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以下为《政策性金融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9787504975904
  • 78483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F832
内容简介
  《政策性金融论》在详细回顾考察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点围绕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原因、运行的机理、演变的逻辑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政策性金融论》还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的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结构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2.1 经济发展与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2.1.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介入
  2.1.2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兴起
  2.1.3 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的出现
 2.2 政策性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2.2.1 定义
  2.2.2 主要特征
 2.3 政策性金融的构成要素
  2.3.1 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
  2.3.2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
  2.3.3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业务
  2.3.4 政策性金融的法制基础
 2.4 政策性金融的经济功能
  2.4.1 一般职能
  2.4.2 特有职能
3 政策性金融形成中的制度均衡
 3.1 问题的提出
 3 2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需求
  3 2.1 金融市场缺陷
  3.2.2 市场与社会目标的分歧
  3.2.3 需求主体
  3.2.4 环境
 3.3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供给
  3.3.1 组建国有金融机构
  3.3.2 与商业性非国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3.3.3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
  3.3.4 设立国有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3.3.5 设立非国有专业化政策性金融机构
 3.4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选择
  3.4.1 制度选择主体
  3.4.2 环境与初始条件
  3.4.3 不同制度安排预期的成本收益比较
  3.4.4 影响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边界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
 3.5 结论:制度均衡的形成
4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失序与治理
 4.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主体行为的互动
  4.1.1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的行为主体
  4.1.2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4.2 政策性金融运行中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干扰
  4.2.1 政府部门行为及其产生的干扰
  4.2.2 政策性金融机构行为及其干扰
  4.2.3 政策性金融服务需求者行为及其干扰
 4.3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失序
 4.4 政策性金融运行失序问题的治理
  4.4.1 法治型政府
  4 4.2 治理机制
  4.4.3 机构建设
  4.4.4 金融生态环境
 4.5 菲律宾开发银行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4.6 结论
5 政策性金融的变迁
 5.1 传统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模式
  5.1.1 欧美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模式:自然淡出
  5.1.2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演变模式:压力下的改革
  5.1.3 后起新兴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演变模式:职能转换
 5.2 传统政策性金融的演变路径
  5.2.1 继续保留高政策性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5.2.2 面向“高政策性、较高金融性”金融机构转型
  5.2.3 面向“低政策性、高金融性”金融机构转型
  5.2.4 小结
 5.3 政策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5.3.1 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5.3.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5.3.3 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影响
  5.3.4 原有运作模式的弊端日益彰显
  5.3.5 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模式及其变迁态势
 5.4 结论与启示
  5.4.1 坚定对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信心
  5.4.2 政策性金融发展变迁的主要启示
6 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6.1 早期发展
 6.2 政策性银行的组建
 6.3 我国政策性银行概况
  6.3.1 国家开发银行
  6.3.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6.3.3 中国进出口银行
 6.4 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6.4.1 国家开发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6.4.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6.4.3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6.5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问题
  6.5.1 政策性金融法规制度不健全
  6.5.2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关系未理顺
  6.5.3 融资和国家财政担保制度不完善
  6.5.4 考核评价机制的难题未解决
  6.5.5 软预算约束问题突出
  6.5.6 监管机制远未到位
  6.5.7 微观治理机制不健全
  6.5.8 小结
 6.6 我国政策性银行面临的新挑战
  6.6.1 经济全球化
  6.6.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6.6.3 金融制度变迁与国际政策性金融的改革潮流影响
 6.7 结论
7 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对策建议
 7.1 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7.2 政策性金融的规模及其控制
 7.3 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的确定
 7.4 业务范围的界定、调整与区隔制度
 7.5 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7.5.1 资金来源问题
  7.5.2 资金成本问题
  7.5.3 资本金问题
 7.6 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
 7.7 预算约束的硬化
 7.8 加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7.9 微观治理机制的完善
 7.10 加快政策性金融立法进程
8 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未来
 8.1 分析框架
  8.1.1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缘起与目的
  8.1.2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基本模式
  8.1.3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路径
  8.1.4 我国政策性金融转型的总体原则、
 8.2 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
  8.2.1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背景
  8.2.2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目标
  8.2.3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8.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转型
  8.3.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背景
  8.3.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目标
  8.3.3 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8.4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
  8.4.1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发展瓶颈及转型背景
  8.4.2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目标的确定
  8.4.3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8.5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转型进展与未来展望
  8.5.1 转型进展
  8.5.2 组织构架
  8.5.3 政策性金融功能
  8.5.4 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