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印书馆
- 9787100096799
- 144905
- 2014-07
- I0
内容简介
本书上篇首先在认真研读大量外文文献的基础上,对西方互文性理论追根溯源,力图还原其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互文性的定义、价值、类型等元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下篇则从互文性这一全新视野出发,对文学基础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创新型研究,依次对文学意义、文类、文学经典、比较文学等相关问题展开演绎与阐发。本书附录的互文性个案研究通过对《小红帽》改写史上三个代表性文本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文学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的互文性联系。
目录
序
导言
一、“互文性”的概念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上篇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意识形态路径:克里斯蒂娃与巴特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路径与主体(间)性
一、“分裂的主体”:克里斯蒂娃
二、主体的消解:巴特
三、主体身份的诉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第三节 诗学形态路径:热奈特与里法泰尔
一、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
二、里法泰尔的互文性理论
第四节 诗学形态路径与引述
一、引述的符形与符义分析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
三、文学中的引述
第二章 互文性元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互文性的价值
一、异质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据
二、文学艺术中的积极互文性
三、科学中的消极互文性
第二节 互文性的定义
一、何谓文本
二、文本与互文本
三、文本的间性与转化
四、互文性的张力:诗学形态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 互文性类型举隅
一、跨体互文性
二、文化挪用
三、超文本
下篇
第三章 互文性与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学活动互文性之可能
一、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互文性
二、文学文本的互文性
三、文学创作与阅读的互文性
第二节 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学意义
一、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
二、无限衍义与符号意义
三、文本互文性意义分析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性意义
一、互文性: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互文性
三、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义
第四章 互文性与文类
第一节 文类:互文性的产物
一、文类互文性与话语间性
二、动态文类学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类
第二节 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
一、口头文学:文类研究的新视野
二、文类的性质与功能
三、文类理论的新拓展
第三节 互文性文类举隅:戏仿
一、戏仿与文类
二、戏仿的概念、形态与功能
三、戏仿研究的多重视角
第五章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
第一节 文学经典:历史与逻辑
一、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二、文学经典工与文学经典Ⅱ的内涵与渊源
三、文学经典I与文学经典Ⅱ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典范式独创性与文化熟知化
一、文学经典的典范式独创性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产场域的互文性运作
三、文学经典的互文性改写
第三节 文学选集:文学经典的互文性遴选
一、选集与经典:保存和选择
二、文学选集与民族认同
三、选集的评价与经典的修正
第六章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的危机
一、“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
三、互文性:比较文学危机的一帖良药
第二节 “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之比较
一、“以太流”与“编织物”
二、现代与后现代
三、作者中心与非个人化
四、实证研究与多元方法
五、等级权威与民主平等
第三节 互文性:比较文学的后结构主义版本
一、文学史、文学传统与互文性
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比较文学
三、“互文性”:为“比较文学”正名
余论
附录:《小红帽》改写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言
一、“互文性”的概念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上篇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意识形态路径:克里斯蒂娃与巴特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路径与主体(间)性
一、“分裂的主体”:克里斯蒂娃
二、主体的消解:巴特
三、主体身份的诉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第三节 诗学形态路径:热奈特与里法泰尔
一、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
二、里法泰尔的互文性理论
第四节 诗学形态路径与引述
一、引述的符形与符义分析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
三、文学中的引述
第二章 互文性元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互文性的价值
一、异质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据
二、文学艺术中的积极互文性
三、科学中的消极互文性
第二节 互文性的定义
一、何谓文本
二、文本与互文本
三、文本的间性与转化
四、互文性的张力:诗学形态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 互文性类型举隅
一、跨体互文性
二、文化挪用
三、超文本
下篇
第三章 互文性与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学活动互文性之可能
一、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互文性
二、文学文本的互文性
三、文学创作与阅读的互文性
第二节 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学意义
一、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
二、无限衍义与符号意义
三、文本互文性意义分析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性意义
一、互文性: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互文性
三、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义
第四章 互文性与文类
第一节 文类:互文性的产物
一、文类互文性与话语间性
二、动态文类学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类
第二节 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
一、口头文学:文类研究的新视野
二、文类的性质与功能
三、文类理论的新拓展
第三节 互文性文类举隅:戏仿
一、戏仿与文类
二、戏仿的概念、形态与功能
三、戏仿研究的多重视角
第五章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
第一节 文学经典:历史与逻辑
一、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二、文学经典工与文学经典Ⅱ的内涵与渊源
三、文学经典I与文学经典Ⅱ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典范式独创性与文化熟知化
一、文学经典的典范式独创性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产场域的互文性运作
三、文学经典的互文性改写
第三节 文学选集:文学经典的互文性遴选
一、选集与经典:保存和选择
二、文学选集与民族认同
三、选集的评价与经典的修正
第六章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的危机
一、“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
三、互文性:比较文学危机的一帖良药
第二节 “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之比较
一、“以太流”与“编织物”
二、现代与后现代
三、作者中心与非个人化
四、实证研究与多元方法
五、等级权威与民主平等
第三节 互文性:比较文学的后结构主义版本
一、文学史、文学传统与互文性
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比较文学
三、“互文性”:为“比较文学”正名
余论
附录:《小红帽》改写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