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52121
- 166331
- 2012-11
- 农林牧渔
- 高职
本教材可供高职高专院校农学专业、作物生产专业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教师、广大作物育种工作者、种子生产者与经营者等农业科技工作者、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绪论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意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二、作物育种的意义与发展
三、作物育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作用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我国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思考题
第一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育种目标的要求
一、高产
二、品质性状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
第二节 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思考题
技能实训1.1育种材料播前的准备工作
技能实训1.2小麦面筋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技能实训1.3面粉沉降值测定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二、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二、种质资源的搜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思考题
技能实训2.1玉米种质资源的观察识别
技能实训2.2小麦品种和变种的鉴定和识别
技能实训2.3水稻品种资源的认识及鉴别
技能实训2.4谷子不同品种的鉴定和识别
第三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无性繁殖
三、作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一、自花授粉作物
二、异花授粉作物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
四、无性繁殖作物
第三节 作物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思考题
第四章 选择与鉴定
第一节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
一、选择的意义
二、选择的基本原理
三、选择的作用
四、选择的基本方法
五、作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
第二节 性状鉴定
一、性状鉴定的作用
二、性状鉴定的一般原则
三、性状鉴定的方法
思考题
技能实训4.1小麦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
技能实训4.2水稻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
技能实训4.3大豆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
技能实训4.4玉米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
第五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
第一节 引种
一、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引种的原理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四、作物引种规律
五、引种的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 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
二、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三、选择育种的原理
四、选择育种的程序
五、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
思考题
第六章 杂交育种
第一节 亲本选配
一、选择适宜亲本
二、配制合理组合
第二节 杂交方式和杂交技术
一、杂交方式
二、杂交技术
第三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
一、系谱法
二、混合法
三、衍生系统法
四、单籽传法
第四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的程序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思考题
技能实训6.1小麦有性杂交技术
技能实训6.2大豆有性杂交技术
技能实训6.3水稻有性杂交技术
第七章 回交育种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遗传效应
一、回交育种的概念与意义
二、回交育种的优缺点
三、回交育种的遗传规律
第二节 回交育种技术
一、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的次数
三、用于回交所需植株数
四、回交育种程序
思考题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及其表现特性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二、杂种优势的类型与度量
三、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四、杂种优势的固定
五、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第三节 杂交种品种的选育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
三、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
四、配合力及其测定
五、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六、杂交种品种的类型
七、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八、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程序
第四节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意义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
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应用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应用
第五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一、作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二、自交不亲和性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第六节 作物杂交制种技术
一、选地与隔离
二、制种田的规格播种
三、精细管理
四、花期预测方法
五、去杂去劣
六、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
七、分收分藏
思考题
技能实训8.1玉米的自交和杂交技术
技能实训8.2育种试验田的小区收获
技能实训8.3育种试验地的场圃观摩
第九章 诱变育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
一、诱变育种的依据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三、诱变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诱变因素
一、物理诱变
二、化学诱变
三、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
第三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二、诱变剂量的确定
三、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
四、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
五、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诱变处理的特点
六、诱变育种的育种程序
第四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
一、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
二、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
思考题
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种的夭亡与不育性
二、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和遗传的特点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
三、远缘杂种后代处理的育种技术
思考题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一、植物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其意义
二、多倍体育种技术
第二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单倍体的起源、类型及特点
二、诱导产生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
三、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思考题
第十二章 抗病虫性育种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一、作物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
三、抗病虫性鉴定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三、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
思考题
第十三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三、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其他利用途径
第二节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二、体细胞杂交技术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
四、杂种细胞的鉴定
五、诱导杂种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第三节 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
三、重组DNA的制备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第四节 分子标记与育种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
二、构建遗传图谱
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
四、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五、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第五节 人工种子的生产程序和方法
一、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二、人工种子的结构和研制意义
三、人工种子的制作
四、存在问题和展望
思考题
第十四章 新品种审定、登记、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
一、区域试验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三、试验总结
第二节 新品种审定与品种登记管理
一、品种审定的意义与任务
二、品种审定与登记管理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及概念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三、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区别
思考题
技能实训14.1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