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787107227981
- 87847
- 0043151436-3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
- 教育
- 本科
内容简介
由李方主编的《基础教育学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注重新型师范教育模块课程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全面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实用、适用”的教学要求。
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母”学科。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使师范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学教程》围绕“教育的构成要素”这一核心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并按照“总论—目的论—教师论—学生论—环境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这一基本线索进行了深入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授,又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书主要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教材。
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母”学科。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使师范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学教程》围绕“教育的构成要素”这一核心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并按照“总论—目的论—教师论—学生论—环境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这一基本线索进行了深入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授,又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书主要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古代教育思想
第三节 近代教育学
第四节 现代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及人口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儿童
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四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五章 教师专业化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节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第六章 学生学习
第一节 学习与人生
第二节 学校学习
第三节 学习社会
第四节 学习理论
第七章 教育环境
第一节 教育环境概述
第二节 社会教育环境
第三节 学校教育环境
第四节 家庭教育环境
第五节 网络教育环境
第八章 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现代课程理论
第三节 世界课程改革
第九章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实施
第三节 我国的新课程实施
第十章 教学原理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现代教学理论
第十一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第二节 常用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模式概述
第四节 著名教学模式
第十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艺术概论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素
第三节 教学策略
第十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备课
第三节 上课
第四节 学习指导
第五节 校本教研
第十五章 德育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模式
第四节 德育原则与方法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的职责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
第十七章 教育法规政策与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法规
第二节 教育政策
第三节 教育行政管理
第匹节 学校管理
第十八章 教育测评
第一节 教育测评概述
第二节 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学业成绩测评
第四节 思想品德测评
第五节 课堂教学测评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附录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古代教育思想
第三节 近代教育学
第四节 现代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及人口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儿童
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四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五章 教师专业化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节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第六章 学生学习
第一节 学习与人生
第二节 学校学习
第三节 学习社会
第四节 学习理论
第七章 教育环境
第一节 教育环境概述
第二节 社会教育环境
第三节 学校教育环境
第四节 家庭教育环境
第五节 网络教育环境
第八章 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现代课程理论
第三节 世界课程改革
第九章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实施
第三节 我国的新课程实施
第十章 教学原理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现代教学理论
第十一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第二节 常用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模式概述
第四节 著名教学模式
第十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艺术概论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素
第三节 教学策略
第十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备课
第三节 上课
第四节 学习指导
第五节 校本教研
第十五章 德育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模式
第四节 德育原则与方法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的职责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
第十七章 教育法规政策与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法规
第二节 教育政策
第三节 教育行政管理
第匹节 学校管理
第十八章 教育测评
第一节 教育测评概述
第二节 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学业成绩测评
第四节 思想品德测评
第五节 课堂教学测评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附录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