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周萃文)
¥20.00定价
作者: 周萃文
出版时间:2013-0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60829
- 1版
- 185655
- 64213429-0
- 平膜
- 16开
- 2013-03
- 212
- 133
- 理学
- 化学
- O64-33
- 化学
- 高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绪论、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实验三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测量误差及数据的表达、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基本实验技术部分内容包括: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压力测量技术、气体钢瓶与减压阀、酸度计的使用、光学测量技术、电学测量技术、流动法实验技术。基础实验部分选编了23个实验,涵盖了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和胶体。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测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测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
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1
二、物理化学实验的要求1
第二节测量误差及数据的表达2
一、误差的分类2
二、误差分析3
第三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5
一、实验室用电安全5
二、实验室高压气瓶的安全使用6
三、实验室防火安全7
四、化学烧伤及割伤的预防7
五、汞中毒的预防常识8
六、实验室一般急救规则8
第一篇基本实验技术
第一节温度的测量和控制9
一、温度的测量9
二、温度的控制15
第二节压力测量技术19
一、压力的简单介绍19
二、气体压力的测定20
三、气压计21
四、真空技术22
第三节气体钢瓶与减压阀27
一、气体钢瓶27
二、减压阀27
第四节酸度计的使用29
一、酸度计的测量原理29
二、pHS3D型酸度计30
第五节光学测量技术31
一、阿贝折射仪31
二、旋光仪33
三、分光光度计37
第六节电学测量技术38
一、电导的测定39
二、电动势的测定42
三、常用电气仪表46
第七节流动法实验技术49
一、流体的加料方式49
二、气体流量和压力的控制50
三、气体流量的测定51第二篇基础实验
第一部分化学热力学54
第一节量热法54
一、量热原理54
二、量热系统热容量的测定54
三、测量反应热的设备55
四、热漏的校正55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恒容量热法56
实验二中和热的测定——恒压量热法59
第二节热分析法61
实验三固体物质分子量的测定——凝固点降低法61
实验四BiCd二元金属相图的绘制——热电势测定法64
第三节溶解度法和平衡蒸馏法66
一、溶解度法66
二、平衡蒸馏法66
实验五三元液系相图的绘制——溶解度法66
实验六二元液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平衡蒸馏法69
第四节系统压力的测量71
一、静态法72
二、动态法72
三、饱和气流法72
实验七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动态法72
实验八乙醇饱和蒸气压的测定——静态法74
第五节平衡常数的测定76
一、平衡常数的表示法76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76
实验九碘和碘离子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化学分析法77
实验十甲基红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79
第二部分电化学82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电导的测量82
一、电化学基本概念82
二、电解质溶液电导的测量仪器83
实验十一强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测定——电导率仪测定法83
实验十二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电导率仪测定法84
第二节电动势的测定85
实验十三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87
实验十四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测定——电动势法90
第三节电极极化的测定92
一、电化学稳态的含义92
二、三电极系统简介92
三、 影响金属钝化过程的几个因素92
实验十五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的测定——恒电位法93
第三部分化学动力学96
一、反应时间的测量96
二、反应过程浓度的测定96
第一节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96
实验十六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旋光度测定法97
实验十七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电导法99
实验十八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02
第二节催化剂活性的测定105
实验十九甲醇催化分解的催化剂活性测定——流动法105
第四部分表面和胶体108
第一节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一、 液体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二、固体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实验二十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109
实验二十一活性炭比表面的测定——溶液
吸附法112
第二节溶胶的性质与制备115
一、溶胶的性质115
二、溶胶的制备方法115
三、溶胶的除杂方法116
实验二十二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黏度法117
实验二十三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
凝聚法121附录124
附录一国际单位制(SI)124
附录二水的蒸气压125
附录三常见物质的蒸气压125
附录四水的密度126
附录五某些液体的密度
