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16-0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遗传学(第3版)(附数字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45572
  • 3版
  • 89379
  • 46251132-0
  • 平装
  • 大大16开
  • 2016-06
  • 480
  • 800
  • 理学
  • 生物学
  • Q3
  • 生物科学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目录

 前辅文
 第一部分 传递遗传学
  1 绪论
   1.1 遗传学的涵义
    1.1.1 遗传学的定义
    1.1.2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2 遗传学的发展
    1.2.1 遗传学的诞生
    1.2.2 细胞遗传学时期
    1.2.3 生化和微生物遗传学时期
    1.2.4 分子遗传学时期
   1.3 遗传学的应用
    1.3.1 遗传学与农牧业
    1.3.2 遗传学与医药业
    1.3.3 遗传学与社会和法律
  2 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2.1 细胞周期及染色体行为
    2.1.1 细胞周期
    2.1.2 染色质与染色体
    2.1.3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2.1.4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2 遗传物质的证明
    2.2.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2.2.2 噬菌体感染实验
    2.2.3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
   2.3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
    2.3.1 DNA的分子结构
    2.3.2 RNA的分子结构
   2.4 DNA复制
    2.4.1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2.4.2 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2.4.3 环状双链DNA的复制
    2.4.4 真核生物染色体端粒的复制
   2.5 转录与翻译
    2.5.1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及增强子
    2.5.2 RNA的加工
    2.5.3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合成
    2.5.4 密码子的例外与特殊属性
    2.5.5 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
   2.6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6.1 中心法则与遗传信息流
    2.6.2 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
   2.7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2.7.1 早期基因概念
    2.7.2 顺反子与操纵子
    2.7.3 断裂基因与重叠基因
    2.7.4 转座子
    2.7.5 基因的现代概念
  3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3.1 分离定律
    3.1.1 孟德尔单基因(因子)的杂交实验及其遗传分析
    3.1.2 分离定律
   3.2 自由组合定律
    3.2.1 孟德尔的双因子杂交实验及其遗传分析
    3.2.2 孟德尔定律的测交证明
   3.3 遗传学数据的χ2分析
   3.4 人类性状的孟德尔遗传分析
    3.4.1 人类遗传的系谱分析法
    3.4.2 人类简单的孟德尔遗传特征
   3.5 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3.5.1 基因的作用与环境的关系
    3.5.2 外显率与表现度
    3.5.3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
  4 连锁遗传分析
   4.1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4.1.1 性别与性染色体
    4.1.2 人类的性染色体
    4.1.3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几种类型
    4.1.4 环境因子与性别决定
   4.2 性连锁遗传分析
    4.2.1 黑腹果蝇的伴性遗传分析
    4.2.2 遗传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4.2.3 果蝇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4.2.4 人类的性连锁遗传分析
    4.2.5 其他伴性基因的遗传分析
   4.3 剂量补偿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4.3.1 性染色质体
    4.3.2 剂量补偿效应与Lyon假说
    4.3.3 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分子机制
   4.4 连锁交换与重组
    4.4.1 果蝇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4.4.2 连锁群
    4.4.3 遗传的第三定律
   4.5 连锁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4.5.1 基因直线排列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4.5.2 基因定位的方法
    4.5.3 遗传干涉与并发系数
    4.5.4 利用作图函数计算大图距
    4.5.5 四分子分析与作图
    4.5.6 人类的基因定位
  5 核外遗传分析
   5.1 核外遗传及其特征
    5.1.1 紫茉莉花斑叶的遗传
    5.1.2 酵母小菌落的遗传
    5.1.3 衣藻抗生素抗性的遗传
    5.1.4 草履虫及果蝇中的核外遗传
   5.2 母体影响
    5.2.1 短暂的母体影响
    5.2.2 持久的母体影响
   5.3 线粒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5.3.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一般性质
    5.3.2 线粒体基因的蛋白质合成
    5.3.3 线粒体基因产物与核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
    5.3.4 线粒体DNA突变与人类疾病
