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07-1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下为《医学导论(第5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266826
  • 205083
  • 40243795-8
  • 2018-07-11
  • 医学
  • 基础医学
  • R394
  • 临床医学
  • 本科
目录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一章 古代医学     2     
     第一节 原始医学   2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2
       一、中国古代医学   3
       二、古埃及医学   4
       三、古印度医学   4
       四、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5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5
       一、古希腊的医学   5
       二、古罗马的医学   6  
     第二章 近代医学     7    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7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7
       二、17世纪的医学   8
       三、18世纪的医学   10
       四、19世纪的医学   11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13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14
       二、医学的三个学派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4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14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14  
    第三章 现代医学     15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一、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15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6
       三、免疫学的发展   16
       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17
       五、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18
       六、医学模式的转变   18
       七、传染病的新动态   19
       八、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20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21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21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22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22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23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23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23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3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24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24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4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25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25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26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26
       六、全科医学   26
       七、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27
       八、微创外科   27
       九、循证医学   28
       十、转化医学   29
       十一、精准医学   29
       十二、医学整合   29 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1    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31
       一、阴阳五行学说   31
       二、脏腑学说   31
       三、经络学说   32
       四、病因病机   32
       五、诊法与辨证   32
       六、治则与治法   33
       七、养生与预防   33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33
       一、中医诊断学   33
       二、中医内科   34
       三、中医外科   34
       四、中医骨伤科学   34
       五、中医妇产科   35
       六、儿科   35
       七、五官科   35
       八、针灸科   35
       九、药物学   36
       十、方剂学   3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的发展   36
       一、中医学外传国外   36
       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7
       三、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   38 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 
    第五章 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0     
     第一节 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40
       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0
       二、自然科学知识   40
       三、医学专业知识   41
     第二节 医学生的能力结构   41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二、实践能力   41
       三、自主学习能力   42
       四、创新能力   42
       五、交流能力   42
       六、信息管理能力   42
       七、组织和管理能力   42
       八、团队协作能力   43
       九、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第三节 医学生的素质   43
       一、思想道德素质   43
       二、文化素质   44
       三、专业素质   44
       四、身心素质   45 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     46    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46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46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47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49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   50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50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50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51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52
       一、医学课程   52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53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4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54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6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57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57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57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58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58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9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0 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1     
     第一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   61
       一、学习的内涵   61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1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3
       四、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4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   66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66
       二、医学学习的特点   67
       三、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68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69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69
       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71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   74 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 
    第八章 卫生人员     78     
     第一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   78
       一、卫生人员的分类   78
       二、卫生人员的准入   78
     第二节 临床医生   81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81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权利与岗位要求   82
     第三节 护理人员   84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84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85
     第四节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87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   87
       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87
     第五节 公共卫生人员   88
       一、卫生防疫人员   88
       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   89
     第六节 基层卫生人员与全科医生   89
       一、全科医生   90
       二、社区卫生人员   92
       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   93
     第七节 卫生管理人员   94  
    第九章 病人     96     
     第一节 病人角色   96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96
       二、疾病行为   96
       三、求医行为   97
       四、遵医行为   98
     第二节 病人需要与期望   98
       一、病人需要   98
       二、病人期望   99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100
       一、病人权利   100
       二、病人义务   101
     第四节 病人心理变化   101
       一、认知变化   102
       二、情感变化   102
       三、意志行为变化   102
       四、人格变化   102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   102
       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102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103 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05     
     第一节 沟通概述   105
       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105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106
       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07
       四、沟通的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08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108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08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109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   109
       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109
       二、医患关系   110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111
       四、医患沟通   112
       五、治疗性沟通   113
       六、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   114 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116     
     第一节 生命   116
       一、生命的定义   116
       二、生命的进化   116
       三、生命的标准   116
       四、生命的价值   117
     第二节 健康   117
       一、健康的定义   117
       二、健康的标准   118
       三、亚健康状态   118
     第三节 疾病   119
       一、疾病的定义   119
       二、疾病的原因   119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   123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24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25
       六、疾病的分类   126
       七、疾病谱变化   127
       八、疾病的价值与意义   128
     第四节 衰老   128
       一、衰老的定义   128
       二、衰老的机制   128
     第五节 死亡   129
       一、死亡的定义   129
       二、脑死亡   129
       三、安乐死   130
       四、临终关怀   130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31     
     第一节 临床诊断   131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1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33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   134
     第二节 临床治疗   137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7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138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   140
       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40
       二、病历保存与管理   141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142
       一、卫生法律与法规   142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43
       三、医疗损害和纠纷的现场处置   143
       四、医疗损害及其分类   143
       五、医疗行为中的告知义务   144
       六、医疗损害鉴定及法律处理程序   145
       七、减少医疗损害和纠纷的措施   146
     第五节 循证医学   146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146
       二、循证医学的历史   147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   147
       四、循证医学的价值   148
       五、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149  
    第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150     
     第一节 疾病预防概论   150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150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150
       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   151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151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51
       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   152
       三、社会大卫生观念   153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153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153
       二、三级预防   154
       三、公共卫生监测   158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158
     第四节 卫生保健   159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159
       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   160
       三、初级卫生保健   161  
    第十四章 疾病的康复     162     
     第一节 康复医学概述   162
       一、康复   162
       二、康复医学   163
       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164
       四、残疾学   164
       五、社区康复   165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   165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65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   165
       三、康复医学的作用   166
     第三节 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   167
       一、康复医学评定   167
       二、康复治疗技术   168  
    第十五章 中国卫生国情     169     
     第一节 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6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69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   169
       三、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内涵   169
     第二节 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   170
       一、卫生资源   170
       二、卫生服务   171
     第三节 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172
       一、健康环境与条件持续改善   172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173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174
       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174
       五、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进步   175
       六、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   175
     第四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6
       一、2009—2011年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6
       二、“十二五”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7
       三、“十三五”期间医改的目标和任务   178
     第五节 健康中国战略   181
       一、战略主题   181
       二、战略目标   181
       三、战略任务   182  
附录1 诺贝尔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3   
附录2 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     189  
附录3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206  
附录4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     209  
参考文献     22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29  
本书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