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704306
- 1版
- 467059
- 44253629-8
- 16开
- 2022-11
- 公共基础课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创新思维、创造原理,以及常见的创新方法与创造技法;第二部分系统介绍TIZ的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IZ发明原理及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场模型、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等,重点阐释TIZ各工具所包含的主要思想及其应用。通过对TIZ的学习与实践,读者可以逐渐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
本书可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相关人士的参考用书。
本书可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相关人士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创新思维 1
1.1 打破思维定式 1
1.1.1 转换思维视角,突破思维障碍 1
1.1.2 相对收敛思维,拓展发散思维 3
1.1.3 相对正向思维,开发逆向思维 4
1.1.4 相对纵向思维,培养横向思维 4
1.1.5 相对抽象思维,唤醒形象思维 4
1.1.6 改变海绵式思维,强化批判性思维 5
1.2 创新思维训练 6
1.2.1 方向性思维 6
1.2.2 形象思维 10
知识训练 14
实训与思考 14
第2章 一般创新方法 16
2.1 头脑风暴法 16
2.1.1 头脑风暴法简介 16
2.1.2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17
2.1.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流程 18
2.2 六顶思考帽 19
2.2.1 六顶思考帽简介 19
2.2.2 六顶思考帽的规则与运用 19
2.3 思维导图 23
2.3.1 思维导图简介 23
2.3.2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24
2.3.3 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 24
2.3.4 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和技巧 26
知识训练 28
实训与思考 28
第3章 T
IZ基础 29
3.1 T
IZ的起源与发展 30
3.1.1 T
IZ创新方法概述 30
3.1.2 T
IZ的起源和发展 30
3.2 发明的等级划分 31
3.2.1 发明创造等级划分的意义 31
3.2.2 发明创造的5个级别 32
3.3 T
IZ的核心思想 33
知识训练 33
实训与思考 34
第4章 创造原理与技法 35
4.1 创造原理 35
4.1.1 组合原理与综合原理 35
4.1.2 分离原理与还原原理 36
4.1.3 移植原理与换元原理 37
4.1.4 迂回原理与逆反原理 37
4.1.5 仿生原理与群体原理 38
4.2 创造技法 38
4.2.1 组合创造法 38
4.2.2 列举分析法 42
4.2.3 设问创造法 47
知识训练 52
实训与思考 53
第5章 T
IZ创新思维方法 54
5.1 九屏幕法 54
5.1.1 普通九屏幕法 55
5.1.2 高级多屏幕法 58
5.2 STC算子法 59
5.2.1 STC算子法概述 59
5.2.2 使用STC算子法思考问题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60
5.2.3 STC算子法应用案例 61
5.3 金鱼法 64
5.3.1 金鱼法概述 64
5.3.2 金鱼法流程 64
5.3.3 金鱼法应用案例 65
5.4 小人法 66
5.4.1 小人法概述 66
5.4.2 小人法的解题思路和流程 66
5.4.3 小人法应用案例 67
5.5 最终理想解法 70
5.5.1 最终理想解法概述 70
5.5.2 最终理想解法的特点和作用 71
5.5.3 最终理想解法应用案例 74
知识训练 76
实训与思考 76
第6章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78
6.1 技术系统 78
6.1.1 系统 79
6.1.2 技术系统 81
6.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82
6.2.1 S曲线进化法则 83
6.2.2 提高理想度法则 85
6.2.3 系统完备性法则 88
6.2.4 能量传递法则 88
6.2.5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89
6.2.6 提高动态性和可控性法则 90
6.2.7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91
6.2.8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92
6.2.9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94
6.2.10 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 95
6.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96
6.3.1 产生市场需求 96
6.3.2 定性技术预测 96
6.3.3 产生新技术 97
6.3.4 实施专利布局战略 97
6.3.5 选择企业战略实施的时机 97
知识训练 98
实训与思考 98
