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以下为《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9787508748139
  • 68092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K827=6
内容简介

  丁言模著的《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以史论结合的方式阐述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人之间的关系和工作配合,展现双方合作时不同的思维方式、心态和文化背景,以此观审瞿秋白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折射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

目录
一、第一次赴莫斯科:合作开端
 1.瞿秋白等人签订一份红色协议书。瞿秋白后来成长为中共中央领导人,不妨看作是红色协议书责任内涵和外延扩大、延伸的结果
 2.瞿秋白把享有红色权威的共产国际和伟大领袖列宁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延伸到以后的合作者斯大林特使鲍罗廷等人身上
 3.瞿秋白协助张太雷的工作,开启了通向共产国际大舞台的红色大门,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二、马林觅得“知音”:瞿秋白是最优秀的
 1.“圈定”拟担任重要职务的瞿秋白已给马林留下不寻常的“第一印象”,引发了马林与维经斯基“争夺”瞿秋白的一场风波
 2.马林在异国他乡关键时刻遇到难得知音,不惜使用“最优秀”“唯一”等赞美词语,向共产国际负责人大力推荐瞿秋白
三、斯大林特使鲍罗廷:“调走”瞿秋白
 1.斯大林建议任命鲍罗廷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加拉罕写下向孙中山推荐鲍罗廷一信
 2.鲍罗廷必须要有一个熟悉中国情况的党内得力助手,精通俄文的瞿秋白成了最佳人选
 3.瞿秋白作为中共中央特殊联络员前往苏俄领事馆,向鲍罗廷汇报促进国共合作等情况
四、修订国民党“一大”宣言:载入史册
 1.瞿秋白把国民党“一大”宣言草案翻译成中文。当这个草案再次译成俄文时,
  鲍罗廷大吃一惊,立刻发现这些国民党要人的思想极其混乱
 2.国民党“一大”终于落下帷幕,瞿秋白也松了一IZI气。他高度评价:国民党“一大”是“中国革命史之新篇”的第一页
五、限制与反限制:产生意见分歧
 1.鲍罗廷亲自过问瞿秋白等人改造的上海《民国日报》,该报成为国共两党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公开舆论阵地,遭到国民党右派的敌视和抨击
 2.“弹劾共产党案”等问题的矛头在很大程度上指向鲍罗廷——联俄、联共的象征,这时孙中山挺身而出
 3.通过《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等决议,对于孙中山与鲍罗廷、瞿秋白等来说,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两全其美”的处理方案
 4.瞿秋白回到上海作了详细汇报,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人很恼火,尖锐地批评鲍罗廷和瞿秋白,拟定了措词激烈的有关决议
六、陈独秀质疑鲍罗廷:瞿秋白夹在其中
 1.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人责令瞿秋白写信,“召请”鲍罗廷,并拟定“持强硬路线”的蔡和森取代瞿秋白
 2.孙中山北上立即成为全国各地报纸的头版消息。瞿秋白进入中共北方局,以不同方式协助鲍罗廷工作
 3.维经斯基奉命协调陈独秀等人状告鲍罗廷一事。对于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人尖锐批评鲍罗廷的意见,瞿秋白有不同看法
七、五卅运动时期:合作较好
 1.瞿秋白成为孙中山逝世后从政治层面上评说孙中山一生的第一个共产党人。中共中央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拉开序幕
 2.陈独秀、瞿秋白等人每周都要到维经斯基住处开会,相当于后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策等重大问题
 3.“廖案”发生后,鲍罗廷改为依靠一文(汪精卫)一武(蒋介石)“两驾马车”。
  伏案工作一夜的瞿秋白完成近万字的长文《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
八、进退策略:各种问题错综交织
 1.改变国共合作方式的敏锐问题,会议决议“没有谈得十分清楚”,瞿秋白后来毫不含糊地指出问题所在
 2.瞿秋白参加“上海谈判”,但是一直耿耿于怀,在中共六大上作政治报告时还提及
 3.对于国民党“二大”上的让步结果,维经斯基等人表示满意,瞿秋白却认为这酿成三二〇事件
九、北京汇报与南下妥协退让:得失分明
 1.鲍罗廷向布勃诺夫使团汇报,引出三大问题。瞿秋白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重要见解
