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14953
- 1
- 175374
- 0045176080-5
- 平装
- 16开
- 2011-05-26
- 630
- 567
- 工学
- 土木工程
本书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和土体的变形、强度稳定性,包括土材料的动力特性和土体的动力稳定性两大方面的问题。本书共10章,包括土动力学理论和试验基础、土的动力特性规律、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和土体的地震稳定性分析等几大部分。本书不仅保持了编著者1988年版《土动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统性、完整性、简明性等特点,而且着重注意了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汲取了大量新的思路与成果,扩充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类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岩土工程界从事土动力学工作与研究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前辅文
第1章 绪论
1.1 土动力学及其研究的基本课题
1.2 主要动荷载及其基本特性
1.3 土动力学的发展
1.4 《土动力学》的基本框架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与土体中的动荷载
2.1 概述
2.2 土与土体中动荷载的基本特性
2.2.1 振动与波动的特性
2.2.2 土工抗震中振动与波动的联系
2.2.3 土体地震反应分析中实用的振动与波动
2.3 振动的基本规律
2.3.1 概述
2.3.2 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
2.3.3 扭转振动
2.3.4 多个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2.3.5 振动体系的衰减与阻尼
2.4 波动的基本规律
2.4.1 概述
2.4.2 无限弹性介质中的波动
2.4.3 半无限弹性介质中的波动
2.4.4 有界弹性介质中的波动
2.5 土介质中的波动
2.5.1 概述
2.5.2 成层介质中的波动
2.5.3 非完全弹性介质中的波动
2.5.4 多孔、多相介质中的波动
2.5.5 土介质中波动研究的处理方法
2.6 土体减、隔振的理论与措施
2.6.1 概述
2.6.2 减振的理论与措施
2.6.3 隔振的理论与措施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土的动力特性测试
3.1 概述
3.2 土动力特性室内测试的设备系统
3.2.1 土动力特性测试的成样系统
3.2.2 土动力特性测试的激振系统
3.2.3 土动力特性测试的量测系统
3.2.4 土动力特性测试的设备与装置
3.3 土动力特性的室内试验方法
3.3.1 动三轴试验
3.3.2 共振柱试验
3.4 土动力特性的现场试验方法
3.4.1 现场波速试验
3.4.2 现场波动试验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一)——动强度、动变形与动孔压特性
4.1 概述
4.1.1 土动力特性变化的三个阶段
4.1.2 土的动变形、动强度、动孔压与液化
4.2 土的动强度特性
4.2.1 动荷载作用的速率效应与循环效应
4.2.2 动强度的破坏标准与动强度曲线
4.2.3 动强度的总应力参数与有效应力参数
4.3 土的动变形特性
4.3.1 残余变形与波动变形
4.3.2 土的振密变形与动力蠕变变形
4.3.3 动变形与静荷载、动荷载、增湿变化之间不同路径的关系
4.4 土的动孔压特性
4.4.1 动孔压的应力模型
4.4.2 动孔压的应变模型
4.4.3 动孔压的能量模型
4.4.4 动孔压的有效应力路径模型
4.4.5 动孔压的内时模型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二)——振动液化特性
5.1 概述
5.1.1 饱和砂土的振动液化
5.1.2 液化与孔隙水压力
5.1.3 流动液化与循环液化
5.1.4 剪缩性土与剪胀性土
5.1.5 流动结构与稳态线
5.2 影响土振动液化的主要因素
5.2.1 土性条件
5.2.2 初始应力条件
5.2.3 动荷载条件
5.2.4 排水条件
5.3 饱和砂土液化可能性的评判
5.3.1 临界孔隙比法
5.3.2 振动稳定密度法
5.3.3 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法
5.3.4 标准爆破沉降量法
5.3.5 抗液化剪应力法
5.3.6 岩崎敏男的液化安全系数法
5.3.7 循环应变法
5.3.8 剪切波波速法
5.3.9 SeedIdrissArango法
5.3.10 综合指标法
5.3.11 统计法
5.3.12 静力触探法
5.3.13 稳态强度法
5.4 轻亚粘土液化可能性的评判
5.5 液化危害性分析
5.5.1 液化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
5.5.2 地基液化危害性的指标
5.5.3 地基液化的危害性等级与处理
5.6 增强土抗液化稳定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5.6.1 增强地基基础抗液化稳定性的措施
