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5-07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医药学基础(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232311
  • 2版
  • 109439
  • 61232743-7
  • 平装
  • 16开
  • 2015-07
  • 615
  • 375
  • 医学
  • 药学
  • R
  • 医药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戴敏,安徽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院长 教授 博导,戴敏,女,汉族,安徽休宁人。1964年5月出生。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生导师,中药药理学与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现为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学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安徽省药理学会副秘书长。为《中国中药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委、《Planta Med》、《中国药理学通报》、《安徽医药》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
多年来始终工作在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安徽省重点课程《中药药理学》的负责人;主讲中医内科学专业、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中药药理学》课程及中药学专业硕士生《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作为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
在抗炎免疫药理学和心血管系统药理学前沿领域进行科学探索,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分子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医药学基础》、参编《药理学》、《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著作。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一章。在介绍医药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础上,以机体主要系统为线索,分别介绍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生理构造,系统的生理功能,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用药选择,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全书内容翔实、丰富,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院校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医药贸易专业、医药营销专业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及成人教育使用,也可作为医药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教材和自学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医药学的相关知识1
一、医药学的关系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1
二、医药学基础相关知识2
第二节《医药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
学习方法3
第二章医学基础知识5
第一节细胞和基本组织5
一、细胞5
二、基本组织8
第二节人体解剖与生理14
一、概述14
二、器官与系统16
三、运动系统的解剖和生理16
四、皮肤的解剖与生理20
五、眼的解剖和生理23
六、前庭蜗器的解剖和生理26
第三节常见基本病理变化29
一、疾病概论及病理过程、并发症与伴同疾病的概念29
二、常见基本病理过程31
第三章药物(药理学)基础知识56
第一节药学的概念56
一、药的含义56
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药及非处方药56
第二节药理学的基本知识58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58
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66
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73
第四章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知识及用药77
第一节细菌77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77
二、细菌的生理79
三、细菌的感染与免疫81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83
五、常见病原性细菌84
第二节病毒85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本特性85
二、病毒增殖的一般特点和病毒增殖的步骤86
三、病毒的感染与免疫88
第三节其他病原微生物91
一、支原体91
二、立克次体91
三、衣原体91
四、放线菌92
五、螺旋体92
六、真菌93
七、寄生虫94
第四节免疫基础知识100
一、概述100
二、超敏反应104
第五节病原微生物致感染性疾病105
一、结核病105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6
三、流行性感冒108
四、慢性病毒性肝炎108
五、疱疹病毒感染109
六、淋病110
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11
第六节化学治疗药物113
一、抗病原微生物药物113
二、抗寄生虫病药131
三、抗恶性肿瘤药134
第五章神经系统137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137
一、概述137
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138
三、脊髓和脊神经139
四、脑和脑神经140
五、传出神经系统146
六、神经系统功能概述152
七、传导通路154
第二节神经系统常见症状156
一、意识障碍156
二、眩晕157
三、昏厥157
四、头痛157
第三节神经系统常见疾病157
一、神经衰弱158
二、睡眠障碍158
三、帕金森病160
四、癫痫161
五、脑血管疾病161
第四节神经系统用药165
一、镇静催眠药165
二、抗帕金森病药167
三、抗阿尔茨海默病药169
四、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70
五、抗精神失常药174
六、镇痛药178
七、解热镇痛抗炎药182
八、传出神经系统用药185
九、脑血管疾病治疗药196
第六章呼吸系统197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结构197
一、呼吸道197
二、肺198
第二节呼吸生理198
一、肺通气198
二、气体交换199
第三节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
体征199
一、常见症状199
二、体征201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201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1
二、慢性支气管炎202
三、支气管哮喘202
四、肺炎203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3
六、肺结核204
第五节镇咳、祛痰、平喘药204
一、祛痰药204
二、镇咳药205
三、平喘药207
第七章消化系统211
第一节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211
一、消化管211
二、消化腺214
第二节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215
一、口腔内消化215
二、胃内消化216
三、小肠内消化217
四、大肠的功能219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219
一、恶心与呕吐219
二、腹痛220
三、腹泻221
四、便秘221
五、呕血与黑便221
六、黄疸221
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223
一、急性胃炎223
二、慢性胃炎224
三、消化性溃疡225
四、肝硬化227
第五节消化系统用药229
一、助消化药229
二、抗消化性溃疡药229
三、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药233
四、止吐药234
五、止泻药234
六、泻药235
第八章循环系统237
第一节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237
一、心脏237
二、血管247
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250
一、心悸250
二、紫绀251
第三节常见循环系统疾病252
一、原发性高血压252
二、心力衰竭255
三、心律失常258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0
五、高脂蛋白血症263
第四节循环系统用药265
一、抗高血压药265
二、抗心律失常药275
三、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281
四、抗心绞痛药287
五、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91
第九章泌尿系统295
第一节泌尿系统结构295
一、肾295
二、输尿管、膀胱尿道296
第二节尿的生成与排出297
一、肾的功能解剖297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300
三、尿的生成过程300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310
五、尿的排放312
第三节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313
一、水肿313
二、高血压314
三、尿路刺激症状314
四、排尿异常314
第四节泌尿系统常见疾病315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316
二、尿路感染317
三、肾病综合征318
四、急性肾损伤320
五、慢性肾衰竭322
第五节泌尿系统用药323
一、利尿药323
二、脱水药326
第十章血液系统327
第一节血液系统的解剖和生理327
一、血液成分、理化特性及血型327
二、血液的功能329
三、血细胞的生成329
四、血细胞的数量、形态329
五、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330
六、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331
第二节血液系统常见疾病332
一、贫血332
二、白血病336
三、白细胞减少症337
四、血栓性疾病338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39
第三节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340
一、抗贫血药340
二、升高白细胞药343
三、抗凝血药344
四、纤维蛋白溶解药345
五、抗血小板药346
六、止血药347
七、血容量扩充药348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350
第一节激素350
一、激素的分类350
二、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350
三、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351
第二节内分泌腺及其生理作用351
一、肾上腺351
二、胰岛353
三、甲状腺354
四、性腺354
五、脑垂体354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疾病355
一、糖尿病355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357
第四节内分泌系统用药35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358
二、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362
三、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367
参考书目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