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
¥42.00定价
作者: 周春祥,蒋健
出版时间:2018-05-0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263924
- 204969
- 48216194-0
- 2018-05-04
- 医学
- 中医学
- R245
- 中医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教材在1版基础上,重新调整教材框架。全书除绪论外,分成上、下两篇,上篇针对四大经典中有关疾病病因、病理,辨证体系,治则治法及方药应用内容进行综合论述。下篇以具体病证辨治为主,纳入病证又以能体现中医辨治思路的病种为主,通过对经典如何辨治伤寒、温病、杂病的具体描述来展现中医的辨治规律;其次,选择常见、多发病为纳入对象,通过对这类疾病辨治的介绍,体现经典的临床指导价值;最后,适当选择某些疑难病,以拓展学生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辨治疑难病能力。另外,分类梳理经典内容。根据编写纲目,将四大经典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分类梳理后撰写成文,并在其后直接附录相关经典原文,形成撰写内容与经典原文之间的相互映衬。本教材适合中医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对学习过中医临床课程的学生,能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也适合尚未选读经典的学生整体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经典基本内容;此外,对临床医师提高经典临床应用水平同样有较大帮助。
目录
绪论
一、中医临床经典是数千年临床诊疗经验结晶
二、中医临床经典各自特征与相互关联
三、熟悉和掌握中医临床经典是中医基本功
四、学习中医临床经典要注意掌握正确方法
上篇
第一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
三、饮食失主
四、伏邪
五、疫气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与发病
二、外感内伤
三、邪正与虚实
四、阴阳失调
五、传变预后
第二章 诊法总述
第一节 色脉合参,独处藏奸
一、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二、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第二节 司外揣内,取象类比
一、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二、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第三节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一、“观其脉证”是中医诊法总括
二、“知犯何逆”是中医辨证核心
第四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一、整体观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第五节 辨舌验齿,斑疹白痦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痦
第三章 辨证体系
第一节 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之源
二、六经辨证创新发展
三、六经辨证拓展应用
第二节 八纲辨证
一、起源于《黄帝内经》
二、系统运用于《伤寒论》《金匮要略》
三、拓展于温病学
第三节 脏腑经络辨证
一、脏腑辨证
二、经络辨证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证候与病机
二、卫气营血证候相互关系和传变
第五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证候与病机
二、三焦证候相互关系和传变
第四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先后
三、正治反治
四、轻重缓急
五、因势利导
六、上病下取
七、治未病
第二节 治法
—、八法
二、复法应用
第五章 方药应用与调护
第一节 方药应用
一、方药应用形式
二、方药应用范围拓展
三、药剥技术发明与进步
四、经典方药应用特点
第二节 调护之法
一、服药方法与时机
二、服后宜忌
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伤寒
一、太阳病
二、阳明病
三、少阳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第二节 温病
一、风温
二、春温
三、暑温
四、秋燥
五、湿温
六、大头瘟
七、伏暑
八、烂喉痧
第三节 杂病
一、结胸证
二、痞证
三、蓄水证
四、蓄血证
五、奔豚气
六、厥证
七、咳喘
八、肺痿
九、胸痹
十、失眠
十一、中风
十二、呕吐
十三、下利
十四、腹满
十五、痿证
十六、黄疸
十七、狐惑病
十八、历节 病
十九、百合病
二十、消渴
二十一、水气病
二十二、瘢瘕积聚
二十三、汗证
二十四、痰饮病
二十五、吐、衄、下血
二十六、瘀血病
第二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外科辨证要点
一、辨阴阳
二、辨脓肿
三、辨疮疡
四、辨瘙痒
第二节 外科病证治
一、阴阳毒
二、肠痈
第三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妊娠腹痛
三、妊娠水肿
四、胎动不安
第二节 产后病
一、产后腹痛
二、产后中风
第三节 妇科杂病
一、热入血室
二、脏躁
三、崩漏
四、带下病
一、中医临床经典是数千年临床诊疗经验结晶
二、中医临床经典各自特征与相互关联
三、熟悉和掌握中医临床经典是中医基本功
四、学习中医临床经典要注意掌握正确方法
上篇
第一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
三、饮食失主
四、伏邪
五、疫气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与发病
二、外感内伤
三、邪正与虚实
四、阴阳失调
五、传变预后
第二章 诊法总述
第一节 色脉合参,独处藏奸
一、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二、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第二节 司外揣内,取象类比
一、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二、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第三节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一、“观其脉证”是中医诊法总括
二、“知犯何逆”是中医辨证核心
第四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一、整体观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第五节 辨舌验齿,斑疹白痦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痦
第三章 辨证体系
第一节 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之源
二、六经辨证创新发展
三、六经辨证拓展应用
第二节 八纲辨证
一、起源于《黄帝内经》
二、系统运用于《伤寒论》《金匮要略》
三、拓展于温病学
第三节 脏腑经络辨证
一、脏腑辨证
二、经络辨证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证候与病机
二、卫气营血证候相互关系和传变
第五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证候与病机
二、三焦证候相互关系和传变
第四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先后
三、正治反治
四、轻重缓急
五、因势利导
六、上病下取
七、治未病
第二节 治法
—、八法
二、复法应用
第五章 方药应用与调护
第一节 方药应用
一、方药应用形式
二、方药应用范围拓展
三、药剥技术发明与进步
四、经典方药应用特点
第二节 调护之法
一、服药方法与时机
二、服后宜忌
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伤寒
一、太阳病
二、阳明病
三、少阳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第二节 温病
一、风温
二、春温
三、暑温
四、秋燥
五、湿温
六、大头瘟
七、伏暑
八、烂喉痧
第三节 杂病
一、结胸证
二、痞证
三、蓄水证
四、蓄血证
五、奔豚气
六、厥证
七、咳喘
八、肺痿
九、胸痹
十、失眠
十一、中风
十二、呕吐
十三、下利
十四、腹满
十五、痿证
十六、黄疸
十七、狐惑病
十八、历节 病
十九、百合病
二十、消渴
二十一、水气病
二十二、瘢瘕积聚
二十三、汗证
二十四、痰饮病
二十五、吐、衄、下血
二十六、瘀血病
第二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外科辨证要点
一、辨阴阳
二、辨脓肿
三、辨疮疡
四、辨瘙痒
第二节 外科病证治
一、阴阳毒
二、肠痈
第三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妊娠腹痛
三、妊娠水肿
四、胎动不安
第二节 产后病
一、产后腹痛
二、产后中风
第三节 妇科杂病
一、热入血室
二、脏躁
三、崩漏
四、带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