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上、下册)
¥78.00定价
作者: 潘鹏
出版时间:2017-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543332
- 206315
- 46192771-7
- 16开
- 2017-11
- 802
- 工学
- 土木工程
- TU352.104
- 土木工程
- 本科
目录
前言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结构抗震的任务和内容
1.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知识
2.1 有关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2.2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2.3 地震波概述
2.3.1 地震波特性
2.3.2 传播机制
2.4 地震震级
2.4.1 里氏震级
2.4.2 面波震级
2.4.3 体波震级
2.4.4 持时震级
2.4.5 矩震级
2.4.6 震级和能量
2.4.7 震级和频率
2.4.8 震级和断层
2.5 地震震害
2.6 地震烈度
2.7 地震动
2.7.1 地震动观测
2.7.2 地震动类型
2.7.3 地震动频率特征
2.7.4 地震持时
2.7.5 地震三要素综合影响实例
2.7.6 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构振动分析基础
3.1 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3.2 结构振动方程
3.2.1 振动体系的自由度
3.2.2 单自由体系的动力方程
3.2.3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分析
3.3.1 无阻尼自由振动
3.3.2 有阻尼自由振动
3.3.3 强迫振动
3.3.4 Duhamel积分
3.4 多自由度体系
3.4.1 振型分析
3.4.2 无阻尼体系的自由振动
3.4.3 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
3.4.4 强迫振动
3.4.5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
3.5 动力分析的数值方法
3.5.1 线性加速度法
3.5.2 平均加速度法
3.5.3 Newmark-夥¨
3.5.4 多自由度体系
3.6 频域分析方法
3.6.1 对周期性荷载的反应
3.6.2 频域分析
3.6.3 时域和频域转换函数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4.1 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4.2 反应谱的概念
4.3 弹性反应谱
4.3.1 反应谱之间的关系
4.3.2 反应谱的特征
4.3.3 反应谱的标准化与设计反应谱
4.3.4 傅里叶谱与反应谱
4.3.5 弹性反应谱的不足
4.4 结构恢复力模型
4.5 单自由度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4.5.1 承载力和延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4.5.2 滞回模型对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4.6 弹塑性反应谱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
5.1 概述
5.2 层模型
5.2.1 剪切型层模型
5.2.2 弯曲型层模型
5.2.3 弯剪型层模型
5.3 杆单元模型
5.3.1 两端简支杆单元
5.3.2 两端自由杆单元
5.3.3 两端有刚域杆单元
5.3.4 杆端弹塑性弹簧杆模型
5.3.5 其他弹塑性杆模型
5.3.6 多弹簧杆模型
5.3.7 基于纤维模型的杆单元
5.4 剪力墙模型
5.4.1 柱模型
5.4.2 支撑桁架模型
5.4.3 边柱+中柱复合模型
5.4.4 分层壳模型
5.5 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工作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6.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6.1.1 简述
6.1.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
6.1.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选择
6.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6.2.1 简述
6.2.2 加载模式
6.2.3 等效单自由度及其位移模式
6.2.4 目标位移
6.2.5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适用条件
6.2.6 不规则结构的适用性
6.2.7 MPA方法
6.3 等价线性化方法
6.3.1 单自由度结构的等价线性化方法
6.3.2 多自由度结构的等价线性化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多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响应
7.1 动力方程
7.2 线弹性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分析
7.3 振型分解组合法
7.4 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
7.4.1 剪切层模型结构
7.4.2 双重结构层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地震能量和损伤分析方法
8.1 单自由度地震能量分析
8.1.1 振动能量方程
8.1.2 地震输入能量谱
8.1.3 最大弹塑性位移
8.2 多自由度体系的能量分析
8.2.1 弹性多自由度体系
8.2.2 弹塑性多自由度体系
8.2.3 最大层间位移
8.3 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8.3.1 损伤的概念和损伤指标
8.3.2 单参数损伤模型
8.3.3 双参数损伤模型
8.3.4 等效极限延性系数
8.3.5 损伤程度评价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下册
第九章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规范
9.1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9.1.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9.1.2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设计方法
9.1.3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9.1.4 能力设计方法
9.1.5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9.2 结构抗震能力和性能指标
9.2.1 结构的性能指标
9.2.2 抗震设防水准与抗震性能需求
9.3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9.3.1 我国结构抗震发展概况
9.3.2 三水准设防目标与二阶段设计
9.3.3 地震作用计算
9.3.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9.4 美国抗震规范介绍
9.4.1 简述
9.4.2 抗震设防目标
9.4.3 反应谱
9.4.4 地震作用计算
9.4.5 抗震设计
9.4.6 结构体系
9.5 日本抗震规范介绍
9.5.1 简述
9.5.2 地震作用计算
9.5.3 第二阶段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基于性能,位移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0.1 概述
10.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和目标
10.3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10.3.1 简述
10.3.2 结构抗震体系与结构性能控制
10.3.3 直接基于位移设计方法
10.4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10.4.1 简述
10.4.2 理论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地基与基础抗震与设计
11.1 概述
11.2 场地
11.2.1 建筑场地类别
11.2.2 建筑场地评价及有关规定
11.3 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性
11.3.1 场地土对地震波的作用与土的卓越周期
11.3.2 强震时的地面运动
11.4 天然地基与基础
11.4.1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范围
11.4.2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11.5 地基土的液化与防治
11.5.1 液化的概念一
11.5.2 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
