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以下为《美国俄国和冷战(修订第10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9787510072949
  • 178873
  • 2014年5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871.22
内容简介
  沃尔特·拉费伯尔编著的《美国俄国和冷战 (修订第10版)》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十版序
致谢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
 一、蜜月从未出现
 二、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
 一、中国局势失控
 二、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
 一、杜鲁门主义
 二、马歇尔计划
 三、“X”文章
 四、寻求军事安全
 五、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一、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二、重新争夺欧洲
 三、美国失去了中国
 四、杜鲁门政府的冬天
 五、美国的冷战蓝图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
 一、从朝鲜的内战到朝鲜战争
 二、在全球推行攻势
 三、麦卡锡主义
 四、美军跨过三八线
 五、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冲突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
 一、北约的战略
 二、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三、斯大林之死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
 一、美国新政府的别样冷战
 二、新视野
 三、灰色地带的挑战
 四、北约取代了欧洲防务共同体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
 一、争夺第三世界
 二、苏联的政策转向
 三、苏伊士运河危机
 四、美国大选与意识形态共识
 五、文化冷战
 六、赫鲁晓夫攀上权力顶峰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年)
 一、“导弹差距”与《盖瑟报告》
 二、东风与西风
 三、不确定的新阶段
 四、肯尼迪的新政府
 五、柏林墙
 六、走向越南的泥沼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年)
 一、古巴导弹危机
 二、加速冲向越南的泥沼
 三、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四、越南战争升级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年)
 一、不稳定的缓和
 二、尼克松主义
 三、大选与缓和
 四、缓和的破产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年)
 一、混乱的卡特外交
 二、美苏关系中的“中国牌”
 三、苏联的危机
 四、卡特外交政策的崩溃
 五、里根的反苏外交
 六、里根主义的失败
 七、旧体制、新思维
 八、冷战的转折
第13章 新的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年)
 一、苏联消失,世界分裂
 二、天鹅绒手套与铁拳
 三、“积极地维护现状”
 四、两伊战争
 五、两位总统的下台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利钦和另一个布什(1993—2001年9月11日)
 一、可预见性的终结
 二、扩展民主和扩展市场
 三、克林顿主义
 四、军事行动的扩张
 五、来自俄罗斯的问题
 六、单边主义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年)
 一、9·11事件和反恐战争
 二、入侵伊拉克
 三、创造自己的“事实”
 四、颠倒的美俄关系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