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3版)
¥79.00定价
作者: 贾佩云
出版时间:2023-06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9787565529795
- 3版
- 469728
- 40251283-4
- 平装
- 16开
- 2023-06
- 500
- 404
- O61 O65
- 通识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在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 会推荐示范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保持了第一版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是根据2008年11月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农林学校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内容主要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溶液化学平衡、滴定 分析、常用仪器分析、重要生命元素等。为更好地体现教学基本要求、便于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本教材还 提供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本书是一本近化类专业通用型的化学基础课教材,可作为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 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动物医学类、水产类以及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制药工程、林产化工等专业《无机及分析 化学》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作为《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教材使用。
目录
绪论1
相关阅读5
第1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6
1.1 分散系6
1.2 气体7
1.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8
1.2.2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8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1
1.3.1 物质的量浓度11
1.3.2 质量摩尔浓度11
1.3.3 质量分数12
1.3.4 物质的量分数13
1.4 稀溶液的通性13
1.4.1 溶液蒸气压下降13
1.4.2 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15
1.4.3 溶液的渗透压18
1.5 胶体溶液20
1.5.1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21
1.5.2 胶团的结构22
1.5.3 胶体溶液的性质23
1.5.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26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27
1.6.1 高分子溶液27
1.6.2 乳浊液29
相关阅读29
习题30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33
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3
2.1.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33
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36
2.1.3 化学反应热37
2.1.4 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39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42
2.2.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42
2.2.2 混乱度和熵(S)43
2.2.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46
2.3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50
2.3.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50
2.3.2 标准平衡常数51
2.3.3 化学反应等温式53
2.3.4 化学平衡的移动55
2.4 化学反应速率58
2.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59
2.4.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60
2.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2
2.4.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4
2.4.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65
相关阅读68
习题69
第3章 酸碱平衡73
3.1 酸碱理论73
3.1.1 酸碱质子理论74
★3.1.2 酸碱电子理论75
3.2 酸(碱)的解离平衡76
3.2.1 水的离子积常数76
3.2.2 弱酸(碱)的解离常数及其相对强度76
3.2.3 共轭酸碱对Ka和Kb之间的关系78
3.2.4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79
3.2.5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80
3.3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81
3.3.1 酸(碱)的分析浓度81
3.3.2 一元弱酸溶液的型体分布82
3.3.3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83
3.4 酸(碱)度计算84
3.4.1 质子平衡式84
3.4.2 一元弱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85
3.4.3 多元弱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87
3.4.4 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88
3.5 缓冲溶液90
3.5.1 缓冲作用原理90
3.5.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91
3.5.3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91
3.5.4 重要缓冲溶液93
相关阅读94
习题94
第4章 沉淀溶解平衡97
4.1 溶度积原理97
4.1.1 溶度积常数97
4.1.2 溶度积原理98
4.2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99
4.2.1 溶解度99
4.2.2 影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因素101
4.3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103
4.3.1 分步沉淀103
4.3.2 沉淀的溶解105
4.3.3 沉淀的转化107
相关阅读108
习题108
第5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112
5.1 配位化合物112
5.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112
5.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14
5.1.3 螯合物115
5.2 配位平衡116
5.2.1 配位平衡常数116
5.2.2 配位平衡的移动117
5.3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121
5.3.1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21
5.3.2 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122
5.3.3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22
相关阅读122
习题123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126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26
6.1.1 氧化值126
6.1.2 氧化与还原127
6.1.3 氧化还原电对128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29
6.3 电极电势130
6.3.1 原电池130
6.3.2 电极电势132
6.3.3 标准电极电势133
6.3.4 标准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135