11.5.3 液化的判别
11.5.4 液化地基的评价
11.5.5 地基抗液化措施
11.6 桩基的抗震验算
11.6.1 桩基不需进行验算的范围
11.6.2 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1.7 软弱黏性土地基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2.1 砌体结构的震害
12.1.1 一般砌体结构震害特点
12.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特点
12.1.3 砌体结构震害规律
12.2 多层砌体结构布置与选型
12.2.1 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
12.2.2 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12.2.3 砌体抗震横墙的间距
12.2.4 房屋局部尺寸限值
12.2.5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
12.2.6 防震缝设置
12.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12.3.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简图
12.3.2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12.3.3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12.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4.1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2.4.2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5.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
12.5.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
12.5.3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3.1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
13.1.1 场地引起的震害
13.1.2 结构布置引起的震害
13.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
13.1.4 剪力墙结构的震害
13.2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
13.2.1 结构选型
13.2.2 结构布置
13.2.3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13.2.4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延性和屈服机制
13.2.5 材料及连接
13.2.6 楼梯间
13.2.7 基础结构
13.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13.3.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3.3.2 框架结构内力及水平位移计算
13.3.3 内力组合及最不利内力
13.3.4 框架结构截面设计
13.3.5 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13.3.6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要求
13.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分析
13.4.1 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13.4.2 地震作用的计算
13.4.3 地震作用在各剪力墙之间的分配及内力计算
13.4.4 截面设计和构造
13.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13.5.1 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要点
13.5.2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13.5.3 结构内力计算
13.5.4 截面设计和配筋构造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4.1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主要震害特征
14.1.1 梁柱节点连接的破坏
14.1.2 梁、柱、支撑等构件破坏
14.1.3 结构倒塌
14.2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选型与结构布置
14.2.1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体系的选型
14.2.2 多层和高层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原则
14.2.3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竖向布置原则
14.2.4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布置的其他要求
14.3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
14.3.1 优先选用延性相对较好的结构方案
14.3.2 多道防线的设置
14.3.3 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
14.3.4 强柱弱梁的设计
14.3.5 偏心支撑框架的弱消能梁段要求
14.3.6 其他抗震设计要求
14.4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
14.4.1 结构计算模型
14.4.2 地震作用的计算
14.4.3 计算要求
14.5 多层和高层钢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4.5.1 纯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4.5.2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4.5.3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15.1 概述
15.1.1 基本概念
15.1.2 消能减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5.2 阻尼器
15.2.1 速度相关型阻尼器
15.2.2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
15.3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15.3.1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水准
15.3.2 消能减震结构方案
15.3.3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15.4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实例
15.4.1 项目背景
15.4.2 结构概况
15.4.3 结构模型
15.4.4 输入地震动评价
15.4.5 分析流程概述
15.4.6 基于能量法的减震效果评价
15.4.7 基于时程分析法的减震效果评价
15.5 其他结构减振(震)控制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六章 隔震结构设计
16.1 概述
16.1.1 基本概念
16.1.2 隔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6.2 隔震支座
16.2.1 叠层橡胶支座
16.2.2 摩擦摆隔震支座
16.2.3 其他隔震支座
16.3 隔震的基本原理
16.4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16.4.1 隔震结构基本要求
16.4.2 隔震结构方案设计
16.4.3 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16.5 新建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
16.5.1 结构概况
16.5.2 结构模型
16.5.3 输入地震动评价
16.5.4 设计流程概述
16.6 隔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实例
16.6.1 项目背景
16.6.2 结构概况
16.6.3 结构模型
16.6.4 输入地震动评价
16.6.5 设计流程概述
16.7 高层结构隔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七章 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新型抗震体系
17.1 功能可恢复概念
17.2 自复位框架结构
17.2.1 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
17.2.2 自复位钢支撑
17.3 自复位摇摆墙
17.3.1 结构体系概述
17.3.2 工程应用实例
17.3.3 摇摆墙刚度需求
