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1-0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农业生态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17893
  • 1版
  • 192084
  • 46254475-0
  • 平装
  • 特殊
  • 2011-06
  • 350
  • 233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S181
  • 生态、环境、地学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了近30年来理论生态学领域的重大进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基本生态学原理,例如合作行为的进化机制,单一物种种群动力学及集合种群空间动力学,捕食者猎物系统,植物种群动力学,种间竞争及物种的共存,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群落模式等。后半部分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先后介绍了种群动力学在传染病学、农业生产、捕捞业、物种保护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本书突出了数学、物理学方法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向读者呈现了这一学科中最为基本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研究动向。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生态学基础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使用。

目录

 前辅文
 第1章 引言
  1.1 基本概念与内容梗概
   1.1.1 生态系统
   1.1.2 农业生态系统
 第2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1 最早的人类
  2.2 农业的起源
   2.2.1 从野生植物到作物
   2.2.2 农业起源中心
   2.2.3 农业和作物的扩展
  2.3 农业的进步与效果
   2.3.1 技术发展与机械化
   2.3.2 人工灌溉
   2.3.3 肥料与植物保护剂(农药)
   2.3.4 植物育种
   2.3.5 集约化农业的效果
  2.4 农业生态系统的划分
   2.4.1 转换系统
    2.4.1.1 农林农作制
    2.4.1.2 农田灌木农作制
    2.4.1.3 农田草地农作制
  2.4.2 持久系统
   2.4.2.1 永久种植
   2.4.2.2 多年生作物
 第3章 生态系统的模式与过程
  3.1 生物的相互作用
   3.1.1 营养关系
    3.1.1.1 自养生物
    3.1.1.2 异养生物
    3.1.1.3 营养级与食物网
   3.1.2 竞争
   3.1.3 互惠共生(互利共生)
  3.2 生物群落
  3.3 生物多样性
   3.3.1 自然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3.2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4 演替
  3.5 能量流与物质流
   3.5.1 通过食物网的能量流
   3.5.2 通过水和风的物质运输
   3.5.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与物质流
  3.6 全球物质循环
   3.6.1 水(H2 O)
   3.6.2 碳(C)
    3.6.2.1 人类对CO2收支平衡的影响
   3.6.3 氧(O)
   3.6.4 氮(N)
    3.6.4.1 氮循环过程
    3.6.4.2 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
   3.6.5 磷(P)
 第4章 作物及其环境
  4.1 辐射与能量
   4.1.1 光合作用
    4.1.1.1 碳三(C3 ) 植物
    4.1.1.2 碳四(C4 ) 植物
    4.1.1.3 景天酸代谢(CAM) 植物
    4.1.1.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辐射
   4.1.2 热能
    4.1.2.1 温度与栽培地点
    4.1.2.2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水
   4.2.1 土壤水分平衡
    4.2.1.1 渗透
    4.2.1.2 蒸发
   4.2.2 灌溉
  4.3 土壤
   4.3.1 土壤发育与土壤特性
   4.3.2 土壤识别与分类
   4.3.3 植物养分
    4.3.3.1 养分的有效性
   4.3.4 土壤反应(pH)
   4.3.5 土壤生物
    4.3.5.1 土壤生物群落的构成与功能
    4.3.5.2 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的因素
    4.3.5.3 腐殖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4.3.6 土壤侵蚀
  4.4 农田伴生植物区系
   4.4.1 农作物与杂草间的竞争
    4.4.1.1 对光的竞争
    4.4.1.2 对养分的竞争
    4.4.1.3 对水的竞争
    4.4.1.4 综合竞争作用
    4.4.1.5 特殊竞争状况
   4.4.2 他感作用
   4.4.3 寄生性开花植物
  4.5 植食动物
   4.5.1 植食动物的营养类群
    4.5.1.1 营养器官的外食性消费者
    4.5.1.2 营养器官的内食性消费者
    4.5.1.3 花、种子和果实的消费者
   4.5.2 植食动物的寄主植物范围
   4.5.3 害虫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4.5.3.1 植物的补偿能力
    4.5.3.2 资源供给与害虫危害
   4.5.4 植物对植食动物的抵抗
    4.5.4.1 形态学特征
    4.5.4.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4.5.4.3 诱导防御
    4.5.4.4 植物防御的效果
  4.6 植物病原体
   4.6.1 病毒
   4.6.2 细菌
   4.6.3 真菌
   4.6.4 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
    4.6.4.1 基础抗性机制
    4.6.4.2 诱导抗性机制
 第5章 不受欢迎生物的防治
  5.1 杂草防治
   5.1.1 除草剂
   5.1.2 除草剂抗性作物
   5.1.3 栽培措施
   5.1.4 杂草防除的其他方法
  5.2 害虫防治
   5.2.1 害虫的化学防治
    5.2.1.1 合成杀虫剂
    5.2.1.2 自然杀虫剂
    5.2.1.3 外激素
    5.2.1.4 不期望的杀虫剂效果
   5.2.2 害虫抗性作物
    5.2.2.1 转基因害虫抗性作物
   5.2.3 害虫防治的栽培措施
    5.2.3.1 轮作
    5.2.3.2 播期
    5.2.3.3 群体密度
    5.2.3.4 土壤耕作
   5.2.4 害虫的生物防治
    5.2.4.1 天敌的主要类群
    5.2.4.2 天敌与害虫的关系
    5.2.4.3 天敌与作物的关系
    5.2.4.4 天敌种类间的关系
    5.2.4.5 保守型的害虫生物防治
    5.2.4.6 大量释放式害虫生物防治
    5.2.4.7 经典的害虫生物防治
    5.2.4.8 采用植物的害虫生物防治
  5.3 病原体的防治
   5.3.1 病毒
   5.3.2 细菌
   5.3.3 真菌
 第6章 气候带与土地利用
  6.1 全球大气环流
   6.1.1 气候
  6.2 气候带
   6.2.1 热带
    6.2.1.1 终年湿润热带
    6.2.1.2 干湿交替热带
   6.2.2 亚热带
    6.2.2.1 干旱亚热带
    6.2.2.2 冬季湿润亚热带
    6.2.2.3 终年湿润亚热带
   6.2.3 温带
    6.2.3.1 湿润温带
    6.2.3.2 干旱温带
   6.2.4 北方气候带
   6.2.5 亚极地与极地气候带
 第7章 全球变化的农业生态学问题
  7.1 全球变化
  7.1.1 世界人口的增长
  7.1.2 农业生产的发展
   7.1.2.1 扩大种植面积
   7.1.2.2 集约化种植
   7.1.2.3 未来的潜力
  7.1.3 气候变化
   7.1.3.1 气候变化的原因
   7.1.3.2 21世纪的气候预估
  7.1.4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