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482093
- 2版
- 113157
- 46211072-7
- 平装
- 16开
- 2015-01
- 399
- 256
- 工学
- 机械工程
- U464.01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内容简介
林学东编著的《发动机原理(第2版)》主要以车用电控发动机为主,在四冲程循环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发动机热功转换的基本原理、特点、性能分析方法,汽油机、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原理,以及有害排放物及其生成机理,并从整车性能匹配与评价角度,讲述改善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特性的技术措施。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内燃机的发展史、四冲程内燃机的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换气过程及其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燃料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发动机特性曲线的分析、发动机与整车性能匹配等。本书的特色在于以电控发动机控制策略为主,以整车性能为目标,强调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控制方法,取消了传统机械式发动机的化油器、调速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汽车发动机方面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汽车发动机方面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内燃机的发展
一、内燃机概念的形成
二、从内燃机草图到蒸汽机
三、蒸汽革命——蒸汽汽车时代
四、四冲程理论与内燃机的发明
五、内燃机汽车的问世
第二节 内燃机在汽车上的应用
一、汽车的基本结构
二、三种动力的竞争
三、内燃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 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二、三种理论循环
三、理论循环的评价
四、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三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实际循环
二、评价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排放指标
第五节 机械损失
一、机械效率
二、内燃机的机械损失
三、机械损失的测定
第六节 热平衡
第三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节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二、进气过程
三、配气定时及气门叠开现象
四、换气损失
第二节 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一、充气效率
二、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一、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二、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三、有效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四、有效利用排气管的波动效应
第四节 增压技术
一、增压器的类型及特点
二、废气涡轮增压器的能量回收
三、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曲线
第五节 废气再循环系统
一、概述
二、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分类
第四章 内燃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 内燃机燃料及其提炼
一、石油中烃的分类及性质
二、燃料的提炼方法及对燃料性能的影响
三、代用燃料及其特性
第二节 传统燃料的现状及使用特性
一、柴油
二、汽油
三、汽油、柴油性能的差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燃烧热化学
一、1kg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二、过量空气系数
三、a>1时完全燃烧的产物及数量
四、燃料热值与混合气热值
第四节 燃烧的基本知识
一、自燃着火理论
二、内燃机的燃烧方式
第五节 内燃机燃料及燃烧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及热功转换特点
一、外部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二、缸内直喷式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三、空燃比与发动机性能的关系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点火过程
二、正常燃烧过程
三、不正常燃烧
四、使用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 汽油机燃料喷射量的控制
一、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二、质量流量式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喷射量控制
三、速度密度式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喷射量控制
第四节 汽油机燃烧组织方式及燃烧室
一、对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二、燃烧室内的气流特性
三、典型燃烧室
四、汽油机分层给气和稀薄燃烧系统
第五节 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一、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产生机理
二、影响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因素
三、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四、汽油机的增压及米勒循环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柴油机热功转换的特点
第二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燃烧阶段的划分
二、燃烧放热规律
三、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四、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
五、柴油机的燃烧噪声
六、冷起动特性
第三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对燃料喷射系统的要求
二、燃油喷射雾化特性
三、喷射系统
第四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一、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
二、高速直喷燃烧室结构及其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三、燃烧室内气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第五节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喷雾特性与燃烧室内气流特性的匹配
二、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
第六节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一、机内措施
二、后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动机的工况
二、发动机的试验台架
三、发动机的试验方法
四、发动机特性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发动机的负荷特性
一、汽油机的负荷特性
二、柴油机的负荷特性
三、汽油机和柴油机负荷特性的区别
第三节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一、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二、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三、汽油机和柴油机速度特性的比较
第四节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第五节 增压器与发动机性能匹配
一、增压比的选择
二、增压中冷
三、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原理
第六节 EGR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 发动机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
第一节 汽车动力传动装置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动力传动装置及其作用
二、动力传动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第二节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及特性
一、牵引力
二、汽车的行驶特性
第三节 发动机与动力传动装置的匹配
一、发动机性能与汽车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汽车万有特性及评价
三、整车性能匹配方法
第四节 整车性能的改进途径
一、发动机性能的改进
二、合理选择底盘参数
三、变速比的最佳控制
四、行车速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内燃机的发展
一、内燃机概念的形成
二、从内燃机草图到蒸汽机
三、蒸汽革命——蒸汽汽车时代
四、四冲程理论与内燃机的发明
五、内燃机汽车的问世
第二节 内燃机在汽车上的应用
一、汽车的基本结构
二、三种动力的竞争
三、内燃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 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二、三种理论循环
三、理论循环的评价
四、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三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实际循环
二、评价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排放指标
第五节 机械损失
一、机械效率
二、内燃机的机械损失
三、机械损失的测定
第六节 热平衡
第三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节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二、进气过程
三、配气定时及气门叠开现象
四、换气损失
第二节 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一、充气效率
二、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一、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二、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三、有效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四、有效利用排气管的波动效应
第四节 增压技术
一、增压器的类型及特点
二、废气涡轮增压器的能量回收
三、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曲线
第五节 废气再循环系统
一、概述
二、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分类
第四章 内燃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 内燃机燃料及其提炼
一、石油中烃的分类及性质
二、燃料的提炼方法及对燃料性能的影响
三、代用燃料及其特性
第二节 传统燃料的现状及使用特性
一、柴油
二、汽油
三、汽油、柴油性能的差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燃烧热化学
一、1kg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二、过量空气系数
三、a>1时完全燃烧的产物及数量
四、燃料热值与混合气热值
第四节 燃烧的基本知识
一、自燃着火理论
二、内燃机的燃烧方式
第五节 内燃机燃料及燃烧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及热功转换特点
一、外部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二、缸内直喷式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三、空燃比与发动机性能的关系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点火过程
二、正常燃烧过程
三、不正常燃烧
四、使用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 汽油机燃料喷射量的控制
一、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二、质量流量式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喷射量控制
三、速度密度式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喷射量控制
第四节 汽油机燃烧组织方式及燃烧室
一、对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二、燃烧室内的气流特性
三、典型燃烧室
四、汽油机分层给气和稀薄燃烧系统
第五节 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一、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产生机理
二、影响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因素
三、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四、汽油机的增压及米勒循环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柴油机热功转换的特点
第二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燃烧阶段的划分
二、燃烧放热规律
三、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四、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
五、柴油机的燃烧噪声
六、冷起动特性
第三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对燃料喷射系统的要求
二、燃油喷射雾化特性
三、喷射系统
第四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一、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
二、高速直喷燃烧室结构及其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三、燃烧室内气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第五节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喷雾特性与燃烧室内气流特性的匹配
二、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
第六节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一、机内措施
二、后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动机的工况
二、发动机的试验台架
三、发动机的试验方法
四、发动机特性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发动机的负荷特性
一、汽油机的负荷特性
二、柴油机的负荷特性
三、汽油机和柴油机负荷特性的区别
第三节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一、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二、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三、汽油机和柴油机速度特性的比较
第四节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第五节 增压器与发动机性能匹配
一、增压比的选择
二、增压中冷
三、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原理
第六节 EGR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 发动机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
第一节 汽车动力传动装置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动力传动装置及其作用
二、动力传动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第二节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及特性
一、牵引力
二、汽车的行驶特性
第三节 发动机与动力传动装置的匹配
一、发动机性能与汽车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汽车万有特性及评价
三、整车性能匹配方法
第四节 整车性能的改进途径
一、发动机性能的改进
二、合理选择底盘参数
三、变速比的最佳控制
四、行车速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