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 / 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
¥32.00定价
作者: 刘玲玲 总主编:杨声
出版时间:2015-1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9787307169487
- 123120
- 2015-10
- S532.03
内容简介
刘玲玲、杨声主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分为九章、附录及参考文献共十一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发展历史、马铃薯合格种薯产业的发展、我国马铃薯种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及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的工作岗位;第二章介绍了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及特点、常用的马铃薯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引种及优良品种的推广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介绍马铃薯种薯的混杂、退化及防治方面的技术;第四章介绍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组织培养技术;第五章介绍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无土栽培技术相关内容;第六章介绍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第七章重点介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第八章介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生产技术;第九章介绍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鉴定、保存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以附录形式介绍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马铃薯种薯茎尖脱毒和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等。
目录
第l章 概述
1.1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发展历史
1.2 马铃薯合格种薯产业的发展
1.2.1 国际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现状
1.3 我国马铃薯种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1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现状
1.3.2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1.3.3 解决当前马铃薯种薯问题的关键措施
1.4 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的工作岗位
1.4.1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操作流程
1.4.2 马铃薯种薯繁育各岗位工作的目标、任务、职责
第2章 马铃薯优良品种
2.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及特点
2.1.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
2.1.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特点
2.1.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标准
2.2 常见的马铃薯优良品种
2.2.1 菜用型品种
2.2.2 淀粉加工型品种
2.2.3 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
2.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与选用原则
2.3.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
2.3.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选用原则
2.4 马铃薯优良品种引种
2.4.1 优良品种引种的概念、意义及标准
2.4.2 引种的基本原理
2.4.3 马铃薯引种的原则
2.4.4 引种工作的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2.4.5 马铃薯北种南引的质量控制
2.5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
2.5.1 优良品种推广准则
2.5.2 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2.5.3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意义和任务
2.5.4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步骤和方法
2.5.5 良种与良法配套
2.6 马铃薯优良品种繁育与推广体系
2.6.1 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的意义
2.6.2 国内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2.6.3 国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3章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退化及防治
3.1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及防治
3.1.1 马铃薯种薯混杂的含义和实质
3.1.2 种薯混杂的原因
3.1.3 防止种薯混杂的方法
3.2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及防治
3.2.1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概念及现象
3.2.2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
3.2.3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症状
3.2.4 马铃薯病毒的传播途径
3.2.5 防治马铃薯种薯退化的途径
第4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组织培养技术
4.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知识
4.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4.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4.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施
4.1.4 组培室的设计
4.2 植物组织培养室的管理
4.2.1 组培常用设备的构造与原理
4.2.2 玻璃器皿的洗涤
4.2.3 组培空间的日常管理
4.3 培养基配制
4.3.1 配制培养基的目的
4.3.2 培养基的成分
4.3.3 培养基的种类及特点
4.3.4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4.4 外植体的接种与培养
4.4.1 接种
4.4.2 培养
4.5 组培试验设计
4.5.1 组培试验的设计方法
4.5.2 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
4.6 数据调查与分析
4.6.1 组培快繁的易发问题
4.6.2 组培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5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无土栽培技术
5.1 无土栽培概述
5.1.1 无土栽培的含义与类型
5.1.2 无土栽培的特点
5.1.3 营养液的配制
5.2 马铃薯的无土栽培技术
5.2.1 马铃薯营养液的研究
5.2.2 马铃薯种薯的无土栽培概述
5.2.3 营养液膜技术
5.2.4 雾培技术
5.2.5 马铃薯无土栽培的关键技术——扦插苗繁殖微型薯
第6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
