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123472
- 52428
- 2014-08
- B022
内容简介
俞吾金著的《意识形态论(精)》的主旨在于论述作为批判理论的唯物史观。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完整系统地考察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从培根的四假象说,到托拉西正式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直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立,作者详细深入考察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本书详细考察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史和演化史,特别是对列宁、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目录
总序
序Ⅰ
序Ⅱ
前言 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第一节 “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降生
第三节 意识形态概念与异化概念的会合
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前提
第一节 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
第二节 理论批判活动的深入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拜物教观念
第三节 朝着完整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四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论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刍议
第二节 “虚假的意识”问题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节 意识形态学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意义
第一节 德国批判精神的继承者和改造者
第二节 元批判与去蔽
第三节 哲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
第六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与演化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者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修正者”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第四节 “派生物”与“价值的中立性”
第七章 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一节 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
第二节 生活方式决定思想方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
第八章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 物化、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凸显
第四节 新意识形态概念论争
第五节 意识形态锚人性格结构
第六节 作为认识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第九章 当代西方对意识形态的新思考
第一节 合理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幻想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第四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
第五节 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特征
第十章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十一章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本体论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 人、意识形态和传统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
结论 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后记
序Ⅰ
序Ⅱ
前言 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第一节 “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降生
第三节 意识形态概念与异化概念的会合
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前提
第一节 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
第二节 理论批判活动的深入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拜物教观念
第三节 朝着完整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四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论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刍议
第二节 “虚假的意识”问题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节 意识形态学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意义
第一节 德国批判精神的继承者和改造者
第二节 元批判与去蔽
第三节 哲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
第六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与演化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者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修正者”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第四节 “派生物”与“价值的中立性”
第七章 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一节 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
第二节 生活方式决定思想方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
第八章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 物化、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凸显
第四节 新意识形态概念论争
第五节 意识形态锚人性格结构
第六节 作为认识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第九章 当代西方对意识形态的新思考
第一节 合理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幻想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第四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
第五节 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特征
第十章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十一章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本体论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 人、意识形态和传统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
结论 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