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教程(第二版) / 21世纪汉语言专业规划教材·专题研究教材系列
¥56.00定价
作者: 陈汝东
出版时间:2014-0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245309
- 2版
- 56509
- 41169942-4
- 平装
- 16流
- 2014-09
- 356
- 518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H15
- 汉语言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吸收当代修辞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汉语修辞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汉语修辞手段、修辞方法的结构和功能,概括了修辞交际的基本规律,行别是社会心理规律,揭示了话语建构和语语理解论和方法,简要概括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修辞学教程(第二版)目录
第一章 修辞学概说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古老的传统
二、修辞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三、修辞行为
四、修辞行为的属性
五、修辞观中的几种偏颇
六、修辞行为的目的与功能
七、修辞行为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修辞学概说
一、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修辞学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一、多维视野中的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科学地位
三、修辞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二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修辞手段及其类别
一、修辞手段
二、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
三、语音、语义及形式手段
四、平实手段和艺术手段
五、修辞手段的行为类别
第二节 语音及其修辞功能
一、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谐音功能
三、韵律功能
四、节 奏功能
五、语篇功能
六、风格功能
第三节 词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
二、词语的意义与功能
三、词语的修辞功能
第四节 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二、词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三、词语的角色标示功能
四、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
五、词语的形象标示功能
六、词语的行业标示功能
七、词语的时代标示功能
八、词语的地域标示功能
九、词语的语域标示功能
十、词语的文化标示功能
十一、词语的各种附加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熟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惯用语及其修辞功能
二、成语及其修辞功能
三、谚语及其修辞功能
四、格言及其修辞功能
五、歇后语及其修辞功能
六、俗语及其修辞功能
七、熟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第六节 句式及其修辞功能
一、句式的语气变化
二、句式的主被差异
三、句式的肯否错综
四、句式的长短调整
五、句式的整散匹配
六、句式的松紧处理
七、句式的雅俗分化
八、句式的文白选择
九、其他类型的句式
十、各种句式的杂糅
第三章 修辞方法
第一节 修辞方法及其分类
一、修辞方法的内涵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
第二节 形式化修辞方法
一、两两相对法——对偶
二、一贯而下法——排比
三、一唱三叹法——反复
四、首尾蝉联法——顶真
五、回环往返法——回文
第三节 意义化修辞方法
一、形象生动法——比喻
二、简洁幽默法——借代
三、生动活泼法——比拟
四、虚张声势法——夸张
五、含蓄委婉法——双关
六、新异感受法——移就
第四章 修辞规律
第一节 修辞规律及其研究
一、修辞规律的性质
二、修辞规律的作用
三、修辞规律研究概述
四、修辞规律
第二节 修辞应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律
一、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音和文字规范
二、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义规范
第三节 修辞应符合语体规范
一、语体及其成因
二、语体研究溯源
三、汉语的语体规范体系
四、修辞应切合语体规范
五、语体的渗透与交叉
第四节 修辞应切合风格要求
一、语言风格
二、语言风格的类型
三、语言风格与修辞的关系
四、修辞应切合风格要求
第五节 修辞应切合言语动机
—、言语动机
二、言语动机和目的在修辞过程中的作用
三、修辞应切合言语动机、言语目的
第六节 修辞应切合语境
一、语境及其构成
二、修辞与语境的辩证关系
三、修辞应切合社会文化背景
四、修辞应切合民族心理
五、修辞应切合社会政治背景
六、修辞应切合社会心理
七、修辞应切合社会角色
第五章 话语建构
第一节 修辞原则研究
一、修辞原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修辞原则研究的局限性
三、修辞原则研究分析
第二节 话语建构的原则
一、正确
二、准确
三、适切
四、恰切
五、四项原则划分的理据
六、四项原则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词语选择
一、区分词语的理性意义
二、注意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三、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第四节 句际组合
一、句子建构
二、句际组合的原则
三、句式匹配的方法
第五节 修辞格运用
一、修辞格运用的原则
二、修辞格运用的方法
三、修辞格的创新
第六章 话语理解
第一节 话语理解及其修辞价值
一、话语理解
二、话语理解的修辞价值
三、话语理解研究的修辞学意义
第二节 话语理解的内容
一、话语意义
二、言语动机
三、社会角色
四、个性心理
