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福利 / 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社会福利评论
¥55.00定价
作者: 彭华民
出版时间:2014-0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4763
- 136374
- 2014-07
- D731.07
内容简介
彭华民主编的这本《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社会福利评论)》是《社会福利评论》的第一辑。我们精选了中日韩专家的优秀论文组成本书。
福利国家危机之后,西方和东方学界政界普遍反思福利国家的合法性问题,提出要发展基于本土的具有适应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埃斯平-安德森1990年提出福利的三个体制,即自由主义体制、民主社会主义体制和保守主义体制。学者研究发现东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不属于安德森三个世界体制中的任何一种,因此,近些年来学者们不断讨论本土的福利体制特征,强调社会福利发展道路创新,提出东亚福利体制具有的本土特色,避免重蹈福利国家覆辙。本书在这个背景下完成。
本书内容包括三个板块:第一、比较分析了东亚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第二、分析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并兼论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创新。第三、比较分析了东亚社会福利提供的实践特征。通过对东亚社会福利的分析,深度阐明东亚社会福利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的责任和福利提供实践的独特性。本书具有建设性意义。在我们建立的常态化中日韩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中日韩三国学者比较了东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各国社会福利发展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该书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领域官员、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最佳阅读书目。
福利国家危机之后,西方和东方学界政界普遍反思福利国家的合法性问题,提出要发展基于本土的具有适应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埃斯平-安德森1990年提出福利的三个体制,即自由主义体制、民主社会主义体制和保守主义体制。学者研究发现东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不属于安德森三个世界体制中的任何一种,因此,近些年来学者们不断讨论本土的福利体制特征,强调社会福利发展道路创新,提出东亚福利体制具有的本土特色,避免重蹈福利国家覆辙。本书在这个背景下完成。
本书内容包括三个板块:第一、比较分析了东亚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第二、分析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并兼论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创新。第三、比较分析了东亚社会福利提供的实践特征。通过对东亚社会福利的分析,深度阐明东亚社会福利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的责任和福利提供实践的独特性。本书具有建设性意义。在我们建立的常态化中日韩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中日韩三国学者比较了东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各国社会福利发展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该书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领域官员、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最佳阅读书目。
目录
社会福利创新中的政府责任:理论演变与制度设计
韩国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现状与课题
社会福利运营新论: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
韩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研究
韩国社会福利政策变迁分析:社会进步的结果或社会控制的结果?
合法性机制转型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变迁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探索“东亚福利模式”研究的一种路向——东北亚、东南亚福利体系之比较
为促进个人社会服务与建立服务传递系统——基于日本老年人福利政策开展过程的分析
韩国社会福利实践现场与实践方法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发展过程及政策课题:韩国的经验
抚养动机对老后抚养观带来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环境比较研究
老年健康服务的东亚模式——日韩老年健康服务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向老龄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政策经验——老年人福利政策中的居家福利服务政策
德国与日本长期照护保险计划比较分析
中国社会福利研究2006—2011:发展与前瞻
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韩国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现状与课题
社会福利运营新论: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
韩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研究
韩国社会福利政策变迁分析:社会进步的结果或社会控制的结果?
合法性机制转型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变迁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探索“东亚福利模式”研究的一种路向——东北亚、东南亚福利体系之比较
为促进个人社会服务与建立服务传递系统——基于日本老年人福利政策开展过程的分析
韩国社会福利实践现场与实践方法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发展过程及政策课题:韩国的经验
抚养动机对老后抚养观带来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环境比较研究
老年健康服务的东亚模式——日韩老年健康服务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向老龄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政策经验——老年人福利政策中的居家福利服务政策
德国与日本长期照护保险计划比较分析
中国社会福利研究2006—2011:发展与前瞻
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