   5.4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5.4.1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
    5.4.2 叶绿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5.4.3 叶绿体DNA的几种基本类型
    5.4.4 叶绿体遗传系统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5.5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
    5.5.1 真核生物的细胞器为内共生体
    5.5.2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进化
   5.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5.6.1 植物雄性不育及其应用
    5.6.2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6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6.1 数量性状及其多基因学说
    6.1.1 数量性状的概念
    6.1.2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学说
    6.1.3 阈性状及其特性
   6.2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6.3 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其作图
    6.3.1 数量性状基因座作图原理与步骤
    6.3.2 QTL定位的基本步骤
    6.3.3 QTL区间定位
   6.4 数量性状遗传率及计算方法
    6.4.1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6.4.2 估计遗传率的方法
    6.4.3 遗传率的性质
   6.5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6.5.1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效应
    6.5.2 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理论
 第二部分 遗传重组与作图
  7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7.1 真核生物基因组
    7.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细胞与基因组结构的区别
    7.1.2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7.2 真核生物的遗传重组
    7.2.1 遗传重组的概述
    7.2.2 同源重组的机制
   7.3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变
    7.3.1 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7.3.2 基因转变的类型
    7.3.3 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
   7.4 真核生物的体细胞交换与基因定位
    7.4.1 体细胞交换与单倍体化
    7.4.2 有丝分裂交换与基因定位
   7.5 真核生物基因的消除与扩增和重排
    7.5.1 基因消除
    7.5.2 基因扩增
    7.5.3 基因重排
  8 细菌的遗传分析
   8.1 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8.1.1 细菌的细胞
    8.1.2 细菌的基因组
   8.2 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其筛选
    8.2.1 大肠杆菌的突变型
    8.2.2 细菌的培养与突变型筛选
   8.3 细菌的接合与染色体作图
    8.3.1 细菌接合现象的发现
    8.3.2 F因子及其转移
    8.3.3 细菌重组的特点
   8.4 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
    8.4.1 中断杂交实验原理
    8.4.2 中断杂交作图
    8.4.3 重组作图
   8.5 F′因子与性导
    8.5.1 F′因子
    8.5.2 性导
   8.6 细菌的转化与转导作图
    8.6.1 细菌的转化与作图
    8.6.2 细菌的转导与作图
   8.7 细菌同源重组的机制
    8.7.1 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
    8.7.2 细菌同源重组的分子基础
   8.8 大肠杆菌的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
    8.8.1 大肠杆菌基因组图谱
    8.8.2 大肠杆菌的物理图与遗传图的比较
  9 病毒的遗传分析
   9.1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9.1.1 病毒的形态结构
    9.1.2 病毒的基因组
   9.2 噬菌体的增殖与突变型
    9.2.1 噬菌体的增殖
    9.2.2 噬菌体的突变型
   9.3 噬菌体突变型的重组测验
    9.3.1 重组测验与基因的精细结构分析
    9.3.2 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与作图
    9.3.3 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9.3.4 T4突变型的三点测交与作图
   9.4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9.4.1 互补测验与顺反子
    9.4.2 ΦX174条件致死突变的互补测验
    9.4.3 T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9.4.4 基因内互补
   9.5 噬菌体T4 rⅡ的缺失突变与作图
    9.5.1 缺失作图原理
    9.5.2 缺失作图方法
   9.6 λ噬菌体的基因组与位点专一性重组
    9.6.1 λ噬菌体的基因组
    9.6.2 λ原噬菌体与合子诱导
    9.6.3 原噬菌体的整合与切除
    9.6.4 位点专一性重组的分子机制
 第三部分 基因组及变异
  10 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10.1 真核生物基因组概述
   10.2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
    10.2.1 人类基因组计划
    10.2.2 人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0.2.3 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与宏基因组研究
