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 1931-1948
¥49.80定价
作者: 汪洪亮
出版时间:2014-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9787010137735
- 164226
- 2014-09
- D693.62
内容简介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局日益危难,边疆问题广受关注,边疆开发与建设成为迫切需要。再加上国族主义思潮兴起,国人呼吁中华民族团结;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随国民政府内迁,学者云集西部边疆;近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并因应中国需要,产生了本土化的需求,社会调查形成运动态势,并在边疆研究领域中广泛运用。民国边政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民国边政学为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中国历代关注的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本书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当下建设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民国边政学乃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民国边政学是中国学者将人类学应用于“国族”构建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尝试。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开卷有益,掩卷深思。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局日益危难,边疆问题广受关注,边疆开发与建设成为迫切需要。再加上国族主义思潮兴起,国人呼吁中华民族团结;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随国民政府内迁,学者云集西部边疆;近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并因应中国需要,产生了本土化的需求,社会调查形成运动态势,并在边疆研究领域中广泛运用。民国边政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民国边政学为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中国历代关注的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本书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当下建设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民国边政学乃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民国边政学是中国学者将人类学应用于“国族”构建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尝试。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开卷有益,掩卷深思。
近代中国出现过两次边疆研究高潮,分别以晚清“西北史地学”和民国“边政学”的兴起为代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沉寂已久的边疆研究复兴,而边政研究真正成“学”,是在1941年后。抗战结束后边政研究依然进行,但已呈颓势。1948年国民党逐步溃退,《边政公论》停刊,边政学在大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该书讨论的主要时段是从1931年到1948年,具体论述中前后略有延展。民国边政学系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该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边政学的成绩与局限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大批学人深入边疆地区实地调研,发表了大量关于边地实情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提出了众多发展稳定边疆、改良边疆政治的对策方案,对于时人了解和关怀边疆及边疆人民认同国家和中华民族,均具有重要意义。边政学的学科理论提出较晚,随即又因国共内争,政权易手而在大陆暂告中辍。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民国边政学乃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民国边政学是中国学者将人类学应用于“国族”构建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尝试。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开卷有益,掩卷深思。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局日益危难,边疆问题广受关注,边疆开发与建设成为迫切需要。再加上国族主义思潮兴起,国人呼吁中华民族团结;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随国民政府内迁,学者云集西部边疆;近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并因应中国需要,产生了本土化的需求,社会调查形成运动态势,并在边疆研究领域中广泛运用。民国边政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民国边政学为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中国历代关注的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本书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当下建设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民国边政学乃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民国边政学是中国学者将人类学应用于“国族”构建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尝试。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开卷有益,掩卷深思。
近代中国出现过两次边疆研究高潮,分别以晚清“西北史地学”和民国“边政学”的兴起为代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沉寂已久的边疆研究复兴,而边政研究真正成“学”,是在1941年后。抗战结束后边政研究依然进行,但已呈颓势。1948年国民党逐步溃退,《边政公论》停刊,边政学在大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该书讨论的主要时段是从1931年到1948年,具体论述中前后略有延展。民国边政学系应对边疆危机和国家危局而生,以边疆政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边疆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该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阅大量时人论著,对民国边政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与局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边政学的成绩与局限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大批学人深入边疆地区实地调研,发表了大量关于边地实情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提出了众多发展稳定边疆、改良边疆政治的对策方案,对于时人了解和关怀边疆及边疆人民认同国家和中华民族,均具有重要意义。边政学的学科理论提出较晚,随即又因国共内争,政权易手而在大陆暂告中辍。边政学虽在民国煊赫一时,但缺乏厚重积淀,远未发展成熟。边疆研究在近代以来总处于政治倡导之下,为时势变化而转移。其兴与衰,率由政局定之。边政学的学科命运及其学术观点,对于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边疆与边政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边疆变局及国人认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人对“边疆”与“边政”涵义的认识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政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 国族主义思潮的勃兴
第二节 西学东渐及学科的入乡随俗
第三节 国府内迁与学术版图的变化
第四节 政学两界对边疆研究的倡导
第三章 边政学的兴起及其“学科性”
第一节 中国边政学会和《边政公论》
第二节 边政学的学科宣言
第三节 高校边政学专业和课程设置及研究机构
第四节 边政学的“学科性”
第四章 边疆政治的历史鉴戒与兴革方案
第一节 对历代边疆政策及边政机构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节 对边疆政策调整和边政机构、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五章 边疆经济的地理基础与开发路径
第一节 边疆经济的地理基础
第二节 边疆经济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六章 边疆民族的多元性与社会文化建设
第一节 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节 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 边疆社会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第七章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边疆与边政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边疆变局及国人认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人对“边疆”与“边政”涵义的认识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政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 国族主义思潮的勃兴
第二节 西学东渐及学科的入乡随俗
第三节 国府内迁与学术版图的变化
第四节 政学两界对边疆研究的倡导
第三章 边政学的兴起及其“学科性”
第一节 中国边政学会和《边政公论》
第二节 边政学的学科宣言
第三节 高校边政学专业和课程设置及研究机构
第四节 边政学的“学科性”
第四章 边疆政治的历史鉴戒与兴革方案
第一节 对历代边疆政策及边政机构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节 对边疆政策调整和边政机构、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五章 边疆经济的地理基础与开发路径
第一节 边疆经济的地理基础
第二节 边疆经济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六章 边疆民族的多元性与社会文化建设
第一节 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节 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 边疆社会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第七章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