 2.三二〇事件发生后,布勃诺夫使团示意退让。喜欢独立思考的瞿秋白则越来越不满意
十、参与远东局工作:保留意见
 1.瞿秋白作为中共中央局成员进入远东局,促使他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全面思考问题:“我是主张北伐的”
 2.瞿秋白参加远东局、中共中央代表团和特别委员会联席会议,亲眼目睹了维经斯基等人询问鲍罗廷的场景
 3.瞿秋白写了关于广州之行的书面报告,陈独秀等人采纳了报告的许多观点
十一、聚首武汉:艰难合作
 1.维经斯基等人拟定“帮助加强中共中央的整个机构”,瞿秋白却在这种气氛中逐渐“退居二线”
 2.曼达良等人联合撰写关于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书面报告,引用瞿秋白一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并把该文作为附录一起寄给莫斯科
 3.瞿秋白与维经斯基有着各自的经历和思维方式,加之复杂因素,他俩不可避免产生意见分歧
十二、见证中国大革命失败:焦虑无奈
 1.与蒋介石关系破裂后,鲍罗廷提出辞职,斯大林哪里会同意,立即回电安抚
 2.瞿秋白见证了大革命失败前夕的主要过程,提出党的“最高政策是谁在执行”的尖锐问题
 3.迫于“零距离”控制,瞿秋白意识到的问题不能解决,感到苦闷、焦虑十三、年轻的上级:罗米纳兹
十三、年轻的上级:罗米纳兹
 1.鲍罗廷向前来接替工作的罗米纳兹作了交代,使得瞿秋白“顺理成章”成为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2.罗米纳兹与瞿秋白最初合作,主要干了两件大事:决策八一南昌起义、筹备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3.罗米纳兹与瞿秋白商量起草的八七会议文件尽管存在各种缺点,但是基本上指明了中国革命转折时期党的新方向、新任务等
 4.分析、批判罗米纳兹与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不应全盘否定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
十四、第二次赴莫斯科:寻求良策
 1.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米特凯维奇坚决支持斯大林等人,反驳托洛茨基等人对于广州起义失败问题的指责
 2.斯大林认为:瞿秋白的报告中“有许多对的,但亦有不对的。因为现时我们不能说中国革命已高涨了”
 3.在中共六大上,瞿秋白积极维护联共(布)、共产国际权威形象,尽力减少党内过多追究责任而引起没完没了的激烈争论
十五、共产国际大舞台:大胆亮相
 1.瞿秋白发言提醒共产国际和布哈林要注意东方落后各国情况,并不是要否定“第三时期”理论,而是使之更完善,更有普遍性
 2.瞿秋白忠实地执行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有关指示,写信给中共中央政治局介绍共产国际内部斗争
 3.中国问题研究院召开“陈独秀主义的历史根源”的学术讨论会,瞿秋白和鲍罗廷、维经斯基先后发言
十六、卷入政治旋涡:有口难辩
 1.瞿秋白不可避免地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左”倾影响和束缚,为共产国际起草给中共中央的指示信件,助长李立三等人“左”倾思想
 2.联共(布)中央监委起草的决议中,米夫显然是一个失败者,由此怨恨负责处理“江浙同乡会”冤案的瞿秋白
 3.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会议听取米夫等组成委员会的“论证”,
  指责瞿秋白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支持中大中国学生中的派别活动”,导致瞿秋白被撤职
十七、奉命回国“纠错”:连遭厄运
 1.瞿秋白奉命回国“纠错”时,有意或无意犯了几个策略性的“错误”,采取了不合时宜的简单化处理方式
 2.瞿秋白看了共产国际“10月来信”,感到事态非常严重,但是仍然坚信莫斯科方面对他回国“纠错”的“支持”
 3.米夫大耍两面派手腕,蛮横插手中共中央内部事务,迫使瞿秋白等人推翻原来党的政治决议,逐步实现王明等“临时小组”的夺权计划
十八、最后的合作:忍辱负重
 1.在莫斯科讨论“立三路线”问题,瞿秋白成为“缺席被告”;共产国际东方部修改一份报告,公开点名批判瞿秋白
 2.米夫责令瞿秋白等人为自己下台、王明等新干部上台而起草六届四中决议草案,在中共党史上实属罕见
 3.六届四中错误打击瞿秋白等人。王明经米夫全力扶持,实际操纵中共中央领导权
十九、悲剧结局:沉重的省略号
 1.瞿秋白看到米夫这副整容过的嘴脸,就感到恶心,再也不愿意同这种人打交道
 2.在《斗争》事件中,瞿秋白继续遭受党内“无情斗争”。即使他牺牲后,
  所犯的“新老错误”仍然被提及,共产国际一直没有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忍”“忠”“仁”的演变,贯穿于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合作的过程,也是影响他功过得失的个性因素之一。
  同时,生动地反映了他的多重复合性格:正直、执着、坦率、善良、忧思等
[附录]
 为了忘却的“中介环节”——瞿秋白民主革命理论建设和贡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