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121799
- 134906
- 2014-05
- J809.2
内容简介
《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戏曲史》试图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华戏曲,从而展示以往未曾涉及或探之不深的研究领域,它至少有两个突出特色。首先,它提供了从文化范畴审视戏曲的角度。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始原文化,它曾经是中华文化一种最初形式的体现,随后,它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把丰富的原始信息涵括在它一些古老的遗传支裔里。那些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巫鬼信仰相联系的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神戏剧的演出,与民众一年中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它们成为《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戏曲史》论述的必然内容。明清以后戏曲成为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看戏成为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情景也在《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戏曲史》中得到充分展现。当然,为戏曲作志不是写文化史,《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戏曲史》的主要目标还是描述戏曲本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只是在论述的角度上稍微有所偏重而已。其次,当我们从这个特定的视角切入,就突然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死角,以往戏曲史书里所忽视或限于体例不能正视的问题,都以正面突出的放大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它重新提出了戏曲的传播问题、活动方式问题、演出方式问题等等。它们涉及到作为文化范畴的戏曲的全方位的景观,包括演出、剧团、艺人、戏曲的生存方式、戏曲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等种种内容,而不只是把笔触停留在戏曲文学作家和剧本上面。当然,如果把这些问题在书中一一展开,就会发觉其内涵过于丰富,远远不是这本字数限制在三十万字的书所能够承载的了,因而许多问题还仅仅只是提出和概略论述而已。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形态
第一节 原始戏剧
第二节 初级戏剧
第三节 戏曲
第二章 腔种
第一节 声腔源流
第二节 结构形式
一、剧本结构
二、场上结构
三、音乐结构
四、文词格律
五、角色体制
六、演出体制
第三节 剧种分布
第三章 剧目
第一节 佛教剧本和杂剧院本
一、三种文字的佛教剧本
二、宋金杂剧
三、元院本
第二节 戏文和杂剧
一、宋元戏文
二、元和明初杂剧
第三节 文人传奇和杂剧
一、明代作品
二、清代作品
第四节 诸腔和地方戏
一、明代民间演出本
二、明代诸声腔剧本
三、清代地方戏剧本
第四章 演出
第一节 剧场沿革
第二节 戏班组织
一、戏班组建
二、艺人来源
三、班规
四、流动作场
五、行头
六、艺人地位
七、梨园公会
第三节 戏俗
一、点戏
二、戏价
三、戏神
四、观众
第五章 艺人
第一节 唐前优伶
一、先秦至两汉
二、六朝
三、唐朝
四、五代
第二节 宋元艺人
一、辽、北宋、金
二、南宋
三、元代
第三节 明清演员
一、明代
二、清代
第六章 典籍
第一节 曲集
一、总集和选集
二、别集
三、选出
第二节 曲论
第三节 曲谱
第七章 交流
第一节 汲取西域阶段
第二节 发散日欧阶段
一、东传日本
二、西进欧洲
第三节 东西交汇阶段
第八章 附论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目连戏
第三节 木偶戏
第四节 影戏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形态
第一节 原始戏剧
第二节 初级戏剧
第三节 戏曲
第二章 腔种
第一节 声腔源流
第二节 结构形式
一、剧本结构
二、场上结构
三、音乐结构
四、文词格律
五、角色体制
六、演出体制
第三节 剧种分布
第三章 剧目
第一节 佛教剧本和杂剧院本
一、三种文字的佛教剧本
二、宋金杂剧
三、元院本
第二节 戏文和杂剧
一、宋元戏文
二、元和明初杂剧
第三节 文人传奇和杂剧
一、明代作品
二、清代作品
第四节 诸腔和地方戏
一、明代民间演出本
二、明代诸声腔剧本
三、清代地方戏剧本
第四章 演出
第一节 剧场沿革
第二节 戏班组织
一、戏班组建
二、艺人来源
三、班规
四、流动作场
五、行头
六、艺人地位
七、梨园公会
第三节 戏俗
一、点戏
二、戏价
三、戏神
四、观众
第五章 艺人
第一节 唐前优伶
一、先秦至两汉
二、六朝
三、唐朝
四、五代
第二节 宋元艺人
一、辽、北宋、金
二、南宋
三、元代
第三节 明清演员
一、明代
二、清代
第六章 典籍
第一节 曲集
一、总集和选集
二、别集
三、选出
第二节 曲论
第三节 曲谱
第七章 交流
第一节 汲取西域阶段
第二节 发散日欧阶段
一、东传日本
二、西进欧洲
第三节 东西交汇阶段
第八章 附论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目连戏
第三节 木偶戏
第四节 影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