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持续生产分析
¥36.00定价
作者: 姚素梅,马学军,刘广亮,吴大付
出版时间:2015-06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9787511620286
- 190661
- 2015-06
- F326.11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小麦生产持续性为中心,从黄淮冬麦区不同区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持续性理论、我国不同区域层次小麦生产持续性比较、我国小麦生产的环境效应、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新形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冲击、以及我国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博弈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我国小麦持续生产形势。
目录
1 概述
1.1 小麦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1.1 小麦的起源
1.1.2 小麦的分类
1.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2.1 小麦的一生与生育时期的划分
1.2.2 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阶段
1.2.3 小麦的阶段发育
1.3 不同区域小麦生产概述
1.3.1 小麦的分布
1.3.2 世界小麦生产情况
1.4 小结
2 黄淮冬麦区不同区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1 我国小麦区划研究进展
2.2 黄淮冬麦区介绍
2.3 黄淮冬麦区不同县域小麦生产现状
2.3.1 河南省确山县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3.2 河南省浚县小麦生产现状
2.3.3 县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4 河南省省辖市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4.1 驻马店市小麦生产现状
2.4.2 许昌市小麦生产现状
2.4.3 郑州市小麦生产现状
2.4.4 新乡市小麦生产现状
2.4.5 安阳市小麦生产现状
2.4.6 市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5 黄淮冬麦区不同省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5.1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2.5.2 山东省小麦生产现状
2.5.3 省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6 中国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6.1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2.6.2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7 小结
3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持续性
3.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概念与内涵
3.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概念与内涵
3.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3.2.2 农业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属性
3.2.3 可持续农业的含义
3.3 农业持续性的测度
3.3.1 农业持续性的含义
3.3.2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 小结
4 我国不同区域层次小麦生产持续性比较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计算公式
4.1.1 持续性
4.1.2 稳定性
4.1.3 均衡性
4.1.4 生产力
4.2 我国县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2.1 县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2.2 县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2.3 县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2.4 县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3 我国省辖市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3.1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3.2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3.3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3.4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4 省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4.1 省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4.2 省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4.3 省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4.4 省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5 我国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5.1 我国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5.2 我国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5.3 我国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5.4 我国小麦生产力分析
4.6 小结
5 我国小麦生产的环境效应
5.1 我国小麦生产对环境的正效应
5.1.1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的大规模土壤改良运动
5.1.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确保高产标准粮田建设
5.1.3 小麦生产对土壤肥力的培肥作用
5.1.4 小麦生产的主要生态效应
5.2 我国小麦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2.1 小麦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5.2.2 小麦生产中施肥带来的环境影响
5.3 小结
6 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6.1 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小麦生产持续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6.1.1 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6.1.2 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沿革
6.1.3 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
6.1.4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
6.2 小麦生产中充足的物质投入
6.2.1 加大水利化建设,确保我国小麦增产稳产
6.2.2 加快农业化学化步伐,促进小麦单产稳步提高
6.2.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
6.2.4 农业电气化快速发展
6.2.5 多维用地,充分挖掘土地生产力
6.3 科学技术是我国小麦单产提高的推动力
6.3.1 间套复种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种植指数逐渐提高,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6.3.2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
6.3.3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土地生产力
6.3.4 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小麦生产抗灾害的能力
6.3.5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得到极大提高
7 新形势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冲击
7.1 全球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1.1 全球变化概述
7.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1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2 土地流转对小麦生产的冲击
7.2.3 新型社区建设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3 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1 雾霾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2 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3 土壤污染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8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博弈
8.1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之间关系分析
8.1.1 “三高”农业的内涵
8.1.2 西方对中国“三高”农业的批判
8.1.3 西方自然生态农业在我国是否可行?