17.3.4 框架-墙连接形式探究
17.3.5 填充墙作为摇摆墙
17.4 可更换连梁高层剪力墙结构
17.4.1 组装式自复位连梁
17.4.2 开槽式楼板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结构抗震的任务和内容
1.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知识
2.1 有关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2.2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2.3 地震波概述
2.3.1 地震波特性
2.3.2 传播机制
2.4 地震震级
2.4.1 里氏震级
2.4.2 面波震级
2.4.3 体波震级
2.4.4 持时震级
2.4.5 矩震级
2.4.6 震级和能量
2.4.7 震级和频率
2.4.8 震级和断层
2.5 地震震害
2.6 地震烈度
2.7 地震动
2.7.1 地震动观测
2.7.2 地震动类型
2.7.3 地震动频率特征
2.7.4 地震持时
2.7.5 地震三要素综合影响实例
2.7.6 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构振动分析基础
3.1 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3.2 结构振动方程
3.2.1 振动体系的自由度
3.2.2 单自由体系的动力方程
3.2.3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分析
3.3.1 无阻尼自由振动
3.3.2 有阻尼自由振动
3.3.3 强迫振动
3.3.4 Duhamel积分
3.4 多自由度体系
3.4.1 振型分析
3.4.2 无阻尼体系的自由振动
3.4.3 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
3.4.4 强迫振动
3.4.5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
3.5 动力分析的数值方法
3.5.1 线性加速度法
3.5.2 平均加速度法
3.5.3 Newmark-夥¨
3.5.4 多自由度体系
3.6 频域分析方法
3.6.1 对周期性荷载的反应
3.6.2 频域分析
3.6.3 时域和频域转换函数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4.1 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4.2 反应谱的概念
4.3 弹性反应谱
4.3.1 反应谱之间的关系
4.3.2 反应谱的特征
4.3.3 反应谱的标准化与设计反应谱
4.3.4 傅里叶谱与反应谱
4.3.5 弹性反应谱的不足
4.4 结构恢复力模型
4.5 单自由度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4.5.1 承载力和延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4.5.2 滞回模型对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4.6 弹塑性反应谱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
5.1 概述
5.2 层模型
5.2.1 剪切型层模型
5.2.2 弯曲型层模型
5.2.3 弯剪型层模型
5.3 杆单元模型
5.3.1 两端简支杆单元
5.3.2 两端自由杆单元
5.3.3 两端有刚域杆单元
5.3.4 杆端弹塑性弹簧杆模型
5.3.5 其他弹塑性杆模型
5.3.6 多弹簧杆模型
5.3.7 基于纤维模型的杆单元
5.4 剪力墙模型
5.4.1 柱模型
5.4.2 支撑桁架模型
5.4.3 边柱+中柱复合模型
5.4.4 分层壳模型
5.5 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工作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6.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6.1.1 简述
6.1.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
6.1.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选择
6.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6.2.1 简述
6.2.2 加载模式
6.2.3 等效单自由度及其位移模式
6.2.4 目标位移
6.2.5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适用条件
6.2.6 不规则结构的适用性
6.2.7 MPA方法
6.3 等价线性化方法
6.3.1 单自由度结构的等价线性化方法
6.3.2 多自由度结构的等价线性化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多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响应
7.1 动力方程
7.2 线弹性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分析
7.3 振型分解组合法
7.4 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
7.4.1 剪切层模型结构
7.4.2 双重结构层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地震能量和损伤分析方法
8.1 单自由度地震能量分析
8.1.1 振动能量方程
8.1.2 地震输入能量谱
8.1.3 最大弹塑性位移
8.2 多自由度体系的能量分析
8.2.1 弹性多自由度体系
8.2.2 弹塑性多自由度体系
8.2.3 最大层间位移
8.3 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8.3.1 损伤的概念和损伤指标
8.3.2 单参数损伤模型
8.3.3 双参数损伤模型
8.3.4 等效极限延性系数
8.3.5 损伤程度评价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下册
第九章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规范
9.1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9.1.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9.1.2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设计方法
9.1.3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9.1.4 能力设计方法
9.1.5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9.2 结构抗震能力和性能指标
9.2.1 结构的性能指标
9.2.2 抗震设防水准与抗震性能需求
9.3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9.3.1 我国结构抗震发展概况
9.3.2 三水准设防目标与二阶段设计
9.3.3 地震作用计算
9.3.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9.4 美国抗震规范介绍
9.4.1 简述
9.4.2 抗震设防目标
9.4.3 反应谱
9.4.4 地震作用计算
9.4.5 抗震设计
9.4.6 结构体系
9.5 日本抗震规范介绍
9.5.1 简述
9.5.2 地震作用计算
9.5.3 第二阶段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基于性能,位移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0.1 概述
10.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和目标
10.3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10.3.1 简述
10.3.2 结构抗震体系与结构性能控制
10.3.3 直接基于位移设计方法
10.4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10.4.1 简述
10.4.2 理论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地基与基础抗震与设计
11.1 概述
11.2 场地
11.2.1 建筑场地类别
11.2.2 建筑场地评价及有关规定
11.3 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性
11.3.1 场地土对地震波的作用与土的卓越周期
11.3.2 强震时的地面运动
11.4 天然地基与基础
11.4.1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范围
11.4.2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11.5 地基土的液化与防治
11.5.1 液化的概念一
11.5.2 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
11.5.3 液化的判别
11.5.4 液化地基的评价
11.5.5 地基抗液化措施
11.6 桩基的抗震验算
11.6.1 桩基不需进行验算的范围
11.6.2 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1.7 软弱黏性土地基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2.1 砌体结构的震害