(单位为kg·m-3)126
附录六液体的折射率(25℃)127
附录七水的黏度127
附录八水对空气的表面张力128
附录九液体的黏度128
附录十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128
附录十一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热129
附录十二不同温度下KCl的电导率κ129
附录十三一些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摩尔
电导率(25℃)130
附录十四强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
系数γ±(25℃)132
参考文献133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
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1
二、物理化学实验的要求1
第二节测量误差及数据的表达2
一、误差的分类2
二、误差分析3
第三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5
一、实验室用电安全5
二、实验室高压气瓶的安全使用6
三、实验室防火安全7
四、化学烧伤及割伤的预防7
五、汞中毒的预防常识8
六、实验室一般急救规则8
第一篇基本实验技术
第一节温度的测量和控制9
一、温度的测量9
二、温度的控制15
第二节压力测量技术19
一、压力的简单介绍19
二、气体压力的测定20
三、气压计21
四、真空技术22
第三节气体钢瓶与减压阀27
一、气体钢瓶27
二、减压阀27
第四节酸度计的使用29
一、酸度计的测量原理29
二、pHS3D型酸度计30
第五节光学测量技术31
一、阿贝折射仪31
二、旋光仪33
三、分光光度计37
第六节电学测量技术38
一、电导的测定39
二、电动势的测定42
三、常用电气仪表46
第七节流动法实验技术49
一、流体的加料方式49
二、气体流量和压力的控制50
三、气体流量的测定51第二篇基础实验
第一部分化学热力学54
第一节量热法54
一、量热原理54
二、量热系统热容量的测定54
三、测量反应热的设备55
四、热漏的校正55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恒容量热法56
实验二中和热的测定——恒压量热法59
第二节热分析法61
实验三固体物质分子量的测定——凝固点降低法61
实验四BiCd二元金属相图的绘制——热电势测定法64
第三节溶解度法和平衡蒸馏法66
一、溶解度法66
二、平衡蒸馏法66
实验五三元液系相图的绘制——溶解度法66
实验六二元液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平衡蒸馏法69
第四节系统压力的测量71
一、静态法72
二、动态法72
三、饱和气流法72
实验七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动态法72
实验八乙醇饱和蒸气压的测定——静态法74
第五节平衡常数的测定76
一、平衡常数的表示法76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76
实验九碘和碘离子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化学分析法77
实验十甲基红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79
第二部分电化学82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电导的测量82
一、电化学基本概念82
二、电解质溶液电导的测量仪器83
实验十一强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测定——电导率仪测定法83
实验十二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电导率仪测定法84
第二节电动势的测定85
实验十三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87
实验十四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测定——电动势法90
第三节电极极化的测定92
一、电化学稳态的含义92
二、三电极系统简介92
三、 影响金属钝化过程的几个因素92
实验十五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的测定——恒电位法93
第三部分化学动力学96
一、反应时间的测量96
二、反应过程浓度的测定96
第一节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96
实验十六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旋光度测定法97
实验十七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电导法99
实验十八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02
第二节催化剂活性的测定105
实验十九甲醇催化分解的催化剂活性测定——流动法105
第四部分表面和胶体108
第一节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一、 液体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二、固体表面性质的研究方法108
实验二十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109
实验二十一活性炭比表面的测定——溶液
吸附法112
第二节溶胶的性质与制备115
一、溶胶的性质115
二、溶胶的制备方法115
三、溶胶的除杂方法116
实验二十二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黏度法117
实验二十三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
凝聚法121附录124
附录一国际单位制(SI)124
附录二水的蒸气压125
附录三常见物质的蒸气压125
附录四水的密度126
附录五某些液体的密度
(单位为kg·m-3)126
附录六液体的折射率(25℃)127
附录七水的黏度127
附录八水对空气的表面张力128
附录九液体的黏度128
附录十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128
附录十一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热129
附录十二不同温度下KCl的电导率κ129
附录十三一些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摩尔
电导率(25℃)130
附录十四强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
系数γ±(25℃)132
参考文献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