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出版社
- 9787502964672
- 170907
- 47176007-4
- 16开
- 2016-12
- 理学
- 大气科学
- P426.62
- 大气科学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内容简介
李国平等所著的《低涡降水学》全面阐述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由高原低涡(简称高原涡)、西南低涡(简称西南涡)等天气系统引发的强降水(暴雨)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内容包括低涡降水观测、低涡动力学理论、低涡暴雨诊断分析、低涡暴雨数值模拟、低涡耦合与相互作用、低涡统计与气候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的主要成果。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性专门论述低涡降水科学的学术专著,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及其团队在这一极具挑战研究领域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推动我国暴雨科学的理论研究及业务应用的发展。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或本科高年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气象、水文、资源、航空、军事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或本科高年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气象、水文、资源、航空、军事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低涡降水的观测研究
1.1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回波结构及演变
1.2 微波辐射计资料反映的高原降水特征
1.3 基于TRMM资料的西南涡强降水结构
1.4 基于TRMM资料的高原涡与西南涡引发强降水的对比
1.5 应用AIRS资料对西南涡区域性暴雨的诊断
第2章 低涡动力学理论
2.1 热力强迫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
2.2 高原低涡中的涡旋波动特征
2.3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切向流场及波动特征
2.4 青藏高原低涡的群发性与大气10~30天振荡的关系
2.5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2.6 强弱MJO下高原低涡发生频数差异的机制分析
2.7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第3章 低涡暴雨的诊断分析
3.1 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湿位涡及螺旋度分析
3.2 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诊断
3.3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研究
3.4 凝结潜热在高原涡东移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3.5 大气能量学揭示的高原低涡结构及降水特征
3.6 引发四川盆地南部暴雨的西南低涡湿旋转量分析
3.7 西南低涡诱发川南特大暴雨的湿位涡诊断
3.8 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在西南涡暴雨中的应用
3.9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分析
3.10 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3.11 西南涡区域暴雨的中尺度滤波
3.12 西南低涡东移引发重庆暴雨的综合诊断
3.13 由西南低涡引发的我国南方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3.14 大气河对2013.7.9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作用
3.15 应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孟加拉湾水汽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影响
第4章 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
4.1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MM5模拟与诊断
4.2 高原低涡过程的MM5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
4.3 基于WRF模拟的高原低涡内波动特征及空心结构
4.4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4.5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低涡东移模拟的影响
4.6 青藏高原低涡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4.7 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西南低涡模拟的影响
4.8 复杂地形影响西南低涡过程的数值试验
4.9 东移型西南低涡的数值模拟及位涡诊断
第5章 低涡耦合发展与相互作用
5.1 中尺度对流系统对西南涡持续性暴雨的作用
5.2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位涡诊断
5.3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5.4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加强的诊断研究
5.5 地基GPS水汽业务系统及其在高原涡、西南涡暴雨监测中的应用
第6章 低涡的统计研究与气候学特征
6.1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6.2 基于CFSR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6.3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6.4 近3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可能联系
6.5 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关系
6.6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
6.7 近61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展的流型
第7章 低涡暴雨研究综述
7.1 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评述
7.2 西南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3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相关发表论文概览
第1章 低涡降水的观测研究
1.1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回波结构及演变
1.2 微波辐射计资料反映的高原降水特征
1.3 基于TRMM资料的西南涡强降水结构
1.4 基于TRMM资料的高原涡与西南涡引发强降水的对比
1.5 应用AIRS资料对西南涡区域性暴雨的诊断
第2章 低涡动力学理论
2.1 热力强迫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
2.2 高原低涡中的涡旋波动特征
2.3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切向流场及波动特征
2.4 青藏高原低涡的群发性与大气10~30天振荡的关系
2.5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2.6 强弱MJO下高原低涡发生频数差异的机制分析
2.7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第3章 低涡暴雨的诊断分析
3.1 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湿位涡及螺旋度分析
3.2 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诊断
3.3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研究
3.4 凝结潜热在高原涡东移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3.5 大气能量学揭示的高原低涡结构及降水特征
3.6 引发四川盆地南部暴雨的西南低涡湿旋转量分析
3.7 西南低涡诱发川南特大暴雨的湿位涡诊断
3.8 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在西南涡暴雨中的应用
3.9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分析
3.10 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3.11 西南涡区域暴雨的中尺度滤波
3.12 西南低涡东移引发重庆暴雨的综合诊断
3.13 由西南低涡引发的我国南方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3.14 大气河对2013.7.9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作用
3.15 应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孟加拉湾水汽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影响
第4章 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
4.1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MM5模拟与诊断
4.2 高原低涡过程的MM5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
4.3 基于WRF模拟的高原低涡内波动特征及空心结构
4.4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4.5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低涡东移模拟的影响
4.6 青藏高原低涡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4.7 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西南低涡模拟的影响
4.8 复杂地形影响西南低涡过程的数值试验
4.9 东移型西南低涡的数值模拟及位涡诊断
第5章 低涡耦合发展与相互作用
5.1 中尺度对流系统对西南涡持续性暴雨的作用
5.2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位涡诊断
5.3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5.4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加强的诊断研究
5.5 地基GPS水汽业务系统及其在高原涡、西南涡暴雨监测中的应用
第6章 低涡的统计研究与气候学特征
6.1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6.2 基于CFSR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6.3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6.4 近3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可能联系
6.5 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关系
6.6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
6.7 近61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展的流型
第7章 低涡暴雨研究综述
7.1 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评述
7.2 西南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3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相关发表论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