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以下为《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上海三联书店
  • 9787542647344
  • 190029
  • 2014年6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F426.4
内容简介
  田红云所著的《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
  (1)对现有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本书对当前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其中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综述按照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破坏性创新的内涵、破坏性创新的特征、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以及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及其异同,指出了当前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和测度,以及当前我国理论界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成果。
  (2)研究了破坏性创新机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并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研究了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本书主要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层面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机理;总结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重点介绍了波特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以及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途径及机理;本书还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重点研究了不同创新战略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维持性创新战略和破坏性创新战略所导致的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变化,指出维持性创新战略适用的条件以及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可行性。
  (3)对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驱动情况。本书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1995—2004十年间,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1995—2004年上下5年之间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因素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
  (4)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主要运用行业创新的破坏度和行业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分析刻画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并据此对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排序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行业创新特征所对应的创新开展模式展开研究。
  (5)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与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企业层面破坏性创新的开展研究了影响破坏性创新的因素,并就企业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展开探讨;产业层面,从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的开展来推动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在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产业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特征,研究了六大主要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对破坏性创新开展的作用和影响,并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就如何促进产业内破坏性创新开展的政策实施要点进行了探讨。
  (6)案例研究。案例部分主要研究了一个企业案例和一个产业案例。企业案例研究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产业案例通过研究日本制造业,分析了破坏性创新在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重大作用,指出日本制造业实施维持性创新战略的历史条件以及政府忽视破坏性创新所造成的后果。研究了在信息经济时代,通过开展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局限性,以及采取破坏性创新模式实现赶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目录
摘要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2.1.1 破坏性创新的内涵
  2.1.2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2.1.3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
  2.1.4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途径
  2.1.5 简要评述
 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界定
  2.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演进
  2.2.3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评价与测度
  2.2.4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机理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3.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1.1 技术替代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1.2 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
  3.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3.2.2 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
  3.2.3 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机理
 3.3 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
  3.3.1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3.3.2 维持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3.3 发展中国家通过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分析
  3.3.4 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作用研究
 4.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数据的来源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制造业分类以及各类产业的描述性统计
  4.2.5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4.3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破坏性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1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研究
  5.1.1 产业创新破坏性特征的指标选择
  5.1.2 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测度
 5.2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能力特征
  5.2.1 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5.2.2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
 5.3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3.1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制造业分类
  5.3.2 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5.3.3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创新模式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破坏性创新开展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1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模式
  6.1.1 影响企业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因素
  6.1.2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
  6.1.3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6.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2.1 以本国特定密集需求产业为突破口
  6.2.2 构建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微观基础
  6.2.3 构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6.2.4 发挥相关和支撑产业对破坏性创新的促进作用
 6.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研究
  6.3.1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
  6.3.2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工具
  6.3.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坏性创新的实证案例研究
 7.1 破坏性创新——华为成功的利器
  7.1.1 从低端到高端的破坏性发展战略
  7.1.2 占领新一代破坏性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7.1.3 战略失误源于对破坏性创新的忽视
  7.1.4 经验总结
 7.2 案例研究:日本制造业发展中的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7.2.1 日本近代制造业
  7.2.2 日本现代制造业
  7.2.3 破坏性创新与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7.2.4 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历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