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 /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
¥32.00定价
作者: 南大姚顺良
出版时间:2010-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113156
- 159649
- 40219828-7
- 16开
- 2010-08
- 330
- 哲学
- 哲学
- B0-0
- 马理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伴随,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十分可喜的成就。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文化环境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工业革命和市民社会引发的社会矛盾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客观要求和最初探索
第二节 近代欧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二、英国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近代的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四、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五、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及其成果
第三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一、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体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发展
三、青年黑格尔派走向社会实践的尝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起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同家庭背景和个性风格
二、马克思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三、恩格斯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节 恩格斯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恩格斯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二、恩格斯经由社会学研究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浪漫主义改革方案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
二、马克思经由法哲学批判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第四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孕育
一、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
二、人本学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观和历史观
三、《手稿》中的两种思想逻辑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二次转变
第一节 《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的首次合作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剖析英法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创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哲学范式
一、人本主义异化范式的解构历程
二、《评李斯特》手稿:新哲学范式诞生的前夜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范式的确立
第三节 恩格斯转向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同道路
一、英国社会状况的研究:新世界观的经验基础
二、英、法工人运动经验的吸取:新世界观的阶级基础
三、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完成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哲学基本理论的阐发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终清算
二、新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
三、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
四、新历史观的归宿: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哲学的贫困》:新哲学认知价值的实现
一、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制定
二、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改造
三、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新哲学实践功能的彰显
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哲学基础
二、基本纲领:历史唯物论的集中体现
三、当前策略:实践辩证法的光辉范例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现代社会的经济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社会结构学说
三、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历史进程思想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和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三、《资本论》的“异化”范畴:科学的价值规定
第三节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化:現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1848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二、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三、从单纯暴力革命到“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的两手策略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在欧洲革命风暴时期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国家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最初表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深化
三、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拓展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原始社会研究
一、从现代经济学批判到原始社会史研究
二、“两种生产”理论的公开问世
三、家庭关系的演变和私有制的起源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最终命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未来社会的预测
一、在批判现代社会中发现未来社会
二、“过渡时期”理论的完整提出
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的学说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拓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从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研究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八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认识论的建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科学认识的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与辩证唯物论的阐发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经过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表述
第三节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本质和历史辩证法的强调
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本质
二、从历史唯物论到历史辩证法的侧重点转移
三、恩格斯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四、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第九章 第二国际时期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
第一节 考茨基普及和应用唯物史观的突出贡献
一、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捍卫
二、考茨基应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三、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若干深化与拓展
四、考茨基世界观的缺陷:折中主义进化论倾向
第二节 拉法格、库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一、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二、库诺夫对马克思历史、社会和国家理论的阐释
三、拉法格、库诺夫的经济决定论倾向
第三节 梅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梅林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捍卫
二、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三、梅林割裂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缺陷
第十章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模式的分化
第一节 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模式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独立探索
二、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发挥
三、普列汉诺夫论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基础
四、普列汉诺夫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
第二节 拉布里奥拉、卢森堡的历史主义实践论模式
一、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
二、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哲学方法论
三、拉布里奥拉、卢森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的影响
第三节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实证主义研究型模式
一、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活动和政治立场
二、麦·阿德勒和弗·阿德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补充”
三、希法亭的经济学研究及其哲学方法论基础
四、奥·鲍威尔的民族学研究和“哲学史”辩护
五、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
后记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工业革命和市民社会引发的社会矛盾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客观要求和最初探索
第二节 近代欧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二、英国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近代的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四、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五、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及其成果
第三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一、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体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发展
三、青年黑格尔派走向社会实践的尝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起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同家庭背景和个性风格
二、马克思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三、恩格斯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节 恩格斯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恩格斯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二、恩格斯经由社会学研究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浪漫主义改革方案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
二、马克思经由法哲学批判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第四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孕育
一、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
二、人本学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观和历史观
三、《手稿》中的两种思想逻辑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二次转变
第一节 《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的首次合作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剖析英法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创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哲学范式
一、人本主义异化范式的解构历程
二、《评李斯特》手稿:新哲学范式诞生的前夜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范式的确立
第三节 恩格斯转向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同道路
一、英国社会状况的研究:新世界观的经验基础
二、英、法工人运动经验的吸取:新世界观的阶级基础
三、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完成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哲学基本理论的阐发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终清算
二、新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
三、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
四、新历史观的归宿: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哲学的贫困》:新哲学认知价值的实现
一、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制定
二、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改造
三、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新哲学实践功能的彰显
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哲学基础
二、基本纲领:历史唯物论的集中体现
三、当前策略:实践辩证法的光辉范例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现代社会的经济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社会结构学说
三、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历史进程思想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和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三、《资本论》的“异化”范畴:科学的价值规定
第三节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化:現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1848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二、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三、从单纯暴力革命到“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的两手策略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在欧洲革命风暴时期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国家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最初表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深化
三、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拓展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原始社会研究
一、从现代经济学批判到原始社会史研究
二、“两种生产”理论的公开问世
三、家庭关系的演变和私有制的起源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最终命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未来社会的预测
一、在批判现代社会中发现未来社会
二、“过渡时期”理论的完整提出
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的学说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拓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从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研究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八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认识论的建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科学认识的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与辩证唯物论的阐发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经过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表述
第三节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本质和历史辩证法的强调
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本质
二、从历史唯物论到历史辩证法的侧重点转移
三、恩格斯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四、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第九章 第二国际时期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
第一节 考茨基普及和应用唯物史观的突出贡献
一、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捍卫
二、考茨基应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三、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若干深化与拓展
四、考茨基世界观的缺陷:折中主义进化论倾向
第二节 拉法格、库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一、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二、库诺夫对马克思历史、社会和国家理论的阐释
三、拉法格、库诺夫的经济决定论倾向
第三节 梅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梅林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捍卫
二、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三、梅林割裂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缺陷
第十章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模式的分化
第一节 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模式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独立探索
二、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发挥
三、普列汉诺夫论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基础
四、普列汉诺夫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
第二节 拉布里奥拉、卢森堡的历史主义实践论模式
一、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
二、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哲学方法论
三、拉布里奥拉、卢森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的影响
第三节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实证主义研究型模式
一、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活动和政治立场
二、麦·阿德勒和弗·阿德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补充”
三、希法亭的经济学研究及其哲学方法论基础
四、奥·鲍威尔的民族学研究和“哲学史”辩护
五、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