究
    (三)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
    (四)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五)地理信息与实验技术研究
    专栏 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五、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
    (一)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走向
    (二)未来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
    (三)世界地理科学中的中国地理科学
 附录 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重要外国人名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