   10.3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10.3.1 基因组测序策略
    10.3.2 基因组测序方法与组装
    10.3.3 新一代测序方法
    10.3.4 新一代测序方法的应用
   10.4 基因组图谱构建与应用
    10.4.1 遗传标记
    10.4.2 遗传图谱
    10.4.3 物理图谱
    10.4.4 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构建
    10.4.5 植物基因组遗传图谱的构建
    10.4.6 物理图谱的构建
    10.4.7 基因组图谱的应用
   10.5 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10.5.1 比较基因组学与进化
    10.5.2 功能基因组学
    10.5.3 蛋白质组学
    10.5.4 代谢组学
    10.5.5 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10.6 基因组学研究新进展及应用
    10.6.1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10.6.2 千人基因组计划
    10.6.3 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
  11 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
   11.1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效应
    11.1.1 点突变
    11.1.2 插入/缺失突变
    11.1.3 动态突变
    11.1.4 回复突变和抑制基因突变
    11.1.5 功能丧失和功能获得突变
   11.2 突变的分子机理
    11.2.1 自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11.2.2 诱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11.3 动态突变
    11.3.1 动态突变及其机制
    11.3.2 动态突变与人类疾病
   11.4 基因突变的检测
    11.4.1 病毒和细菌基因突变的检测
    11.4.2 真菌营养缺陷型的检测
    11.4.3 果蝇突变体的检测
    11.4.4 人类显性突变的检测
    11.4.5 植物及其他动物突变体的检测
   11.5 DNA损伤修复机制
    11.5.1 光复活修复
    11.5.2 切除修复
    11.5.3 DNA糖苷酶修复及AP核酸酶修复途径
    11.5.4 错配修复系统
    11.5.5 重组修复
    11.5.6 SOS修复
    11.5.7 双链DNA断裂介导的同源重组及非同源性的末端连接
  12 染色体畸变
   12.1 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遗传学效应
    12.1.1 唾腺染色体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12.1.2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机制
    12.1.3 缺失与假显性
    12.1.4 重复与果蝇棒眼突变
    12.1.5 倒位与交换抑制作用
    12.1.6 易位与假连锁遗传
   12.2 染色体数目变异
    12.2.1 染色体的倍性
    12.2.2 整倍体及其遗传特征
    12.2.3 非整倍体
   12.3 染色体畸变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2.3.1 利用假显性原理进行基因定位
    12.3.2 利用单体和缺体进行基因定位
   12.4 染色体畸变与人类疾病
    12.4.1 染色体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
    12.4.2 染色体数目改变与人类疾病
   12.5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2.5.1 人类染色体结构与近缘种之间的关系
    12.5.2 染色体变异与果蝇的进化
  13 转座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13.1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13.1.1 转座因子的发现
    13.1.2 DNA转座
    13.1.3 反转录转座子
   13.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3.2.1 插入序列
    13.2.2 转座子
    13.2.3 转座噬菌体
   13.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3.3.1 酵母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3.3.2 果蝇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3.3.3 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3.3.4 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3.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3.4.1 DNA转座机制
    13.4.2 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13.5 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13.5.1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13.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13.5.3 调节基因表达
    13.5.4 产生新的变异
    13.5.5 标记目的基因
    13.5.6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第四部分 基因的功能分析
  14 基因表达调控
   14.1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结构与调控机制
    14.1.1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14.1.2 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
   14.2 原核生物的其他类型操纵子及其调控机制
    14.2.1 半乳糖操纵子中的双重控制
    14.2.2 阿拉伯糖操纵子的双向控制
    14.2.3 色氨酸操纵子基因表达的衰减作用
   14.3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翻译调节
    14.3.1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严紧反应
