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05-06-1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物理化学(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67672
  • 2
  • 185952
  • 44210974-0
  • 平装
  • 16开
  • 2005-06-17
  • 800
  • 981
  • 理学
  • 化学
  • O64
  • 化学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次修订在第一版基础上对教材框架进行了重新构造,从微观结构内容着手展开,在此基础上讨论平衡体系热力学和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等性质,使微观理论成为学习和理解物理化学原理的基础,赋予教学内容以更深内涵。在具体内容上推陈出新,突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全书分三大部分共二十五章,第一部分介绍微观结构共九章,主要内容为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的测定原理;第二部分介绍平衡体系的性质共八章,主要包括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第三部分共八章,主要是动力学和电化学。为了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各章还给出许多例题和练习题。全书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

本书可作为理科化学类各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有关专业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1-1 量子论的诞生
   (一)旧量子论
   (二)波粒二象性
   (三)不确定关系
  §1-2 实物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
   (一)波函数及其性质
   (二)态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1-3 波函数的求解
   (一)算符理论初步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
  §1-4 简单体系
   (一)势箱中的粒子
   (二)简谐振子
   (三)刚性转子
  习题
  附录Ⅰ 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
  附录Ⅱ 刚性转子方程(即角动量本征方程)的解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2-1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一)方程的建立
   (二)方程的一般解
   (三)解的讨论
   (四)轨道的空间分布
  §2-2 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原子单位
   (二)单电子独立模型与轨道近似
   (三)中心力场近似
   (四)屏蔽模型
   (五)自洽场方法
  §2-3 电子自旋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一)电子自旋
   (二)全同粒子和保里原理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4 原子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一)多电子原子状态
   (二)原子光谱项
   (三)原子光谱
  习题
  附录 R(r)方程的解
 第三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3-1 价键理论
   (一)价键理论对H2分子的处理
   (二)解的讨论
   (三)价键理论的要点和应用
   (四)杂化轨道理论
  §3-2 分子轨道理论
   (一)分子轨道理论对H+2的处理
   (二)解的讨论
   (三)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四)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的比较
  §3-3 双原子分子结构
   (一)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四)双原子分子光谱项
  习题
 第四章 分子对称性和点群
  §4-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
   (一)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种类
   (二)对称操作的乘法表
   (三)对称操作组合的若干规则
  §4-2 分子点群
   (一)群的基础知识
   (二)分子点群及分类
   (三)分子所属点群的判断方法
   (四)分子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
  §4-3 群表示理论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
   (二)表示和特征标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4-4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能量本征函数是不可约表示的基
   (二)对称性匹配群轨道
   (三)投影算符及其应用
   (四)直积和非零矩阵元的检验
  习题
 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
  §5-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
   (一)离域分子轨道
   (二)定域轨道理论
   (三)离域轨道和定域轨道关系
  §5-2 共轭分子结构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二)HMO应用实例
   (三)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
   (四)杂化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
   (五)共轭大π键的类型
  §5-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结构
   (一)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分类
   (三)硼烷(碳硼烷)的结构规则
   (四)多面体碳原子簇结构规则
   (五)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
  §5-4 配位化合物结构
   (一)晶体场理论
   (二)分子轨道理论
   (三)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5-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分子性质的计算
   (一)Abinitio方法
   (二)DFT方法
   (三)分子性质的计算
  习题
 第六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
  §6-1 分子间作用力
   (一)静电力
   (二)诱导力
   (三)色散力
   (四)分子间作用能
   (五)分子间势能函数与范德华半径
  §6-2 气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一)实际气体和范德华方程
   (二)临界点和超临界现象
   (三)对比态原理
  §6-3 液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一)液体结构特征和径向分布函数J(R)
   (二)J(R)的测定和计算
   (三)氢键和疏水作用
  §6-4 超分子结构化学及分子组装
   (一)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
   (二)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
  习题
 第七章 固态
  §7-1 晶体结构周期性
   (一)周期性和点阵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
   (三)晶面表示方法
  §7-2 晶体结构对称性
   (一)晶体中的对称元素
   (二)晶系和14种空间点阵
   (三)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
   (四)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
  §7-3 金属晶体
   (一)三种典型金属单质结构
   (二)金属原子半径
   (三)合金结构
   (四)能带理论
  §7-4 离子晶体
   (一)几种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
   (二)点阵能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极化
   (四)泡林规则和复杂离子化合物结构
  §7-5 共价晶体和其他键型晶体
   (一)共价晶体———金刚石
   (二)混合键型晶体———石墨
   (三)氢键型晶体———冰
   (四)分子晶体———干冰
  §7-6 实际固体
   (一)晶体缺陷
   (二)非晶态
  习题
 第八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1)———分子光谱
  §8-1 概论
  §8-2 转动光谱
   (一)刚性转子模型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
   (三)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
  §8-3 振动光谱
   (一)谐振子模型
   (二)非谐振子模型
   (三)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振转光谱)