第7章 T
IZ发明原理及应用 99
7.1 分割原理 99
7.2 抽取原理 100
7.3 局部质量原理 101
7.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 101
7.5 组合原理 102
7.6 多用性原理 102
7.7 嵌套原理 103
7.8 重量补偿原理 103
7.9 预先反作用原理 104
7.10 预先作用原理 104
7.11 预先防范原理 105
7.12 等势原理 105
7.13 反向作用原理 106
7.14 曲面化原理 106
7.15 动态化原理 107
7.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 107
7.17 空间维数变化原理 108
7.18 机械振动原理 108
7.19 周期性作用原理 109
7.20 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 110
7.21 减少有害作用原理 110
7.22 变害为利原理 111
7.23 反馈原理 111
7.24 借助中介物原理 112
7.25 自服务原理 112
7.26 复制原理 113
7.27 廉价品替代原理 114
7.28 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114
7.29 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 115
7.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115
7.31 多孔材料原理 116
7.32 改变颜色原理 116
7.33 同质性原理 117
7.34 抛弃与再生原理 117
7.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118
7.36 相变原理 118
7.37 热膨胀原理 119
7.38 强氧化剂原理 119
7.39 惰性环境原理 120
7.40 复合材料原理 121
知识训练 122
实训与思考 122
第8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23
8.1 技术矛盾概述 123
8.1.1 矛盾 124
8.1.2 矛盾的分类 126
8.1.3 技术矛盾 128
8.2 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解释 130
8.2.3 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分类 133
8.3 解决技术矛盾的矛盾矩阵方法 134
8.3.1 人类解决问题(矛盾)的传统方法 134
8.3.2 T
IZ解决问题的方法 135
8.3.3 矛盾矩阵表的构成 135
8.3.4 应用矛盾矩阵表的步骤 136
知识训练 140
实训与思考 141
第9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142
9.1 物理矛盾 142
9.1.1 物理矛盾的定义 142
9.1.2 物理矛盾的分类 143
9.1.3 定义物理矛盾的步骤 144
9.1.4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区别 145
9.2 分离原理 145
9.2.1 空间分离原理 146
9.2.2 时间分离原理 147
9.2.3 条件分离原理 149
9.2.4 系统分离原理 150
9.3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152
9.3.1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 152
9.3.2 解决物理矛盾的11个分离方法 154
9.3.3 四大分离原理与40条发明原理的综合利用 156
9.3.4 解决物理矛盾的通用工程参数法 158
知识训练 160
实训与思考 160
第10章 物-场模型 161
10.1 物-场模型概述 162
10.1.1 物-场分析中的三元素 162
10.1.2 物-场分析中的功能描述 163
10.2 物-场分析的表示方法 164
10.2.1 物-场分析中的常用符号 164
10.2.2 物-场分析中的符号系统 165
10.3 物-场模型的类型 167
10.3.1 有效完整的物-场模型 167
10.3.2 不完整的物-场模型 168
10.3.3 效应不足的完整物-场模型 169
10.3.4 有害效应的完整物-场模型 172
10.4 物-场分析的一般方法 173
10.4.1 一般解法1 173
10.4.2 一般解法2 174
10.4.3 一般解法3 175
10.4.4 一般解法4 175
10.4.5 一般解法5 176
10.4.6 一般解法6 177
10.5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及应用 178
10.5.1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 178
10.5.2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案例分析 178
10.6 本章小结 184
知识训练 185
实训与思考 185
第11章 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 187
11.1 科学效应的作用 187
11.1.1 效应的含义 187
11.1.2 技术过程之间的纽带 188
11.2 T
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189
11.2.1 专利与科学效应 189
11.2.2 科学效应库 190
11.2.3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192
11.3 创新的知识资源 193
11.3.1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 193
