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50603
  • 135059
  • 2014-12
  • C231
内容简介

  《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作者王凤仙、米晓琳受美国物理哲学家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能动实在论(agential realism)思想的影响,上编以全新思维分析一个民间组织个案,阐述一种民间组织化理论,下编呈现这一理论产生的方法和过程。全书试图揭示本研究成果的能动存在价值,表达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新思维中的分析与发现
   三 写作方式及其意义
上编 个案与研究发现
 第一章 组织的种子
  第一节 复合的意愿能量
   一 相遇
   二 相识
   三 相融
  第二节 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 种子播种在妇联里
   二 与研究所一起萌芽生长
 第二章 组织的枝干
  第一节 沟通
   一 与资助者沟通
   二 与政府沟通
  第二节 在里边
  第三节 一起做事:以一个项目为例
   一 意愿互融
   二 一起做事
   三 成果
  第四节 意愿能量的流变
   一 孕育萌发新芽
   二 长出新枝
 第三章 组织的生成
  第一节 民间意愿互融
   一 民间意愿
   二 沟通互融
  第二节 民间组织化
   一 非政府发起组织
   二 互融的组织化
下编 方法与成果价值
 第四章 互融分析:2004一2006年访谈分析
  第一节 改革前的困惑
   一 如何凝聚人
   二 怎样体现多学科相结合
   三 如何理解研究所与研究会混在一起
   四组织为什么过分地依赖一个人
  第二节 改革后的思考
   一 研究会符合NGO的标准吗
   二 “能力建设”是否澄清了研究所和研究会的关系
   三 项目与小组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四研究会的未来会怎样
 第五章 持续互融:2013年回访分析
  第一节 交互融合的动态关联
   一 研究会的生成如哪一棵大树图
   二 研究发现对民间行动者有什么用
  第二节 我们是谁
   一 潜意识中的提醒
   二 一起做事的意义
   三 湿地诱发的感悟
   四生态理念的治理
  第三节 富有启迪作用的研究
   一 研究促发的行动和变化
   二 研究引发的思考和展望
  第四节 读后随想
 第六章 方法与成果的能动存在
  第一节 访谈分析与解读分析的交互融合
  第二节 研究者与研究的交互融合
  第三节 方法与成果的交互融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