5.6.2 增强土工建筑抗液化稳定性的措施
5.7 对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研究的讨论
5.7.1 关于液化机理的分析
5.7.2 关于液化研究的途径
5.7.3 关于液化的试验方法
5.7.4 关于液化的估算分析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三)——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6.1 概述
6.1.1 基本力学元件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6.1.2 组合力学元件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6.2 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特点
6.2.1 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基本特点
6.2.2 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物理描述方法
6.3 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等效粘弹性线性模型
6.3.1 概述
6.3.2 动模量函数的确定
6.3.3 阻尼比函数的确定
6.3.4 动模量函数与阻尼比函数的若干讨论
6.3.5 塑性变形与等效粘弹塑性模型
6.4 Iwan模型
6.4.1 Iwan并联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6.4.2 Iwan串联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6.4.3 Iwan模型的检验与附加阻尼元件
6.5 MartinFinnSeed模型
6.5.1 概述
6.5.2 排水条件下的MartinFinnSeed模型
6.5.3 不排水条件下的MartinFinnSeed模型
6.6 双线性弹塑性模型
6.7 弹塑性模型
6.7.1 土的弹塑性理论
6.7.2 弹塑性模型
6.7.3 临界状态模型
6.8 内时模型
6.8.1 内时理论基础
6.8.2 内时模型的应用举例
6.9 动本构模型研究的其他一些思路
6.9.1 物态动本构模型的思路
6.9.2 非线性动本构模型的思路
6.9.3 结构性动本构模型的思路
6.9.4 矢量动本构模型的思路
6.9.5 液化后大变形动本构模型的思路
6.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一)——地震反应谱分析法
7.1 概述
7.2 反应谱分析法
7.3 地震反应谱
7.3.1 单质点运动的Duharmel积分
7.3.2 地震的位移反应谱
7.3.3 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和速度反应谱
7.3.4 地震各反应谱间的关系
7.3.5 设计反应谱
7.4 多质点系振型的正交性
7.4.1 多质点系的固有特性
7.4.2 多质点系振型的正交性
7.5 多质点系运动的线性无关性
7.5.1 广义坐标和振型参与系数
7.5.2 多质点系运动方程的解耦分析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二)——动力时程分析法
8.1 概述
8.2 剪切层法
8.2.1 概述
8.2.2 地基的剪切层法
8.2.3 坝体的剪切梁法
8.3 集中质量法
8.3.1 单质点系的动力分析
8.3.2 多质点系的动力分析
8.4 振型叠加法
8.4.1 自由振动的特征方程
8.4.2 特征向量的正交性与线性无关性
8.4.3 地震反应的特征方程
8.4.4 特征方程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解法
8.5 有限单元法
8.5.1 单元体的力学特性
8.5.2 单元组合体的力学特性
8.5.3 动力基本方程的求解
8.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三)——总应力、有效应力分析法
9.1 概述
9.2 对土体动力反应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9.3 总应力、有效应力分析法
9.3.1 总应力分析法
9.3.2 简化的有效应力分析法
9.3.3 真正的有效应力分析法(动力固结法)
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土体的地震稳定性分析
10.1 概述
10.2 地震反应谱分析基础上的土体动力稳定性检验
10.2.1 多质点系的最大地震荷载
10.2.2 多质点系动力稳定性的反应谱分析
10.3 地震时程分析基础上的土体动力稳定性检验
10.3.1 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处理
10.3.2 稳定性分析方法实际应用的讨论
10.4 地震拟静力分析基础上的土体动力稳定性检验
10.4.1 地基地震承载力的拟静力分析
10.4.2 挡土墙上动土压力的拟静力分析
10.4.3 土坡动力稳定性的拟静力分析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基本振型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