11.3.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 194
11.4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 195
11.4.1 发明原理实例库 195
11.4.2 专利知识库 196
11.4.3 领域知识库 196
11.4.4 专题知识库 196
知识训练 197
实训与思考 198
参考文献 199
附录1 76个标准解 200
附录2 经典矛盾矩阵表 204
附录3 物理效应表 214
附录4 化学效应表 216
1.1 打破思维定式 1
1.1.1 转换思维视角,突破思维障碍 1
1.1.2 相对收敛思维,拓展发散思维 3
1.1.3 相对正向思维,开发逆向思维 4
1.1.4 相对纵向思维,培养横向思维 4
1.1.5 相对抽象思维,唤醒形象思维 4
1.1.6 改变海绵式思维,强化批判性思维 5
1.2 创新思维训练 6
1.2.1 方向性思维 6
1.2.2 形象思维 10
知识训练 14
实训与思考 14
第2章 一般创新方法 16
2.1 头脑风暴法 16
2.1.1 头脑风暴法简介 16
2.1.2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17
2.1.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流程 18
2.2 六顶思考帽 19
2.2.1 六顶思考帽简介 19
2.2.2 六顶思考帽的规则与运用 19
2.3 思维导图 23
2.3.1 思维导图简介 23
2.3.2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24
2.3.3 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 24
2.3.4 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和技巧 26
知识训练 28
实训与思考 28
第3章 T
IZ基础 29
3.1 T
IZ的起源与发展 30
3.1.1 T
IZ创新方法概述 30
3.1.2 T
IZ的起源和发展 30
3.2 发明的等级划分 31
3.2.1 发明创造等级划分的意义 31
3.2.2 发明创造的5个级别 32
3.3 T
IZ的核心思想 33
知识训练 33
实训与思考 34
第4章 创造原理与技法 35
4.1 创造原理 35
4.1.1 组合原理与综合原理 35
4.1.2 分离原理与还原原理 36
4.1.3 移植原理与换元原理 37
4.1.4 迂回原理与逆反原理 37
4.1.5 仿生原理与群体原理 38
4.2 创造技法 38
4.2.1 组合创造法 38
4.2.2 列举分析法 42
4.2.3 设问创造法 47
知识训练 52
实训与思考 53
第5章 T
IZ创新思维方法 54
5.1 九屏幕法 54
5.1.1 普通九屏幕法 55
5.1.2 高级多屏幕法 58
5.2 STC算子法 59
5.2.1 STC算子法概述 59
5.2.2 使用STC算子法思考问题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60
5.2.3 STC算子法应用案例 61
5.3 金鱼法 64
5.3.1 金鱼法概述 64
5.3.2 金鱼法流程 64
5.3.3 金鱼法应用案例 65
5.4 小人法 66
5.4.1 小人法概述 66
5.4.2 小人法的解题思路和流程 66
5.4.3 小人法应用案例 67
5.5 最终理想解法 70
5.5.1 最终理想解法概述 70
5.5.2 最终理想解法的特点和作用 71
5.5.3 最终理想解法应用案例 74
知识训练 76
实训与思考 76
第6章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78
6.1 技术系统 78
6.1.1 系统 79
6.1.2 技术系统 81
6.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82
6.2.1 S曲线进化法则 83
6.2.2 提高理想度法则 85
6.2.3 系统完备性法则 88
6.2.4 能量传递法则 88
6.2.5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89
6.2.6 提高动态性和可控性法则 90
6.2.7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91
6.2.8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92
6.2.9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94
6.2.10 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 95
6.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96
6.3.1 产生市场需求 96
6.3.2 定性技术预测 96
6.3.3 产生新技术 97
6.3.4 实施专利布局战略 97
6.3.5 选择企业战略实施的时机 97
知识训练 98
实训与思考 98
第7章 T
IZ发明原理及应用 99
7.1 分割原理 99
7.2 抽取原理 100
7.3 局部质量原理 101
7.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 101
7.5 组合原理 102
7.6 多用性原理 102
7.7 嵌套原理 103
7.8 重量补偿原理 103
7.9 预先反作用原理 104
7.10 预先作用原理 104
7.11 预先防范原理 105
7.12 等势原理 105
7.13 反向作用原理 106
7.14 曲面化原理 106
7.15 动态化原理 107
7.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 107
7.17 空间维数变化原理 108
