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12-0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物理化学讲义》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55451
  • 1版
  • 49109
  • 46250666-8
  • 精装
  • 大大16开
  • 2012-08
  • 600
  • 678
  • 理学
  • 化学
  • 化学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彭笑刚,浙江大学教授,是纳米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于1992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进入美国阿肯色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查尔斯-克丽蒂侠露化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晶体的成长机制、化学特性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0余篇,被引用10000余次。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材,由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所著。全书从量子化学基础出发,通过统计热力学过渡到宏观物理化学理论框架,突出了溶液在化学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将化学动力学统一到热力学理论中,以新体系、新角度、新内容全面梳理物理化学的知识结构。本教材兼顾经典理论与学科的新发展,并试图展现物理化学各个分支的统一性。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为基本理论,包括单个分子的能级结构、从单分子到多分子、从分子性质到宏观可观测量、热力学概论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基本方程,共六章。中篇为宏观物质的性质,包括纯物质的相态、溶液的形成与基本性质、溶液与多相混合物、表面与胶体(1)、表面与胶体(2),共五章。下篇为化学变化,包括化学平衡、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输运过程、局域平衡态与理论动力学、实验化学动力学,共四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特别是化学、材料、高分子等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前辅文
 绪论 物理化学导言
  1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中心地位
  2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
  3物理化学教程构成的基本思路
 上篇 基 本 理 论
  第一章 单个分子的能级结构
   1本章提要
   2原子、分子图像的一般描述
    2.1 原子、离子、分子
    2.2 化学键
   3一个分子拥有的能量
    3.1 与化学过程相关的能量
    3.2 平动能级(箱中粒子的平动)
    3.3 转动能级、振动能级与分子光谱简介
     3.3.1 转动自由度与振动自由度
     3.3.2 分子转动能级
     3.3.3 分子振动能级
     3.3.4 光谱学简介与红外光谱
    3.4 分子的电子能级和波函数
   4分子各种运动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4.1 分子运动的独立性和能量叠加
     4.1.1 分子运动的独立性
     4.1.2 分子各种能量的叠加
    4.2 分子运动的耦合性
     4.2.1 分子运动耦合性的重要意义
     4.2.2 单个分子激发态能量耗散过程与运动耦合
     4.2.3 分子的能量累积与运动耦合
   习题
  第二章 从单分子到多分子
   1本章提要
   2统计热力学基本思想
    2.1 统计热力学的起源
    2.2 统计热力学基本模型
     2.2.1 宏观平衡态的单一性与微观量子结构的多样性
     2.2.2 微观结构变换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验证
    2.3 统计热力学基本假定
   3宏观系统给定状态权重的计算
    3.1 权重与概率
    3.2 权重的计算
     3.2.1 排列组合复习
     3.2.2 合金单晶中一个给定宏观状态的微观结构数
   4最可几宏观状态和熵
    4.1 最可几分布和最可几宏观状态
    4.2 熵
     4.2.1 熵的统计热力学定义
     4.2.2 熵增加原理
   5温度
    5.1 等容等物质的量条件下系统熵与能量的关系
    5.2 温度的定义
   6玻耳兹曼分布
    6.1 玻耳兹曼因子
    6.2 玻耳兹曼分布
    6.3 配分函数简述
   7浓度的统计热力学基础及浓度定律
    7.1 分子在容器中的分布与浓度概念的合理性
     7.1.1 气体中分子的分布
     7.1.2 液体中分子的分布
     7.1.3 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分布和浓度
    7.2 非均匀外势场对浓度的影响
     7.2.1 重力势场对浓度的影响
     7.2.2 离心力场与离心机原理
    7.3 浓度定律
     7.3.1 浓度定律
     *7.3.2 浓度定律与浮力定律
    习题
  第三章 从分子性质到宏观可观测量
   1本章提要
   2不同能量形式的分子配分函数
