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225233
  • 1版
  • 184884
  • 43150368-9
  • 平装
  • 16流
  • 2013-06
  • 425
  • 396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H0
  • 汉语言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描述了社会语言学50年来的发展面貌,内容涵盖该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变异、言语交际、会话分析、社会双语、语言接触、语码转换、称谓研究、语言规划,以及当前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语言与性别、语言与认同等课题,是主编继1992年版《社会语言学概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又一力作。目前国内尚缺乏能完整反映该学科全貌的教科书,本书弥补了这一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概述/1
  1.1  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及其背景/1
  1.2  社会语言学内涵/5
  1.3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地位/9
    1.3.1  语言研究发展回顾/9
    1.3.2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关系/14
    1.3.3  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关系/17
    1.3.4  人类学语言学的新发展——言谈民族志学/21
    1.3.5  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关系/23
  1.4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题/28
    1.4.1  核心思想/28
    1.4.2  基本内容/30
    1.4.3  主题线索/31
第二章  理论、范式和方法学/49
  2.1  理论诠释/49
    2.1.1  理论与框架/50
    2.1.2  理论与假说/52
  2.2  范式的构成及价值/55
  2.3  方法学的重要性/55
  2.4  社会语言学理论观评说/57
  2.5  语言变异研究范式/61
    2.5.1  方法学革新/61
    2.5.2  理论探索/63
  2.6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贡献/67
    2.6.1  理论概念/68
    2.6.2  解析方法/69
第三章  语言变异和演变/73
  3.1  语言与方言/73
  3.2  地域方言/75
    3.2.1  地域方言的形成与分布/76
    3.2.2  地域方言的社会变异/81
  3.3  城市方言/85
  3.4  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模式/88
    3.4.1  社会阶层语言变异研究模式/89
    3.4.2  社会网络语言变异研究模式/94
    3.4.3  实践共同体语言变异研究模式/98
  3.5  语言变异和演变的机制/104
    3.5.1  语言变化的限制条件/105
    3.5.2  语言变化的语言条件/107
    3.5.3  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因/110
    3.5.4  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113
    3.5.5  进行中变化/119
  3.6  语言变异和演变的路线/122
    3.6.1  词汇扩散/122
    3.6.2  地理扩散/126
    3.6.3  社会扩散/130
第四章  语言与性别/133
  4.1  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133
  4.2  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发展/135
    4.2.1  早期的研究/135
    4.2.2  女性语体及男女话语研究/136
    4.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新进展/141
    4.2.4  实践共同体和语言与性别研究/143
    4.2.5  语言与性别研究在中国/145
  4.3  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147
    4.3.1  缺陷论/148
    4.3.2  主导论/149
    4.3.3  文化差异论/150
    4.3.4  社会建构论/151
  4.4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语言改革问题/155
    4.4.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56
    4.4.2  英语改革问题/161
第五章  言语交际和互动社会语言学/163
  5.1  交际民族志学/164
    5.1.1  交际能力/164
    5.1.2  交际事件/166
  5.2  会话分析学/169
    5.2.1  话轮转换/169
    5.2.2  邻接对/173
  5.3  互动社会语言学/177
    5.3.1  会话策略/177
    5.3.2  语境化提示/179
    5.3.3  会话推断/182
    5.3.4  会话风格/184
    5.3.5  话语标记/188
  5.4  语言礼貌研究/193
    5.4.1  关于礼貌的理论研究/194
    5.4.2  关于礼貌理论的评论/200
    5.4.3  社交套式研究/203
第六章  称呼语研究/210
  6.1  称呼语的人类学研究/210
  6.2  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211
    6.2.1  T/V研究/212
    6.2.2  名词称呼语研究/216
    6.2.3  现代汉语称呼语研究/220
第七章  双语现象和语言接触/228
  7.1  双语或多语现象/228
    7.1.1  社会双语现象/228
    7.1.2  社会双语现象的由来/229
    7.1.3  世界各地的双语和多语现象/230
    7.1.4  中国的双语和多语现象/234
    7.1.5  英汉语言接触现象/236
    7.1.6  汉语普通话与粤港方言接触现象238
  7.2  语言转用和语言保持/241
    7.2.1  语言转用和语言保持的定义/241
    7.2.2  语言转用和语言保持的因素/242
    7.2.3  语言消亡和濒危语言/244
  7.3  双言制/246
    7.3.1  双言制的定义和特征/246
    7.3.2  扩展式双言制/247
    7.3.3  双言制的渊源及历史沿革/249
  7.4  皮钦语、克里奥耳语和混合语/251
    7.4.1  皮钦语/251
    7.4.2  克里奥耳语/252
    7.4.3  混合语/252
  7.5  场域和语码转换/253
    7.5.1  场域/253
    7.5.2  语码转换的动机/255
    7.5.3  语码转换的功能/256
    7.5.4  语码转换的标记性模式/257
    7.5.5  主体语言框架模式/259
    7.5.6  语码转换的会话分析模式/260
  7.6  借用/268
    7.6.1  借用、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别/268
    7.6.2  借用和迁移/270
第八章  语言与认同/272
  8.1  语言接触和语言行为中的认同/272
    8.1.1  交际顺应理论和民族语言认同理论/273
    8.1.2  体现于个人言语风格中的认同/275
    8.1.3  作为认同行为的语言行为/278
  8.2  语言实践和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同/281
    8.2.1  惯习、文化资本与投资/281
    8.2.2  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283
  8.3  二语学习与学习者认同研究/285
    8.3.1  二语投资和二语想象共同体/285
    8.3.2  自我建构与自我转换/288
    8.3.3  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290
  8.4  全球化、英语使用与多元认同建构/292
    8.4.1  新英语的传播与语言帝国主义——国家、民族和语言认同/293
    8.4.2  多语、想象和多层次认同建构/295
    8.4.3  网络和大众媒体时代的多元读写能力与认同建构/298
    8.5  中国的语言与认同研究/301
第九章  语言计划/308
  9.1  语言规划研究的发展/308
    9.1.1  语言规划的概念/308
    9.1.2  语言规划研究的发展阶段/310
  9.2  语言规划的理论框架/313
  9.3  语言规划的类型/315
  9.4  语言规划观的发展演变/318
  9.5  语言规划研究的未来走向/320
  9.6  中国语言规划情况/321
    9.6.1  19世纪末至1949年的语言规划回顾/322
    9.6.2  1949年以来的语言规划情况/324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英术语对照
附录2  英汉术语对照
附录3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