6.3.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136
★6.3.6 条件电极电势140
6.4 电极电势的应用142
6.4.1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43
6.4.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43
6.4.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145
6.4.4 测定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146
6.5 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147
6.5.1 元素电势图147
6.5.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47
相关阅读148
习题149
第7章 分析化学概论153
7.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分类153
★7.2 试样分析的一般步骤155
7.2.1 试样的采集155
7.2.2 试样的制备155
7.2.3 试样的前处理156
7.2.4 试样的富集与分离157
7.3 定量分析的误差160
7.3.1 准确度和精密度161
7.3.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162
7.3.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63
7.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65
7.4.1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165
7.4.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67
7.4.3 可疑值的取舍169
7.4.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170
7.5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71
7.5.1 有效数字171
7.5.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72
相关阅读173
习题173
第8章 滴定分析法177
8.1 滴定分析法概述177
8.1.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178
8.1.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79
8.1.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80
8.1.4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181
8.2 酸碱滴定法183
8.2.1 酸碱指示剂183
8.2.2 酸碱滴定曲线186
8.2.3 酸碱滴定的应用195
8.3 沉淀滴定法197
8.3.1 莫尔法198
8.3.2 福尔哈德法200
8.3.3 法扬斯法201
8.4 氧化还原滴定法202
8.4.1 氧化还原指示剂203
8.4.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04
8.4.3 重铬酸钾法207
8.4.4 高锰酸钾法208
8.4.5 碘量法210
8.5 配位滴定法213
8.5.1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213
8.5.2 乙二胺四乙酸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214
8.5.3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215
8.5.4 配位滴定曲线220
8.5.5 金属指示剂225
8.5.6 配位滴定的应用226
相关阅读231
习题231
第9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35
9.1 概述235
9.1.1 电磁波谱235
9.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36
9.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38
9.2.1 朗伯比尔定律238
9.2.2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240
9.2.3 吸收曲线241
9.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41
9.3.1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241
9.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43
9.4 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244
9.4.1 显色反应的要求244
9.4.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244
9.4.3 测定的误差246
9.4.4 分析条件的选择248
9.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249
9.5.1 标准曲线法249
9.5.2 标准对照法250
9.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50
9.6.1 单组分含量的测定250
★9.6.2 多组分含量的测定253
★9.6.3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253
★9.6.4 紫外光度法的定性分析254
相关阅读255
习题255
第10章 电势分析法258
10.1 概述258
10.1.1 基本原理258
10.1.2 指示电极259
10.1.3 参比电极259
10.2 离子选择性电极260
10.2.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260
10.2.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262
10.3 直接电势法262
10.3.1 溶液pH的测定262
10.3.2 离子浓度的测定263
10.4 电势滴定法265
10.4.1 EV曲线法265
10.4.2 ΔE/ΔVV曲线法(一级微商法)266
10.4.3 Δ2E/ΔV2V曲线法(二级微商法)267
相关阅读267
习题268
第11章 物质结构基础270
1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70
11.1.1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271
11.1.2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74
11.1.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276
11.1.4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279
11.2 多电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82
11.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83
11.2.2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86
11.2.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290
11.3 离子键295
11.3.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295
11.3.2 晶格能295
11.3.3 离子的电子构型297
11.4 共价键297
11.4.1 价键理论297
11.4.2 杂化轨道理论303
11.4.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06
11.5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309
11.5.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309
11.5.2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310
11.5.3 配合物磁性与键型的关系312
11.6 分子间力、氢键和离子极化313
11.6.1 分子间力313
11.6.2 氢键316
11.6.3 离子的极化319
11.7 晶体简介322
11.7.1 晶体的类型322
11.7.2 离子晶体324
11.7.3 原子晶体325
11.7.4 分子晶体325
11.7.5 金属晶体326
相关阅读328
习题328
第12章 重要的生命元素332
12.1 元素概述332
12.1.1 元素的分布332
12.1.2 元素的分类333
12.2 s区元素334
12.2.1 s区元素的通性334
12.2.2 重要元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效应334
12.3 p区元素337
12.3.1 p区元素的通性337
12.3.2 重要元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效应338
