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428596
- 1-1
- 60232
- 42170162-4
- 平装
- 16开
- 2016-03
- 312
-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F091.3
- 经济学
内容简介
张嘉昕编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自凯恩斯之后对经济思想发展产生过重大和深远影响的十大当代西方经济学派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目的是使读者熟悉和了解西方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情况,掌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提高经济理论素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否定的批判能力和自主的创造能力,从而为分析经济问题和开展经济理论研究打下牢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目录
绪论
第1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
1.1 新古典综合学派概览
1.1.1 大幕开启: 凯恩斯革命
1.1.2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
1.1.3 代表人物
1.1.4 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1.2 混合经济理论
1.2.1 混合经济的基本内涵
1.2.2 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1.3 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1.3.1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3.2 菲利普斯曲线
1.3.3 对“滞胀”成因的解释
1.4 政策主张与“二战”后美国经济
1.4.1 20世纪50年代的“补偿性”政策
1.4.2 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与肯尼迪减税
1.4.3 20世纪70年代的“多样化”政策
第2章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1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览
2.1.1 策源地: 英国新剑桥学派
2.1.2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
2.1.3 新阵地: 美国后凯恩斯主义
2.1.4 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2.1.5 研究方法
2.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2.2.1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逻辑的不合理性
2.2.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3 货币经济理论
2.3.1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3.2 货币需求的融资动机
2.3.3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2.3.4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2.4 社会经济改革方案
2.4.1 新剑桥学派的改革主张
2.4.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的政策建议
第3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览
3.1.1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3.1.2 代表人物
3.1.3 新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3.2 价格黏性理论和工资黏性理论
3.2.1 价格黏性理论
3.2.2 工资黏性理论
3.3 信贷配给理论和股权配给理论
3.3.1 信贷配给理论
3.3.2 股权配给理论
3.4 经济周期模型
3.4.1 名义黏性与经济周期
3.4.2 价格弹性与经济周期
3.5 政策主张与克林顿—奥巴马经济学
第4章 货币主义
4.1 货币主义概览
4.1.1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1.2 代表人物
4.1.3 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说
4.2 经济自由主义
4.2.1 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内核
4.2.2 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现代阐释
4.3 现代货币数量论、传导机制和通货膨胀
4.3.1 现代货币数量论
4.3.2 货币供给和货币传导机制
4.4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4.4.1 重新解释“大萧条”
4.4.2 “新”通货膨胀理论
4.5 政策主张与撒切尔、里根政府的回应
4.5.1 政策主张
4.5.2 撒切尔、里根政府的回应
第5章 供给经济学
5.1 供给经济学概览
5.1.1 供给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5.1.2 代表人物
5.1.3 供给学派革命
5.2 正统供给经济学
5.2.1 拉弗曲线
5.2.2 劳动、资本的楔子模型
5.2.3 消费—储蓄、闲暇—工作的“相对价格”
5.3 温和供给经济学
5.3.1 费尔德斯坦曲线
5.3.2 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
5.4 政策主张与里根经济学
第6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6.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览
6.1.1 理性预期以前的预期思想
6.1.2 理性预期假说
6.1.3 从理性预期学派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6.1.4 代表人物
6.1.5 经典复归与革命意义
6.2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6.2.1 持续市场出清假说和劳动—闲暇跨期替代假说
6.2.2 货币意外冲击模型
6.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6.3.1 技术冲击
6.3.2 总产量的随机游走
6.3.3 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
6.4 政府干预经济失效
6.4.1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无效
6.4.2 政策效果评价与政策最优目标的失效
第7章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7.1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概览
7.1.1 前史: “奥地利三重奏”
7.1.2 开篇: 米塞斯与哈耶克
7.1.3 新生一代
7.1.4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2 自发秩序、市场过程和企业家
7.2.1 自发秩序原理
7.2.2 市场过程理论
7.2.3 企业家理论
7.3 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
7.3.1 货币非中性
7.3.2 资本的跨期结构与储蓄引致的经济增长
7.3.3 资本跨期结构视角下的投资和储蓄
7.3.4 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
7.3.5 经济周期理论
7.4 政策主张
7.4.1 自由的保障: 私有制、自由竞争、法制和“小政府”
7.4.2 关于永久消除经济周期的设想
第8章 新制度经济学
8.1 新制度经济学概览
8.1.1 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8.1.2 代表人物
8.1.3 新制度经济学的独树一帜
8.2 交易成本经济学
8.2.1 科斯的企业理论
8.2.2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
8.2.3 基于管理成本的企业理论
8.3 产权经济学
8.3.1 产权的界定
8.3.2 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8.3.3 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
8.4 制度变迁理论
8.4.1 国家理论
8.4.2 制度变迁的动因、方式及过程
第9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9.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览
9.1.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前史
9.1.2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确立
9.1.3 分支: 激进制度主义
9.1.4 代表人物
9.1.5 研究方法
9.2 制度调整、社会价值与激进制度主义
9.2.1 制度调整理论
9.2.2 社会价值原则
9.2.3 激进制度主义
9.3 二元体系理论和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9.3.1 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
9.3.2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9.4 社会改良方案
9.4.1 加尔布雷思的“新社会主义”
9.4.2 缪尔达尔关于不发达国家的改革计划
9.4.3 杜格的“民主的经济计划”
第10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
10.1 激进政治经济学概览
10.1.1 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10.1.2 基本内涵
10.1.3 代表人物
10.1.4 研究方法
10.2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分析
10.2.1 垄断资本学派
10.2.2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0.2.3 激进劳动市场分割与歧视理论
10.3 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弊病的批判
10.3.1 帝国主义理论
10.3.2 发达与不发达