6.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任务
6.1.2 三代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3 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其在良种繁育体系中的价值
6.2 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及技术
6.2.1 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6.2.2 脱毒马铃薯良种生产体系建设
6.2.3 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6.2.4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措施
6.3 马铃薯实生种子
6.3.1 马铃薯实生种子的意义
6.3.2 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的优点
6.3.3 实生种子的采收和保存
6.3.4 实生种子的增产效应
6.3.5 实生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6.4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数量的方法
6.4.1 扦插繁殖法
6.4.2 掰芽育苗法
6.4.3 剪茎繁殖法
6.4.4 分株繁殖法
6.4.5 分枝繁殖法
6.4.6 压条繁殖法
6.4.7 切单芽块繁殖法
6.4.8 小整薯播种法
6.5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质量的方法
6.5.1 选优留种
6.5.2 露地留种技术
6.5.3 阳畦留种技术
6.5.4 连续秋播留种技术
6.5.5 避蚜留种技术
第7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7.1 马铃薯脱毒种薯概述
7.1.1 种薯脱毒的原因
7.1.2 脱毒种薯的概念、特性及注意事项
7.1.3 脱毒种薯的选择
7.1.4 获得脱毒种薯的途径
7.1.5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原则
7.1.6 国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状况
7.2 马铃薯茎尖脱毒与快繁
7.2.1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历史和现状
7.2.2 脱毒苗培育的意义
7.2.3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概念
7.2.4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
7.2.5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
7.2.6 影响茎尖脱毒效果的因素
7.2.7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注意事项
7.3 马铃薯脱毒的其他方法及原理
7.3.1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
7.3.2 物理学脱毒法
7.3.3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7.3.4 低温脱毒法
7.3.5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法
7.3.6 花药培养脱毒法
7.3.7 化学药荆处理脱毒法
7.3.8 生物学脱毒法
7.3.9 自然选择脱毒法
第8章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
8.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概述
8.1.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概念
8.1.2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薯)工厂化生产的优越性
8.2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1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2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和微型薯生产技术
8.2.3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8.2.4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5 马铃薯微型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6 简易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生产
8.2.7 马铃薯脱毒原种基地生产
第9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鉴定、保存与质量控制
9.1 马铃薯种薯脱毒苗的检测
9.1.1 脱毒苗的检测
9.1.2 试种观察
9.2 马铃薯脱毒苗的保存与繁殖
9.2.1 脱毒苗的保存
9.2.2 无病毒苗的应用
9.2.3 无病毒植株的繁殖
9.3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9.3.1 脱毒种薯田间检测
9.3.2 脱毒种薯质量控制
9.3.3 不同级别脱毒种薯的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1.1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发展历史
1.2 马铃薯合格种薯产业的发展
1.2.1 国际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现状
1.3 我国马铃薯种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1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现状
1.3.2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1.3.3 解决当前马铃薯种薯问题的关键措施
1.4 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的工作岗位
1.4.1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操作流程
1.4.2 马铃薯种薯繁育各岗位工作的目标、任务、职责
第2章 马铃薯优良品种
2.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及特点
2.1.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
2.1.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特点
2.1.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标准
2.2 常见的马铃薯优良品种
2.2.1 菜用型品种
2.2.2 淀粉加工型品种
2.2.3 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
2.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与选用原则
2.3.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
2.3.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选用原则
2.4 马铃薯优良品种引种
2.4.1 优良品种引种的概念、意义及标准
2.4.2 引种的基本原理
2.4.3 马铃薯引种的原则
2.4.4 引种工作的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2.4.5 马铃薯北种南引的质量控制
2.5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
2.5.1 优良品种推广准则
2.5.2 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2.5.3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意义和任务
2.5.4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步骤和方法
2.5.5 良种与良法配套
2.6 马铃薯优良品种繁育与推广体系
2.6.1 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的意义