8.1.4 只讲持续不讲增产的片面性分析——以河北省景县为例
8.1.5 集约化与持续化的一致性和对立性的理论
8.2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博弈
8.2.1 调查区域
8.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8.2.3 氮肥用量与麦玉周年产量的关系
8.2.4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8.2.5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氮肥用量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1 小麦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1.1 小麦的起源
1.1.2 小麦的分类
1.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2.1 小麦的一生与生育时期的划分
1.2.2 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阶段
1.2.3 小麦的阶段发育
1.3 不同区域小麦生产概述
1.3.1 小麦的分布
1.3.2 世界小麦生产情况
1.4 小结
2 黄淮冬麦区不同区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1 我国小麦区划研究进展
2.2 黄淮冬麦区介绍
2.3 黄淮冬麦区不同县域小麦生产现状
2.3.1 河南省确山县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3.2 河南省浚县小麦生产现状
2.3.3 县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4 河南省省辖市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4.1 驻马店市小麦生产现状
2.4.2 许昌市小麦生产现状
2.4.3 郑州市小麦生产现状
2.4.4 新乡市小麦生产现状
2.4.5 安阳市小麦生产现状
2.4.6 市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5 黄淮冬麦区不同省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5.1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2.5.2 山东省小麦生产现状
2.5.3 省域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6 中国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6.1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2.6.2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7 小结
3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持续性
3.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概念与内涵
3.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概念与内涵
3.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3.2.2 农业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属性
3.2.3 可持续农业的含义
3.3 农业持续性的测度
3.3.1 农业持续性的含义
3.3.2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 小结
4 我国不同区域层次小麦生产持续性比较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计算公式
4.1.1 持续性
4.1.2 稳定性
4.1.3 均衡性
4.1.4 生产力
4.2 我国县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2.1 县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2.2 县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2.3 县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2.4 县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3 我国省辖市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3.1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3.2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3.3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3.4 省辖市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4 省域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4.1 省域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4.2 省域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4.3 省域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4.4 省域小麦生产力分析
4.5 我国小麦可持续生产分析
4.5.1 我国小麦生产持续性分析
4.5.2 我国小麦生产稳定性分析
4.5.3 我国小麦生产均衡性分析
4.5.4 我国小麦生产力分析
4.6 小结
5 我国小麦生产的环境效应
5.1 我国小麦生产对环境的正效应
5.1.1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的大规模土壤改良运动
5.1.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确保高产标准粮田建设
5.1.3 小麦生产对土壤肥力的培肥作用
5.1.4 小麦生产的主要生态效应
5.2 我国小麦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2.1 小麦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5.2.2 小麦生产中施肥带来的环境影响
5.3 小结
6 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6.1 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小麦生产持续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6.1.1 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6.1.2 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沿革
6.1.3 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
6.1.4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
6.2 小麦生产中充足的物质投入
6.2.1 加大水利化建设,确保我国小麦增产稳产
6.2.2 加快农业化学化步伐,促进小麦单产稳步提高
6.2.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
6.2.4 农业电气化快速发展
6.2.5 多维用地,充分挖掘土地生产力
6.3 科学技术是我国小麦单产提高的推动力
6.3.1 间套复种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种植指数逐渐提高,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6.3.2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
6.3.3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土地生产力
6.3.4 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小麦生产抗灾害的能力
6.3.5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得到极大提高
7 新形势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冲击
7.1 全球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1.1 全球变化概述
7.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1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2.2 土地流转对小麦生产的冲击
7.2.3 新型社区建设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7.3 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1 雾霾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2 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7.3.3 土壤污染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
8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博弈
8.1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之间关系分析
8.1.1 “三高”农业的内涵
8.1.2 西方对中国“三高”农业的批判
8.1.3 西方自然生态农业在我国是否可行?
8.1.4 只讲持续不讲增产的片面性分析——以河北省景县为例
8.1.5 集约化与持续化的一致性和对立性的理论
8.2 小麦生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博弈
8.2.1 调查区域
8.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8.2.3 氮肥用量与麦玉周年产量的关系
8.2.4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8.2.5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氮肥用量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