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1-0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以下为《中医学基础》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9787802310490
  • 178119
  • 49153951-6
  • 2011-01
  • 医学
  • 中医学
  • R22
  • 中药学基础
  • 高职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最基础的课程,它阐述、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养生等。
本教材是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是为适应我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高等专科人才的专业素质而编写的。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大框架的前提下,重点介绍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和知识。力求做到精练简明、四个突出: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作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的理论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作介绍;突出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有意义的基础,余则可略、可去。本教材适用于中医药高职高专层次中药类专业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含义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含义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含义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特殊功能
    三、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一、痰饮
    二、瘀血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药邪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面五官
    五、望胸腹、四肢
    六、望舌
    七、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闻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一般问诊
    二、主诉
    三、问病史
    四、问现在症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辨表里
    附:半表半里证
    二、辨寒热
    三、辨虚实
    四、辨阴阳
第二节 气血病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停水证
第四节 阴阳虚损病辨证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五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六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十章 治则与养生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三因制宜
    五、既病防变
第二节 养生
    一、养生的意义
    二、养生的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