五、社会心理
第三节 话语理解的原则
一、言境统一
二、言实统一
三、言人统一
四、言行统一
五、言德统一
第七章 修辞学史
一、中国的古典修辞学传统
二、现代修辞学的基本理论成就
三、现代修辞学事业的发展成就
四、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五、未来中国修辞学理论展望
六、世界学术舞台上的中国修辞学
七、中国修辞学事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 修辞学概说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古老的传统
二、修辞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三、修辞行为
四、修辞行为的属性
五、修辞观中的几种偏颇
六、修辞行为的目的与功能
七、修辞行为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修辞学概说
一、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修辞学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一、多维视野中的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科学地位
三、修辞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二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修辞手段及其类别
一、修辞手段
二、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
三、语音、语义及形式手段
四、平实手段和艺术手段
五、修辞手段的行为类别
第二节 语音及其修辞功能
一、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谐音功能
三、韵律功能
四、节 奏功能
五、语篇功能
六、风格功能
第三节 词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
二、词语的意义与功能
三、词语的修辞功能
第四节 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二、词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三、词语的角色标示功能
四、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
五、词语的形象标示功能
六、词语的行业标示功能
七、词语的时代标示功能
八、词语的地域标示功能
九、词语的语域标示功能
十、词语的文化标示功能
十一、词语的各种附加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熟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惯用语及其修辞功能
二、成语及其修辞功能
三、谚语及其修辞功能
四、格言及其修辞功能
五、歇后语及其修辞功能
六、俗语及其修辞功能
七、熟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第六节 句式及其修辞功能
一、句式的语气变化
二、句式的主被差异
三、句式的肯否错综
四、句式的长短调整
五、句式的整散匹配
六、句式的松紧处理
七、句式的雅俗分化
八、句式的文白选择
九、其他类型的句式
十、各种句式的杂糅
第三章 修辞方法
第一节 修辞方法及其分类
一、修辞方法的内涵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
第二节 形式化修辞方法
一、两两相对法——对偶
二、一贯而下法——排比
三、一唱三叹法——反复
四、首尾蝉联法——顶真
五、回环往返法——回文
第三节 意义化修辞方法
一、形象生动法——比喻
二、简洁幽默法——借代
三、生动活泼法——比拟
四、虚张声势法——夸张
五、含蓄委婉法——双关
六、新异感受法——移就
第四章 修辞规律
第一节 修辞规律及其研究
一、修辞规律的性质
二、修辞
第一章 修辞学概说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古老的传统
二、修辞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三、修辞行为
四、修辞行为的属性
五、修辞观中的几种偏颇
六、修辞行为的目的与功能
七、修辞行为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修辞学概说
一、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修辞学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一、多维视野中的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科学地位
三、修辞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二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修辞手段及其类别
一、修辞手段
二、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
三、语音、语义及形式手段
四、平实手段和艺术手段
五、修辞手段的行为类别
第二节 语音及其修辞功能
一、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谐音功能
三、韵律功能
四、节 奏功能
五、语篇功能
六、风格功能
第三节 词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
二、词语的意义与功能
三、词语的修辞功能
第四节 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二、词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三、词语的角色标示功能
四、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
五、词语的形象标示功能
六、词语的行业标示功能
七、词语的时代标示功能
八、词语的地域标示功能
九、词语的语域标示功能
十、词语的文化标示功能
十一、词语的各种附加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熟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惯用语及其修辞功能
二、成语及其修辞功能
三、谚语及其修辞功能
四、格言及其修辞功能
五、歇后语及其修辞功能
六、俗语及其修辞功能
七、熟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第六节 句式及其修辞功能
一、句式的语气变化
二、句式的主被差异
