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9787562056713
- 62620
- 2014-10
- D735.1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印度政治文化传统及其当代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其政治系统的内在精神切入,发掘文化环境对政治主体的认知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利用政治文化的解释学范式,从印度文化传统中提炼出具有政治代表性的概念、符号及组合形式,以期对此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整体性认知;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国家建设的历程、印度教的政治哲学、王权的基本属性、种姓社会的政治功能、世俗主义的曲折命运,多角度地剖析了印度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目录
导论
一、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印度教
二、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国家
三、文化与权力的互动视角
四、印度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印度国家建设的历程
第一节 古代印度的国家建设
一、印度传统的国家认同
二、雅利安文明对国家成长的制约
三、摩揭陀主导的国家建设
四、“正法”先于王权
第二节 中世纪早期的国家衰退
一、后笈多王朝的政治格局
二、政权的碎片化
三、基层力量的崛起
四、官僚家产化的政治影响
第三节 穆斯林政权:国家建设的样板
一、开放的宗教政策
二、对贵族权力的制约
三、莫卧儿帝国的成就
第四节 英国主导的国家建设
一、莫卧儿帝国的拙劣模仿者
二、英属印度政府的政治改革
第二章 印度教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印度教思想中的宇宙秩序
一、梵我合一:印度教的精神目标
二、经验世界的缘起
小 结 本体论哲学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印度教思想中的人间秩序
一、利益与爱欲:社会存在的前提
二、正法:宇宙与社会的总体秩序
三、“正法”的程序正义与“利益”的结果正义
四、履行正法的王权
第三节 “王法”的结果主义
一、结果主义:国王行为的实质
二、王法与自主性国家
三、王的职责与国家理由
第三章 诸神中的王权
第一节 印度教的王权合法性理论
一、传统王权起源说的解读局限
二、“鱼群法则”:前王权时代的社会状态
三、“真理本位主义”下的消极王权观
第二节 君主:半神之人
一、脱俗入圣:君主的美德
二、英雄人格:君主神化的前提
三、真理本位主义对神化人格的吸纳
第三节 虔信思想与君主的“文化治理”
一、权力理性的成长
二、虔信思想下王权的“宗教中立”
三、虔信思想下的“文化治理”
四、个人独立精神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种姓制度与国家政权
第一节 种姓社会的离散性与自主性
一、种姓社会的起源
二、瓦尔纳和迦提
三、种姓社会的隔离
四、种姓社会的自治
第二节 国家与种姓社会的互动
一、国家行动的非种姓化特征
二、种姓对政权的“内嵌”:刹帝利的消失与重生
三、权力对种姓的腐蚀与婆罗门的政治化
四、王权与种姓社会的均势
第五章 世俗主义的悖论
第一节 印度世俗国家的基础
一、世俗主义在印度的特殊性
二、前现代时期的“世俗主义”
三、英国推行世俗主义的障碍
第二节 近代民族运动中的世俗主义
一、世俗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二、甘地与尼赫鲁的世俗主义观
三、世俗主义的障碍
第三节 “印度教特性”与印度人民党的
“世俗主义”
一、印度人民党的文化民族主义
二、“印度教特性”:非宗教的教派主义
三、印度教特性的组织
四、印度人民党:世俗化的
“教派主义”政党
尾论民主——文化与权力的现代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一、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印度教
二、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国家
三、文化与权力的互动视角
四、印度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印度国家建设的历程
第一节 古代印度的国家建设
一、印度传统的国家认同
二、雅利安文明对国家成长的制约
三、摩揭陀主导的国家建设
四、“正法”先于王权
第二节 中世纪早期的国家衰退
一、后笈多王朝的政治格局
二、政权的碎片化
三、基层力量的崛起
四、官僚家产化的政治影响
第三节 穆斯林政权:国家建设的样板
一、开放的宗教政策
二、对贵族权力的制约
三、莫卧儿帝国的成就
第四节 英国主导的国家建设
一、莫卧儿帝国的拙劣模仿者
二、英属印度政府的政治改革
第二章 印度教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印度教思想中的宇宙秩序
一、梵我合一:印度教的精神目标
二、经验世界的缘起
小 结 本体论哲学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印度教思想中的人间秩序
一、利益与爱欲:社会存在的前提
二、正法:宇宙与社会的总体秩序
三、“正法”的程序正义与“利益”的结果正义
四、履行正法的王权
第三节 “王法”的结果主义
一、结果主义:国王行为的实质
二、王法与自主性国家
三、王的职责与国家理由
第三章 诸神中的王权
第一节 印度教的王权合法性理论
一、传统王权起源说的解读局限
二、“鱼群法则”:前王权时代的社会状态
三、“真理本位主义”下的消极王权观
第二节 君主:半神之人
一、脱俗入圣:君主的美德
二、英雄人格:君主神化的前提
三、真理本位主义对神化人格的吸纳
第三节 虔信思想与君主的“文化治理”
一、权力理性的成长
二、虔信思想下王权的“宗教中立”
三、虔信思想下的“文化治理”
四、个人独立精神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种姓制度与国家政权
第一节 种姓社会的离散性与自主性
一、种姓社会的起源
二、瓦尔纳和迦提
三、种姓社会的隔离
四、种姓社会的自治
第二节 国家与种姓社会的互动
一、国家行动的非种姓化特征
二、种姓对政权的“内嵌”:刹帝利的消失与重生
三、权力对种姓的腐蚀与婆罗门的政治化
四、王权与种姓社会的均势
第五章 世俗主义的悖论
第一节 印度世俗国家的基础
一、世俗主义在印度的特殊性
二、前现代时期的“世俗主义”
三、英国推行世俗主义的障碍
第二节 近代民族运动中的世俗主义
一、世俗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二、甘地与尼赫鲁的世俗主义观
三、世俗主义的障碍
第三节 “印度教特性”与印度人民党的
“世俗主义”
一、印度人民党的文化民族主义
二、“印度教特性”:非宗教的教派主义
三、印度教特性的组织
四、印度人民党:世俗化的
“教派主义”政党
尾论民主——文化与权力的现代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