7.18 机械振动原理 108
7.19 周期性作用原理 109
7.20 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 110
7.21 减少有害作用原理 110
7.22 变害为利原理 111
7.23 反馈原理 111
7.24 借助中介物原理 112
7.25 自服务原理 112
7.26 复制原理 113
7.27 廉价品替代原理 114
7.28 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114
7.29 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 115
7.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115
7.31 多孔材料原理 116
7.32 改变颜色原理 116
7.33 同质性原理 117
7.34 抛弃与再生原理 117
7.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118
7.36 相变原理 118
7.37 热膨胀原理 119
7.38 强氧化剂原理 119
7.39 惰性环境原理 120
7.40 复合材料原理 121
知识训练 122
实训与思考 122
第8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23
8.1 技术矛盾概述 123
8.1.1 矛盾 124
8.1.2 矛盾的分类 126
8.1.3 技术矛盾 128
8.2 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解释 130
8.2.3 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分类 133
8.3 解决技术矛盾的矛盾矩阵方法 134
8.3.1 人类解决问题(矛盾)的传统方法 134
8.3.2 T
IZ解决问题的方法 135
8.3.3 矛盾矩阵表的构成 135
8.3.4 应用矛盾矩阵表的步骤 136
知识训练 140
实训与思考 141
第9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142
9.1 物理矛盾 142
9.1.1 物理矛盾的定义 142
9.1.2 物理矛盾的分类 143
9.1.3 定义物理矛盾的步骤 144
9.1.4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区别 145
9.2 分离原理 145
9.2.1 空间分离原理 146
9.2.2 时间分离原理 147
9.2.3 条件分离原理 149
9.2.4 系统分离原理 150
9.3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152
9.3.1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 152
9.3.2 解决物理矛盾的11个分离方法 154
9.3.3 四大分离原理与40条发明原理的综合利用 156
9.3.4 解决物理矛盾的通用工程参数法 158
知识训练 160
实训与思考 160
第10章 物-场模型 161
10.1 物-场模型概述 162
10.1.1 物-场分析中的三元素 162
10.1.2 物-场分析中的功能描述 163
10.2 物-场分析的表示方法 164
10.2.1 物-场分析中的常用符号 164
10.2.2 物-场分析中的符号系统 165
10.3 物-场模型的类型 167
10.3.1 有效完整的物-场模型 167
10.3.2 不完整的物-场模型 168
10.3.3 效应不足的完整物-场模型 169
10.3.4 有害效应的完整物-场模型 172
10.4 物-场分析的一般方法 173
10.4.1 一般解法1 173
10.4.2 一般解法2 174
10.4.3 一般解法3 175
10.4.4 一般解法4 175
10.4.5 一般解法5 176
10.4.6 一般解法6 177
10.5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及应用 178
10.5.1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 178
10.5.2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案例分析 178
10.6 本章小结 184
知识训练 185
实训与思考 185
第11章 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 187
11.1 科学效应的作用 187
11.1.1 效应的含义 187
11.1.2 技术过程之间的纽带 188
11.2 T
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189
11.2.1 专利与科学效应 189
11.2.2 科学效应库 190
11.2.3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192
11.3 创新的知识资源 193
11.3.1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 193
11.3.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 194
11.4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 195
11.4.1 发明原理实例库 195
11.4.2 专利知识库 196
11.4.3 领域知识库 196
11.4.4 专题知识库 196
知识训练 197
实训与思考 198
参考文献 199
附录1 76个标准解 200
附录2 经典矛盾矩阵表 204
附录3 物理效应表 214
附录4 化学效应表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