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506689
- 3-1
- 131221
- 46259099-3
- 平装
- 16开
- 2016-12
- 800
- 472
- 理学
- 地质学
- P548.2
- 地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反映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简明扼要,文字简捷,叙述流畅,说理深入浅出,附图约300幅,易于阅读和理解。本书的第二版自2011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已经于2014年6月进行了第4次印刷,反映该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次再版,更新内容约1/3,对第二版中的一些旧观点和过时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同时大幅度增加了新资料,力争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国及邻区近年来在区域地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与研究现状。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 基本概念
0.2 发展简史
0.3 中国近现代大地构造学
0.4 当前的主要任务
0.5 研究内容和途径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1.1 概述
1.2 原始地壳的形成
1.3 太古宙地壳的性质与演化
1.3.1 岩石组合与形成环境
l.3.2 早期地壳的生长
l.3.3 地壳的克拉通化
1.3.4 陆壳的生长方式
1.4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4.1 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
1.4.2 古陆核生长
1.4.3 古元古代活动带
1.4.4 克拉通的后期演化
1.5 古裂陷与克拉通化
1.6 西域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6.1 概述
1.6.2 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
1.6.3 晚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1.7 威尔逊旋回与超大陆的分裂→聚合
第2章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2.1 岩石圈速度与磁电结构
2.1.1 地震波
2.1.2 壳幔速度分层
2.1.3 中国壳幔结构
2.1.4 壳幔磁电结构
2.1.5 古地磁学与大陆漂移
2.2 岩石圈温压结构
2.2.1 壳幔热结构与热异常
2.2.2 岩石圈力学结构
2.3 化学地球动力学
2.3.1 壳一幔成分研究
2.3.2 壳一幔物质交换
2.4 岩石圈动力学
2.4.1 地球动力学概述
2.4.2 重力异常与壳幔均衡作用
2.4.3 板块构造学说
2.4.4 对板块构造的质疑
第3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3.1 基本概念
3.1.1 简介和讨论
3.1.2 陆缘、陆间和陆内造山带
3.2 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3.2.1 弧前体系
3.2.2 弧后体系
3.2.3 被动陆缘体系
3.2.4 地体增生带
3.3 陆缘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
3.3.1 概述
3.3.2 科迪勒拉型俯冲一碰撞造山带
3.3.3 安第斯型俯冲一碰撞造山带
3.3.4 日本岛弧型俯冲碰撞造山带
3.3.5 新西兰北岛型俯冲造山带
3.4 陆间型造山带
3.4.1 概述
3.4.2 北秦岭俯冲一碰撞型造山带
第二篇 各论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 基本概念
0.2 发展简史
0.3 中国近现代大地构造学
0.4 当前的主要任务
0.5 研究内容和途径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1.1 概述
1.2 原始地壳的形成
1.3 太古宙地壳的性质与演化
1.3.1 岩石组合与形成环境
l.3.2 早期地壳的生长
l.3.3 地壳的克拉通化
1.3.4 陆壳的生长方式
1.4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4.1 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
1.4.2 古陆核生长
1.4.3 古元古代活动带
1.4.4 克拉通的后期演化
1.5 古裂陷与克拉通化
1.6 西域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6.1 概述
1.6.2 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
1.6.3 晚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1.7 威尔逊旋回与超大陆的分裂→聚合
第2章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2.1 岩石圈速度与磁电结构
2.1.1 地震波
2.1.2 壳幔速度分层
2.1.3 中国壳幔结构
2.1.4 壳幔磁电结构
2.1.5 古地磁学与大陆漂移
2.2 岩石圈温压结构
2.2.1 壳幔热结构与热异常
2.2.2 岩石圈力学结构
2.3 化学地球动力学
2.3.1 壳一幔成分研究
2.3.2 壳一幔物质交换
2.4 岩石圈动力学
2.4.1 地球动力学概述
2.4.2 重力异常与壳幔均衡作用
2.4.3 板块构造学说
2.4.4 对板块构造的质疑
第3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3.1 基本概念
3.1.1 简介和讨论
3.1.2 陆缘、陆间和陆内造山带
3.2 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3.2.1 弧前体系
3.2.2 弧后体系
3.2.3 被动陆缘体系
3.2.4 地体增生带
3.3 陆缘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
3.3.1 概述
3.3.2 科迪勒拉型俯冲一碰撞造山带
3.3.3 安第斯型俯冲一碰撞造山带
3.3.4 日本岛弧型俯冲碰撞造山带
3.3.5 新西兰北岛型俯冲造山带
3.4 陆间型造山带
3.4.1 概述
3.4.2 北秦岭俯冲一碰撞型造山带
第二篇 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