   (四)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式
  §8-4 电子光谱
   (一)电子能级和电子光谱选律
   (二)电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振动光谱)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
  §8-5 拉曼光谱
   (一)拉曼散射和拉曼光谱选律
   (二)转动和振动拉曼光谱
  习题
 第九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及其他
  §9-1 核磁共振
   (一)核磁矩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二)核磁共振现象
   (三)化学位移
   (四)核的自旋自旋耦合
  §9-2 顺磁共振
   (一)分子的磁性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二)顺磁共振现象
   (三)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
  §9-3 电子能谱
   (一)电子能谱概述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
   (四)俄歇电子能谱
  §9-4 X射线衍射
   (一)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二)衍射方向
   (三)衍射强度
   (四)X射线的衍射谱
  §9-5电子和中子衍射
   (一)电子衍射
   (二)电子衍射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
   (三)低能电子衍射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四)中子衍射
  习题
 第十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10-1 基本概念
   (一)概率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
   (四)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
  §10-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10-3分子配分函数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
   (二)分子配分函数与内能
  §10-4 正则系综及配分函数
   (一)系综的概念
   (二)正则分布与分子配分函数
   (三)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粒子体系
  §10-5 配分函数的计算
   (一)平动配分函数
   (二)转动配分函数
   (三)振动配分函数
   (四)电子配分函数
   (五)核配分函数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
  §10-6 量子统计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
   (二)费米狄拉克统计法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
  习题
 第十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三)内能U的概念
   (四)功W和热量Q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
   (六)功的计算和可逆过程
  §11-2 焓和热容
   (一)焓的概念
   (二)热容的概念
   (三)理想气体的热容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五)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的关系
  §11-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
   (一)焦耳实验
   (二)绝热过程
   (三)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11-4 焦耳汤姆逊效应
   (一)焦耳汤姆逊实验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
  §11-5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
   (二)反应进度
   (三)恒压反应热和恒容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
   (四)盖斯定律
   (五)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11-6 几种重要的焓变计算
   (一)燃烧焓
   (二)生成焓
   (三)溶解焓和稀释焓
   (四)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
  习题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1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引出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
   (二)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12-2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
   (一)熵的引出
   (二)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
   (三)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12-3 热力学第三定律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引出及表述
   (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
  §12-4 熵变的计算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
   (四)标准熵的计算
   (五)化学反应的熵变
  §12-5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一)亥姆霍兹自由能及等温等容过程方向的判断
   (二)吉布斯自由能及等温等压过程方向的判断
   (三)吉布斯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四)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2-6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
   (四)在纯物质两相平衡的应用
  §12-7 化学势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
   (二)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三)化学势在相变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气体化学势
  习题
 第十三章 溶液体系热力学
  §13-1 偏摩尔量
   (一)偏摩尔量定义
   (二)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
  §13-2 理想溶液及其性质
   (一)理想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二)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三)理想溶液的性质
  §13-3 稀溶液及其性质
   (一)稀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二)稀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三)稀溶液的依数性
  §13-4 实际溶液和活度
   (一)实际溶液及其化学势表达式
   (二)活度的测定
   (三)超额函数
  习题
 第十四章 化学平衡体系热力学
  §1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平衡常数
   (一)均相化学反应
   (二)非均相化学反应
  §14-3 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测定方法
   (一)平衡常数的表达方式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三)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
  §14-4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
   (二)自由能函数的计算和应用举例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
  §14-5 平衡常数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一)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二)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14-6 气相反应条件分析
   (一)常压气相反应
   (二)高压气相反应
  §14-7 液相反应和复杂反应条件分析
   (一)液相反应
   (二)复杂反应
  习题
 第十五章 相平衡体系热力学
  §15-1 相律
   (一)相、组分数和自由度
   (二)相律的推导
  §1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一)单组分体系相图的理论基础
   (二)相图实例
   (三)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
   (四)二级相变
  §15-3 二组分液固体系