10.4 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
10.4.1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生产体系
10.4.2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0.4.3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扩展模式
10.4.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方案
参考文献
第1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
1.1 新古典综合学派概览
1.1.1 大幕开启: 凯恩斯革命
1.1.2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
1.1.3 代表人物
1.1.4 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1.2 混合经济理论
1.2.1 混合经济的基本内涵
1.2.2 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1.3 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1.3.1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3.2 菲利普斯曲线
1.3.3 对“滞胀”成因的解释
1.4 政策主张与“二战”后美国经济
1.4.1 20世纪50年代的“补偿性”政策
1.4.2 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与肯尼迪减税
1.4.3 20世纪70年代的“多样化”政策
第2章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1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览
2.1.1 策源地: 英国新剑桥学派
2.1.2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
2.1.3 新阵地: 美国后凯恩斯主义
2.1.4 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2.1.5 研究方法
2.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2.2.1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逻辑的不合理性
2.2.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3 货币经济理论
2.3.1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3.2 货币需求的融资动机
2.3.3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2.3.4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2.4 社会经济改革方案
2.4.1 新剑桥学派的改革主张
2.4.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的政策建议
第3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览
3.1.1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3.1.2 代表人物
3.1.3 新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3.2 价格黏性理论和工资黏性理论
3.2.1 价格黏性理论
3.2.2 工资黏性理论
3.3 信贷配给理论和股权配给理论
3.3.1 信贷配给理论
3.3.2 股权配给理论
3.4 经济周期模型
3.4.1 名义黏性与经济周期
3.4.2 价格弹性与经济周期
3.5 政策主张与克林顿—奥巴马经济学
第4章 货币主义
4.1 货币主义概览
4.1.1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1.2 代表人物
4.1.3 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说
4.2 经济自由主义
4.2.1 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内核
4.2.2 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现代阐释
4.3 现代货币数量论、传导机制和通货膨胀
4.3.1 现代货币数量论
4.3.2 货币供给和货币传导机制
4.4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4.4.1 重新解释“大萧条”
4.4.2 “新”通货膨胀理论
4.5 政策主张与撒切尔、里根政府的回应
4.5.1 政策主张
4.5.2 撒切尔、里根政府的回应
第5章 供给经济学
5.1 供给经济学概览
5.1.1 供给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5.1.2 代表人物
5.1.3 供给学派革命
5.2 正统供给经济学
5.2.1 拉弗曲线
5.2.2 劳动、资本的楔子模型
5.2.3 消费—储蓄、闲暇—工作的“相对价格”
5.3 温和供给经济学
5.3.1 费尔德斯坦曲线
5.3.2 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
5.4 政策主张与里根经济学
第6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6.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览
6.1.1 理性预期以前的预期思想
6.1.2 理性预期假说
6.1.3 从理性预期学派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6.1.4 代表人物
6.1.5 经典复归与革命意义
6.2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6.2.1 持续市场出清假说和劳动—闲暇跨期替代假说
6.2.2 货币意外冲击模型
6.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6.3.1 技术冲击
6.3.2 总产量的随机游走
6.3.3 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
6.4 政府干预经济失效
6.4.1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无效
6.4.2 政策效果评价与政策最优目标的失效
第7章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7.1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概览
7.1.1 前史: “奥地利三重奏”
7.1.2 开篇: 米塞斯与哈耶克
7.1.3 新生一代
7.1.4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2 自发秩序、市场过程和企业家
7.2.1 自发秩序原理
7.2.2 市场过程理论
7.2.3 企业家理论
7.3 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
7.3.1 货币非中性
7.3.2 资本的跨期结构与储蓄引致的经济增长
7.3.3 资本跨期结构视角下的投资和储蓄
7.3.4 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
7.3.5 经济周期理论
7.4 政策主张
7.4.1 自由的保障: 私有制、自由竞争、法制和“小政府”
7.4.2 关于永久消除经济周期的设想
第8章 新制度经济学
8.1 新制度经济学概览
8.1.1 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8.1.2 代表人物
8.1.3 新制度经济学的独树一帜
8.2 交易成本经济学
8.2.1 科斯的企业理论
8.2.2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
8.2.3 基于管理成本的企业理论
8.3 产权经济学
8.3.1 产权的界定
8.3.2 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8.3.3 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
8.4 制度变迁理论
8.4.1 国家理论
8.4.2 制度变迁的动因、方式及过程
第9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9.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览
9.1.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前史
9.1.2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确立
9.1.3 分支: 激进制度主义
9.1.4 代表人物
9.1.5 研究方法
9.2 制度调整、社会价值与激进制度主义
9.2.1 制度调整理论
9.2.2 社会价值原则
9.2.3 激进制度主义
9.3 二元体系理论和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9.3.1 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
9.3.2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9.4 社会改良方案
9.4.1 加尔布雷思的“新社会主义”
9.4.2 缪尔达尔关于不发达国家的改革计划
9.4.3 杜格的“民主的经济计划”
第10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
10.1 激进政治经济学概览
10.1.1 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10.1.2 基本内涵
10.1.3 代表人物
10.1.4 研究方法
10.2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分析
10.2.1 垄断资本学派
10.2.2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0.2.3 激进劳动市场分割与歧视理论
10.3 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弊病的批判
10.3.1 帝国主义理论
10.3.2 发达与不发达
10.4 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
10.4.1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生产体系
10.4.2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0.4.3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扩展模式
10.4.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