12.1.1 一般砌体结构震害特点
12.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特点
12.1.3 砌体结构震害规律
12.2 多层砌体结构布置与选型
12.2.1 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
12.2.2 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12.2.3 砌体抗震横墙的间距
12.2.4 房屋局部尺寸限值
12.2.5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
12.2.6 防震缝设置
12.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12.3.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简图
12.3.2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12.3.3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12.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4.1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2.4.2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2.5.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
12.5.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
12.5.3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3.1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
13.1.1 场地引起的震害
13.1.2 结构布置引起的震害
13.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
13.1.4 剪力墙结构的震害
13.2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
13.2.1 结构选型
13.2.2 结构布置
13.2.3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13.2.4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延性和屈服机制
13.2.5 材料及连接
13.2.6 楼梯间
13.2.7 基础结构
13.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13.3.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3.3.2 框架结构内力及水平位移计算
13.3.3 内力组合及最不利内力
13.3.4 框架结构截面设计
13.3.5 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13.3.6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要求
13.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分析
13.4.1 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13.4.2 地震作用的计算
13.4.3 地震作用在各剪力墙之间的分配及内力计算
13.4.4 截面设计和构造
13.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13.5.1 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要点
13.5.2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13.5.3 结构内力计算
13.5.4 截面设计和配筋构造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
14.1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主要震害特征
14.1.1 梁柱节点连接的破坏
14.1.2 梁、柱、支撑等构件破坏
14.1.3 结构倒塌
14.2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选型与结构布置
14.2.1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体系的选型
14.2.2 多层和高层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原则
14.2.3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竖向布置原则
14.2.4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布置的其他要求
14.3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
14.3.1 优先选用延性相对较好的结构方案
14.3.2 多道防线的设置
14.3.3 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
14.3.4 强柱弱梁的设计
14.3.5 偏心支撑框架的弱消能梁段要求
14.3.6 其他抗震设计要求
14.4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
14.4.1 结构计算模型
14.4.2 地震作用的计算
14.4.3 计算要求
14.5 多层和高层钢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4.5.1 纯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4.5.2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4.5.3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15.1 概述
15.1.1 基本概念
15.1.2 消能减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5.2 阻尼器
15.2.1 速度相关型阻尼器
15.2.2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
15.3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15.3.1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水准
15.3.2 消能减震结构方案
15.3.3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15.4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实例
15.4.1 项目背景
15.4.2 结构概况
15.4.3 结构模型
15.4.4 输入地震动评价
15.4.5 分析流程概述
15.4.6 基于能量法的减震效果评价
15.4.7 基于时程分析法的减震效果评价
15.5 其他结构减振(震)控制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六章 隔震结构设计
16.1 概述
16.1.1 基本概念
16.1.2 隔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6.2 隔震支座
16.2.1 叠层橡胶支座
16.2.2 摩擦摆隔震支座
16.2.3 其他隔震支座
16.3 隔震的基本原理
16.4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16.4.1 隔震结构基本要求
16.4.2 隔震结构方案设计
16.4.3 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16.5 新建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
16.5.1 结构概况
16.5.2 结构模型
16.5.3 输入地震动评价
16.5.4 设计流程概述
16.6 隔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实例
16.6.1 项目背景
16.6.2 结构概况
16.6.3 结构模型
16.6.4 输入地震动评价
16.6.5 设计流程概述
16.7 高层结构隔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七章 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新型抗震体系
17.1 功能可恢复概念
17.2 自复位框架结构
17.2.1 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
17.2.2 自复位钢支撑
17.3 自复位摇摆墙
17.3.1 结构体系概述
17.3.2 工程应用实例
17.3.3 摇摆墙刚度需求
17.3.4 框架-墙连接形式探究
17.3.5 填充墙作为摇摆墙
17.4 可更换连梁高层剪力墙结构
17.4.1 组装式自复位连梁
17.4.2 开槽式楼板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