12.4 d区元素344
12.4.1 d区元素的通性344
12.4.2 重要元素及其生物效应345
12.5 f区元素349
12.5.1 f区元素概述349
12.5.2 稀土元素及其生物效应351
相关阅读351
习题352
附录354
附录Ⅰ 本书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354
附录Ⅱ 基本物理常量和本书使用的一些常用量的符号与名称355
附录Ⅲ 一些常见单质、离子及化合物的热力学函数356
附录Ⅳ 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5℃)361
附录Ⅴ 配位化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364
附录Ⅵ 溶度积常数(18~25℃)367
附录Ⅶ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369
附录Ⅷ 条件电极电势372
附录Ⅸ 希腊字母表375
附录Ⅹ 一些常用的网络资源376
参考文献378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79
相关阅读5
第1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6
1.1 分散系6
1.2 气体7
1.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8
1.2.2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8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1
1.3.1 物质的量浓度11
1.3.2 质量摩尔浓度11
1.3.3 质量分数12
1.3.4 物质的量分数13
1.4 稀溶液的通性13
1.4.1 溶液蒸气压下降13
1.4.2 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15
1.4.3 溶液的渗透压18
1.5 胶体溶液20
1.5.1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21
1.5.2 胶团的结构22
1.5.3 胶体溶液的性质23
1.5.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26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27
1.6.1 高分子溶液27
1.6.2 乳浊液29
相关阅读29
习题30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33
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3
2.1.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33
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36
2.1.3 化学反应热37
2.1.4 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39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42
2.2.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42
2.2.2 混乱度和熵(S)43
2.2.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46
2.3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50
2.3.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50
2.3.2 标准平衡常数51
2.3.3 化学反应等温式53
2.3.4 化学平衡的移动55
2.4 化学反应速率58
2.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59
2.4.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60
2.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2
2.4.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4
2.4.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65
相关阅读68
习题69
第3章 酸碱平衡73
3.1 酸碱理论73
3.1.1 酸碱质子理论74
★3.1.2 酸碱电子理论75
3.2 酸(碱)的解离平衡76
3.2.1 水的离子积常数76
3.2.2 弱酸(碱)的解离常数及其相对强度76
3.2.3 共轭酸碱对Ka和Kb之间的关系78
3.2.4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79
3.2.5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80
3.3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81
3.3.1 酸(碱)的分析浓度81
3.3.2 一元弱酸溶液的型体分布82
3.3.3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83
3.4 酸(碱)度计算84
3.4.1 质子平衡式84
3.4.2 一元弱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85
3.4.3 多元弱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87
3.4.4 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88
3.5 缓冲溶液90
3.5.1 缓冲作用原理90
3.5.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91
3.5.3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91
3.5.4 重要缓冲溶液93
相关阅读94
习题94
第4章 沉淀溶解平衡97
4.1 溶度积原理97
4.1.1 溶度积常数97
4.1.2 溶度积原理98
4.2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99
4.2.1 溶解度99
4.2.2 影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因素101
4.3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103
4.3.1 分步沉淀103
4.3.2 沉淀的溶解105
4.3.3 沉淀的转化107
相关阅读108
习题108
第5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112
5.1 配位化合物112
5.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112
5.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14
5.1.3 螯合物115
5.2 配位平衡116
5.2.1 配位平衡常数116
5.2.2 配位平衡的移动117
5.3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121
5.3.1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21
5.3.2 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122
5.3.3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22
相关阅读122
习题123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126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26
6.1.1 氧化值126
6.1.2 氧化与还原127
6.1.3 氧化还原电对128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29
6.3 电极电势130
6.3.1 原电池130
6.3.2 电极电势132
6.3.3 标准电极电势133
6.3.4 标准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135
6.3.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136
★6.3.6 条件电极电势140
6.4 电极电势的应用142
6.4.1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43
6.4.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43
6.4.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145
6.4.4 测定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146
6.5 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147
6.5.1 元素电势图147
6.5.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47
相关阅读148
习题149
第7章 分析化学概论153
7.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分类153