   (一)液固体系相图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15-4 二组分气液体系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体系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
   (三)蒸馏(或精馏)原理
  §15-5 二组分液液体系
   (一)部分互溶体系
   (二)完全不互溶体系
  §15-6 三组分体系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
  习题
 第十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1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
   (二)表面张力
  §16-2 弯曲液体的表面现象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
  §16-3 润湿和铺展
   (一)黏附功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
  §16-4 表面相热力学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16-5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定向排列功能
   (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三)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16-6 胶体分散体系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
  习题
 第十七章 气体的吸附和表面化学
  §17-1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二)吸附势能曲线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
  §17-2 现代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
  §17-3 表面性质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一)表面组成和价态的影响
   (二)表面结构的影响
  §17-4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
   (三)用隧道扫描探针研究表面吸附态
  习题
 第十八章 传递过程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18-1 传递过程基本规律
   (一)热传导
   (二)黏度
   (三)扩散
  §18-2 非平衡态热力学
   (一)熵产生原理
   (二)昂萨格倒易关系
   (三)最小熵产生原理
  习题
 第十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规律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二)质量作用定律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19-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一)零级反应
   (二)一级反应
   (三)二级反应
   (四)三级反应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
  §19-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19-4 典型的复杂反应
   (一)对峙反应
   (二)平行反应
   (三)连续反应
  §19-5 反应机理和近似处理方法
   (一)反应机理
   (二)稳态近似
   (三)平衡态近似
  §19-6 化学反应中的动态与平衡
   (一)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
   (二)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习题
 第二十章 各种反应体系的动力学
  §20-1 链反应
   (一)直链反应
   (二)支链反应
  §20-2 液相反应
   (一)遭遇对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
   (四)化学振荡反应
  §20-3 催化反应
   (一)催化剂的特性
   (二)均相催化反应
   (三)气固相催化反应
   (四)络合催化反应
   (五)不对称催化反应
   (六)酶催化反应
  §20-4 流动体系反应
   (一)连续管式反应
   (二)连续釜式反应
  §20-5 光化学反应
   (一)光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习题
 第二十一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21-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一)硬球碰撞模型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
   (三)反应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21-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一)过渡态理论
   (二)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
  §21-3 单分子反应理论
   (一)林德曼理论
   (二)RRKM理论
  §21-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一)实验事实
   (二)能量相关原理
   (三)前线轨道理论
  习题
 第二十二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22-1 化学反应的不同层次
   (一)总包反应
   (二)基元反应
   (三)态态反应
  §22-2 势能面及反应途径
   (一)势能面
   (二)反应体系在势能面上的运动
   (三)势能面的特征对反应的影响
  §22-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和激光器
   (二)特定状态的反应物制备
   (三)反应的测量
  习题
 第二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
  §2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
   (二)法拉第定律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23-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习题
 第二十四章 电化学热力学
  §24-1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一)化学反应的吉氏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二)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三)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
   (四)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物质活度的关系
   (五)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
  §24-2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一)电池电动势产生原因
   (二)电极电势表达式
   (三)标准电极电势
   (四)可逆电极的种类
   (五)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24-3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
   (一)浓差电池
   (二)液体接界电势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24-4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原理
   (三)膜电势
  §24-5 电势pH图及其应用
   (一)电势pH图的涵义
   (二)电势pH图的构建及其应用
  习题
 第二十五章 电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
  §25-1 电极极化
   (一)极化和超电势
   (二)氢超电势理论
   (三)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25-2 电化学测量
   (一)循环伏安法
   (二)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法
   (三)交流阻抗法
  §25-3 应用电化学
   (一)电解
   (二)金属的电沉积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四)化学电源
  §25-4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
   (一)表面电化学
   (二)电极过程的时空分辨
   (三)光电化学
  习题
 附录
  Ⅰ 一些单质及化合物的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01.325kPa,298.15K)
  Ⅱ 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298.15K)
  Ⅲ 国际单位制(SI)
  Ⅳ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1986年国际推荐值)
  Ⅴ 常用的换算因数
  Ⅵ 化学上重要点群的特征标表
 参考读物
 主题索引
 外国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