2.6.2 国内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2.6.3 国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3章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退化及防治
3.1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及防治
3.1.1 马铃薯种薯混杂的含义和实质
3.1.2 种薯混杂的原因
3.1.3 防止种薯混杂的方法
3.2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及防治
3.2.1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概念及现象
3.2.2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
3.2.3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症状
3.2.4 马铃薯病毒的传播途径
3.2.5 防治马铃薯种薯退化的途径
第4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组织培养技术
4.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知识
4.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4.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4.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施
4.1.4 组培室的设计
4.2 植物组织培养室的管理
4.2.1 组培常用设备的构造与原理
4.2.2 玻璃器皿的洗涤
4.2.3 组培空间的日常管理
4.3 培养基配制
4.3.1 配制培养基的目的
4.3.2 培养基的成分
4.3.3 培养基的种类及特点
4.3.4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4.4 外植体的接种与培养
4.4.1 接种
4.4.2 培养
4.5 组培试验设计
4.5.1 组培试验的设计方法
4.5.2 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
4.6 数据调查与分析
4.6.1 组培快繁的易发问题
4.6.2 组培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5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无土栽培技术
5.1 无土栽培概述
5.1.1 无土栽培的含义与类型
5.1.2 无土栽培的特点
5.1.3 营养液的配制
5.2 马铃薯的无土栽培技术
5.2.1 马铃薯营养液的研究
5.2.2 马铃薯种薯的无土栽培概述
5.2.3 营养液膜技术
5.2.4 雾培技术
5.2.5 马铃薯无土栽培的关键技术——扦插苗繁殖微型薯
第6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
6.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任务
6.1.2 三代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3 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其在良种繁育体系中的价值
6.2 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及技术
6.2.1 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6.2.2 脱毒马铃薯良种生产体系建设
6.2.3 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6.2.4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措施
6.3 马铃薯实生种子
6.3.1 马铃薯实生种子的意义
6.3.2 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的优点
6.3.3 实生种子的采收和保存
6.3.4 实生种子的增产效应
6.3.5 实生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6.4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数量的方法
6.4.1 扦插繁殖法
6.4.2 掰芽育苗法
6.4.3 剪茎繁殖法
6.4.4 分株繁殖法
6.4.5 分枝繁殖法
6.4.6 压条繁殖法
6.4.7 切单芽块繁殖法
6.4.8 小整薯播种法
6.5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质量的方法
6.5.1 选优留种
6.5.2 露地留种技术
6.5.3 阳畦留种技术
6.5.4 连续秋播留种技术
6.5.5 避蚜留种技术
第7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7.1 马铃薯脱毒种薯概述
7.1.1 种薯脱毒的原因
7.1.2 脱毒种薯的概念、特性及注意事项
7.1.3 脱毒种薯的选择
7.1.4 获得脱毒种薯的途径
7.1.5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原则
7.1.6 国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状况
7.2 马铃薯茎尖脱毒与快繁
7.2.1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历史和现状
7.2.2 脱毒苗培育的意义
7.2.3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概念
7.2.4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
7.2.5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
7.2.6 影响茎尖脱毒效果的因素
7.2.7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注意事项
7.3 马铃薯脱毒的其他方法及原理
7.3.1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
7.3.2 物理学脱毒法
7.3.3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7.3.4 低温脱毒法
7.3.5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法
7.3.6 花药培养脱毒法
7.3.7 化学药荆处理脱毒法
7.3.8 生物学脱毒法
7.3.9 自然选择脱毒法
第8章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
8.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概述
8.1.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概念
8.1.2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薯)工厂化生产的优越性
8.2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1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2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和微型薯生产技术
8.2.3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8.2.4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5 马铃薯微型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6 简易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生产
8.2.7 马铃薯脱毒原种基地生产
第9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鉴定、保存与质量控制
9.1 马铃薯种薯脱毒苗的检测
9.1.1 脱毒苗的检测
9.1.2 试种观察
9.2 马铃薯脱毒苗的保存与繁殖
9.2.1 脱毒苗的保存
9.2.2 无病毒苗的应用
9.2.3 无病毒植株的繁殖
9.3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9.3.1 脱毒种薯田间检测
9.3.2 脱毒种薯质量控制
9.3.3 不同级别脱毒种薯的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