★7.2 试样分析的一般步骤155
7.2.1 试样的采集155
7.2.2 试样的制备155
7.2.3 试样的前处理156
7.2.4 试样的富集与分离157
7.3 定量分析的误差160
7.3.1 准确度和精密度161
7.3.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162
7.3.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63
7.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65
7.4.1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165
7.4.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67
7.4.3 可疑值的取舍169
7.4.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170
7.5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71
7.5.1 有效数字171
7.5.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72
相关阅读173
习题173
第8章 滴定分析法177
8.1 滴定分析法概述177
8.1.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178
8.1.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79
8.1.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80
8.1.4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181
8.2 酸碱滴定法183
8.2.1 酸碱指示剂183
8.2.2 酸碱滴定曲线186
8.2.3 酸碱滴定的应用195
8.3 沉淀滴定法197
8.3.1 莫尔法198
8.3.2 福尔哈德法200
8.3.3 法扬斯法201
8.4 氧化还原滴定法202
8.4.1 氧化还原指示剂203
8.4.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04
8.4.3 重铬酸钾法207
8.4.4 高锰酸钾法208
8.4.5 碘量法210
8.5 配位滴定法213
8.5.1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213
8.5.2 乙二胺四乙酸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214
8.5.3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215
8.5.4 配位滴定曲线220
8.5.5 金属指示剂225
8.5.6 配位滴定的应用226
相关阅读231
习题231
第9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35
9.1 概述235
9.1.1 电磁波谱235
9.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36
9.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38
9.2.1 朗伯比尔定律238
9.2.2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240
9.2.3 吸收曲线241
9.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41
9.3.1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241
9.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43
9.4 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244
9.4.1 显色反应的要求244
9.4.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244
9.4.3 测定的误差246
9.4.4 分析条件的选择248
9.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249
9.5.1 标准曲线法249
9.5.2 标准对照法250
9.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50
9.6.1 单组分含量的测定250
★9.6.2 多组分含量的测定253
★9.6.3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253
★9.6.4 紫外光度法的定性分析254
相关阅读255
习题255
第10章 电势分析法258
10.1 概述258
10.1.1 基本原理258
10.1.2 指示电极259
10.1.3 参比电极259
10.2 离子选择性电极260
10.2.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260
10.2.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262
10.3 直接电势法262
10.3.1 溶液pH的测定262
10.3.2 离子浓度的测定263
10.4 电势滴定法265
10.4.1 EV曲线法265
10.4.2 ΔE/ΔVV曲线法(一级微商法)266
10.4.3 Δ2E/ΔV2V曲线法(二级微商法)267
相关阅读267
习题268
第11章 物质结构基础270
1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70
11.1.1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271
11.1.2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74
11.1.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276
11.1.4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279
11.2 多电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82
11.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83
11.2.2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86
11.2.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290
11.3 离子键295
11.3.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295
11.3.2 晶格能295
11.3.3 离子的电子构型297
11.4 共价键297
11.4.1 价键理论297
11.4.2 杂化轨道理论303
11.4.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06
11.5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309
11.5.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309
11.5.2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310
11.5.3 配合物磁性与键型的关系312
11.6 分子间力、氢键和离子极化313
11.6.1 分子间力313
11.6.2 氢键316
11.6.3 离子的极化319
11.7 晶体简介322
11.7.1 晶体的类型322
11.7.2 离子晶体324
11.7.3 原子晶体325
11.7.4 分子晶体325
11.7.5 金属晶体326
相关阅读328
习题328
第12章 重要的生命元素332
12.1 元素概述332
12.1.1 元素的分布332
12.1.2 元素的分类333
12.2 s区元素334
12.2.1 s区元素的通性334
12.2.2 重要元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效应334
12.3 p区元素337
12.3.1 p区元素的通性337
12.3.2 重要元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效应338
12.4 d区元素344
12.4.1 d区元素的通性344
12.4.2 重要元素及其生物效应345
12.5 f区元素349
12.5.1 f区元素概述349
12.5.2 稀土元素及其生物效应351
相关阅读351
习题352
附录354
附录Ⅰ 本书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354
附录Ⅱ 基本物理常量和本书使用的一些常用量的符号与名称355
附录Ⅲ 一些常见单质、离子及化合物的热力学函数356
附录Ⅳ 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5℃)361
附录Ⅴ 配位化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364
附录Ⅵ 溶度积常数(18~25℃)367
附录Ⅶ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369
附录Ⅷ 条件电极电势372
附录Ⅸ 希腊字母表375
附录Ⅹ 一些常用的网络资源376
参考文献378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