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3-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38458
  • 190904
  • 2013-12
  • A821.64
内容简介

  徐海荣、仇华飞著的《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将分别对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外交实践进行探讨,以历史文献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政治学为研究方法,重点论述列宁毛泽东在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对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国内及个人三个层面对二者展开全方位的比较,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演变中的列宁和毛泽东外交思想与实践,影响两位领袖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决策机构、民族、宗教及意识形态因素,通过比较列宁与毛泽东独特的个性,凸显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个性特点。最后,深入阐述列宁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比较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研究领域
  二 选题目的和依据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
  六 创新点、重点、难点
  七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述评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
  二 以阶级分析方法为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应对国际局势的思想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列宁外交思想与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第一节 列宁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一 列宁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列宁外交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 列宁外交思想的实践来源
 第二节 列宁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帝国主义时代理论
  二 战争性质理论
  三 世界革命理论
  四 和平共处理论
  五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和平外交实践
  一 颁布《和平法令》,明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二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三 签订《拉巴洛条约》,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四 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开国际政治新局面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外交实践
 第一节 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 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实践来源
 第二节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四 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
  五 “三个世界”理论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
  一 三大外交政策
  二 新中国外交实践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及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第一节 国际体系演变中的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
  一 凡尔赛体系形成后列宁外交思想
  二 雅尔塔体系形成后毛泽东外交思想
  三 两种国际体系下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
  四 列宁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异同
 第二节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战略思想比较
  一 列宁与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战略思想
  二 列宁与毛泽东帝国主义观异同
  三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经济开放思想
  四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战略中的国家利益维护
 第三节 列宁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一 列宁与毛泽东时代观比较
  二 列宁与毛泽东和平共处思想比较
  三 列宁与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思想比较
  四 “三类国家划分”与“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政治与文化因素
 第一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实践比较
  一 外交决策机制的确立
  二 苏维埃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建立
  三 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建立
  四 苏维埃俄国与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异同
 第二节 影响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民族、宗教及意识形态因素
  一 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思想
  二 毛泽东的民族与殖民地思想
  三 影响列宁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宗教因素
  四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三节 影响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个人因素
  一 列宁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个性
  二 毛泽东独特的个性
  三 列宁与毛泽东个性的异同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
 第一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及当代中国外交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 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四 和平共处与和谐世界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政治遗产
  一 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
  二 大国责任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 中国的现实性选择:以国家长远利益来衡量
 第三节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