三、句式的肯否错综
四、句式的长短调整
五、句式的整散匹配
六、句式的松紧处理
七、句式的雅俗分化
八、句式的文白选择
九、其他类型的句式
十、各种句式的杂糅
第三章 修辞方法
第一节 修辞方法及其分类
一、修辞方法的内涵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
第二节 形式化修辞方法
一、两两相对法——对偶
二、一贯而下法——排比
三、一唱三叹法——反复
四、首尾蝉联法——顶真
五、回环往返法——回文
第三节 意义化修辞方法
一、形象生动法——比喻
二、简洁幽默法——借代
三、生动活泼法——比拟
四、虚张声势法——夸张
五、含蓄委婉法——双关
六、新异感受法——移就
第四章 修辞规律
第一节 修辞规律及其研究
一、修辞规律的性质
二、修辞规律的作用
三、修辞规律研究概述
四、修辞规律
第二节 修辞应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律
一、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音和文字规范
二、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话语应符合汉语的语义规范
第三节 修辞应符合语体规范
一、语体及其成因
二、语体研究溯源
三、汉语的语体规范体系
四、修辞应切合语体规范
五、语体的渗透与交叉
第四节 修辞应切合风格要求
一、语言风格
二、语言风格的类型
三、语言风格与修辞的关系
四、修辞应切合风格要求
第五节 修辞应切合言语动机
—、言语动机
二、言语动机和目的在修辞过程中的作用
三、修辞应切合言语动机、言语目的
第六节 修辞应切合语境
一、语境及其构成
二、修辞与语境的辩证关系
三、修辞应切合社会文化背景
四、修辞应切合民族心理
五、修辞应切合社会政治背景
六、修辞应切合社会心理
七、修辞应切合社会角色
第五章 话语建构
第一节 修辞原则研究
一、修辞原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修辞原则研究的局限性
三、修辞原则研究分析
第二节 话语建构的原则
一、正确
二、准确
三、适切
四、恰切
五、四项原则划分的理据
六、四项原则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词语选择
一、区分词语的理性意义
二、注意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三、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第四节 句际组合
一、句子建构
二、句际组合的原则
三、句式匹配的方法
第五节 修辞格运用
一、修辞格运用的原则
二、修辞格运用的方法
三、修辞格的创新
第六章 话语理解
第一节 话语理解及其修辞价值
一、话语理解
二、话语理解的修辞价值
三、话语理解研究的修辞学意义
第二节 话语理解的内容
一、话语意义
二、言语动机
三、社会角色
四、个性心理
五、社会心理
第三节 话语理解的原则
一、言境统一
二、言实统一
三、言人统一
四、言行统一
五、言德统一
第七章 修辞学史
一、中国的古典修辞学传统
二、现代修辞学的基本理论成就
三、现代修辞学事业的发展成就
四、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五、未来中国修辞学理论展望
六、世界学术舞台上的中国修辞学
七、中国修辞学事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 修辞学概说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古老的传统
二、修辞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三、修辞行为
四、修辞行为的属性
五、修辞观中的几种偏颇
六、修辞行为的目的与功能
七、修辞行为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修辞学概说
一、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修辞学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一、多维视野中的修辞学
二、修辞学的科学地位
三、修辞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二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修辞手段及其类别
一、修辞手段
二、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
三、语音、语义及形式手段
四、平实手段和艺术手段
五、修辞手段的行为类别
第二节 语音及其修辞功能
一、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谐音功能
三、韵律功能
四、节 奏功能
五、语篇功能
六、风格功能
第三节 词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
二、词语的意义与功能
三、词语的修辞功能
第四节 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一、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二、词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三、词语的角色标示功能
四、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
五、词语的形象标示功能
六、词语的行业标示功能
七、词语的时代标示功能
八、词语的地域标示功能
九、词语的语域标示功能
十、词语的文化标示功能
十一、词语的各种附加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熟语及其修辞功能
一、惯用语及其修辞功能
二、成语及其修辞功能
三、谚语及其修辞功能
四、格言及其修辞功能
五、歇后语及其修辞功能
六、俗语及其修辞功能
七、熟语的附加修辞功能
第六节 句式及其修辞功能
一、句式的语气变化
二、句式的主被差异
三、句式的肯否错综
四、句式的长短调整
五、句式的整散匹配
六、句式的松紧处理
七、句式的雅俗分化
八、句式的文白选择
九、其他类型的句式
十、各种句式的杂糅
第三章 修辞方法
第一节 修辞方法及其分类
一、修辞方法的内涵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
第二节 形式化修辞方法
一、两两相对法——对偶
二、一贯而下法——排比
三、一唱三叹法——反复
四、首尾蝉联法——顶真
五、回环往返法——回文
第三节 意义化修辞方法
一、形象生动法——比喻
二、简洁幽默法——借代
三、生动活泼法——比拟
四、虚张声势法——夸张
五、含蓄委婉法——双关
六、新异感受法——移就
第四章 修辞规律
第一节 修辞规律及其研究
一、修辞规律的性质
二、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