    14.3.2 原核生物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自身调节
   14.4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
    14.4.1 顺式调节元件与转录调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4.4.2 基因表达的激素调节
   14.5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节
    14.5.1 选择性剪接
    14.5.2 反式剪接
    14.5.3 RNA编辑
   14.6 真核生物基因的翻译和翻译后水平的调节
    14.6.1 翻译调节
    14.6.2 翻译后水平的调节
   14.7 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14.7.1 RNA干扰
    14.7.2 miRNA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14.7.3 原核生物中小分子RNA在基因表达中的调控作用
  15 表观遗传概论
   15.1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及其演变
    15.1.1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
    15.1.2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2 以染色质为基础的表观遗传变异与调控
    15.2.1 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修饰
    15.2.2 组蛋白修饰与组蛋白变体
    15.2.3 染色质重塑与核小体装配
   15.3 基因组印记与表观遗传分析
    15.3.1 基因组印记与印记基因
    15.3.2 基因组印记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15.3.3 基因组印记与人类疾病
  16 发育遗传分析
   16.1 遗传与发育的关系
    16.1.1 遗传属性决定性状发育
    16.1.2 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的统一
    16.1.3 胚胎形态发生过程
   16.2 果蝇早期胚胎极性的决定与形态发生素
    16.2.1 果蝇胚胎发育的起始与形态发生素
    16.2.2 果蝇背腹轴极性的形成
    16.2.3 果蝇前后轴极性的发生
   16.3 果蝇早期胚胎体节的形成与同源异形基因
    16.3.1 果蝇早期胚胎体节的形成
    16.3.2 同源异形基因簇及其保守性
   16.4 线虫与拟南芥的发育机制
    16.4.1 线虫发育的遗传控制
    16.4.2 控制拟南芥及其花发育的ABC模型
   16.5 种系决定的遗传控制
    16.5.1 线虫种质细胞的决定
    16.5.2 果蝇种质细胞的决定
   16.6 发育异常与癌变的遗传基础
    16.6.1 癌症与遗传发育的关系
    16.6.2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6.6.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致癌机制
    16.6.4 癌症发生的遗传学说
  17 免疫遗传分析
   17.1 抗原的遗传
    17.1.1 抗原
    17.1.2 红细胞抗原遗传
    17.1.3 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17.2 抗体的遗传
    17.2.1 抗体及其多样性
    17.2.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17.2.3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组成
    17.2.4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表达
    17.2.5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
    17.2.6 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遗传机制
   17.3 与免疫相关的某些疾病
    17.3.1 与HLA相关的疾病
    17.3.2 免疫缺陷病
  18 行为遗传概论
   18.1 行为遗传学与行为的遗传基础
    18.1.1 行为遗传学的概念
    18.1.2 行为的遗传基础
   18.2 果蝇求偶行为的遗传基础
    18.2.1 果蝇求偶行为模式
    18.2.2 基因与果蝇求偶行为
   18.3 线虫聚集行为的遗传基础
    18.3.1 线虫的聚集行为
    18.3.2 基因与线虫聚集行为
   18.4 鱼类群游行为与昆虫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18.4.1 鱼类群游行为的遗传模式
    18.4.2 昆虫社会行为与“超级基因”
   18.5 鼠类掘洞行为的遗传基础
    18.5.1 鼠类的掘洞行为
    18.5.2 基因与鼠类掘洞行为
   18.6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
    18.6.1 人类的行为与相关疾病
    18.6.2 基因与人类行为的相关疾病
   18.7 人类的行为紊乱与疾病的遗传基础
    18.7.1 人类简单行为紊乱与相关疾病的遗传基础
    18.7.2 人类复杂行为紊乱与相关疾病的遗传基础
 第五部分 群体与进化遗传分析
  19 群体遗传与进化
   19.1 群体的遗传组成
    19.1.1 孟德尔群体与基因库
    19.1.2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19.2 Hardy-Weinberg定律
    19.2.1 Hardy-Weinberg定律的内容
    19.2.2 平衡群体的特征及其应用
    19.2.3 χ2检验抽样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的平衡
    19.2.4 Hardy-Weinberg定律的扩展
   19.3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19.3.1 非随机交配与莱特(Wright)定律
    19.3.2 基因突变与选择
    19.3.3 迁移与遗传漂变
   19.4 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检测
   19.5 物种及物种形成
    19.5.1 物种及生殖隔离
    19.5.2 物种形成的方式
   19.6 中性突变与分子进化
   19.7 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起源
   19.8 人类进化概述
    19.8.1 人类的近亲及其分子生物学证据
    19.8.2 现代人的进化之路
    19.8.3 人类在加速进化中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