    2.1 分子运动独立性与配分函数乘积性
    2.2 分子平动配分函数
    2.3 分子转动配分函数
    2.4 分子振动配分函数
    2.5 分子的电子配分函数
    2.6 分子总配分函数
   3分子配分函数与宏观可观测量
    3.1 系统总能量(内能)与热能
     3.1.1 配分函数与系统平衡态的能量
     3.1.2 热能
     3.1.3 不同类型微观能量形式对热能的贡献
    3.2 能量最低原理的统计热力学基础
     3.2.1 能量最低原理的局限性
     3.2.2 “kT”和“RT”作为分子能级准入标度
    3.3 熵
     3.3.1 配分函数与系统平衡态的熵
     3.3.2 不同运动形式对系统熵的贡献
    4统计热力学小结与进一步研习建议
     4.1 本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4.2 量子统计与经典统计
     4.3 系综统计
   习题
  第四章 热力学概论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1本章提要
   2热力学概论
    2.1 热力学的普适性与能量概念的建立
     2.1.1 热力学起源
     2.1.2 用能量标示相互作用的独特意义
    2.2 热力学方法的特殊性
   3热能、温度及热力学第零定律
    3.1 热能(Q)与热(q)
    3.2 温度
     3.2.1 温度的定义
     3.2.2 温度与热能的关系
     3.2.3 温度的标度
    3.3 热力学第零定律与温度测量
    3.4 “温度、热能、热”小结
   4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4.1.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形式
     4.1.2 热和功的区别:宏观与微观
     *4.1.3 光吸收是做功还是传热
    4.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先决条件
    4.3 功的计算
     4.3.1 功的一般计算公式,机械功与非机械功
     4.3.2 定容过程的功
     4.3.3 等(外)压过程的功
     4.3.4 可逆功
     4.3.5 P外-V图与功
     4.3.6 理想气体可逆功
   5热计算:热容和焓
    5.1 定容热和等容热容
     5.1.1 定容热
     5.1.2 系统基本变量
     5.1.3 等容热容
     5.1.4 理想气体的等容热容与定容热
    5.2 定压热,等压热容,焓
     5.2.1 定压热
     5.2.2 焓
     5.2.3 等压热容
     5.2.4 qV和qP、U和H的关系
     5.2.5 CV和CP
    5.3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习题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本章提要
   2自发过程与平衡态,可逆与不可逆过程
    2.1 自发过程与平衡态
     2.1.1 经典力学与自发过程——力学平衡态
     2.1.2 热现象与自发过程——热平衡态
     2.1.3 化学现象与自发过程——化学平衡态
    2.2 平衡态的定义与表征
     2.2.1 平衡态的定义
     2.2.2 平衡态的表征
    2.3 不可逆过程与可逆过程
     2.3.1 可逆和不可逆传热过程
     2.3.2 可逆和不可逆做功过程
     2.3.3 由宏观机械能生成热是热-功不可逆过程的关键
   3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必要性
     3.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传统表述
     3.1.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平衡态表述
     3.1.4 热力学第二定律平衡态表述的化学意义
    3.2 宏观熵定义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量表述
     3.2.1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3.2.2 熵的定量标度
     3.2.3 证明式(5-7)定义的熵是状态函数
   4状态熵与过程熵变计算
    4.1 典型过程的熵变与自发性判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判据
     4.1.1 等容过程(非机械功为零,组分不变的封闭系统)
     4.1.2 等压过程(非机械功为零,组分不变的封闭系统)
     4.1.3 绝热过程(封闭系统)
     4.1.4 组分不变封闭系统中,非机械功等于零过程的系统熵变的通用公式
     4.1.5 力学平衡与热平衡的定量考察
    4.2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4.2.1 热力学第三定律
     4.2.2 规定熵
   5组分可变系统自发过程的热力学判据
    5.1 描述组分可变系统的一般性讨论
    5.2 定温定容过程的自发性判断与亥姆霍兹自由能(A)
     5.2.1 非机械功为零封闭系统定温定容过程的自发性
     5.2.2 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物理化学意义及非机械功不为零情况
     5.2.3 能量最低原理的热力学基础
    5.3 定温定压过程的自发性判断与吉布斯自由能(G)
     5.3.1 封闭系统中定温定压过程的自发性判断
     5.3.2 吉布斯自由能的物理化学意义
   6热力学第二定律小结
    6.1 热力学第二定律各种表述之间的关系
    6.2 热力学普遍意义的来由
   习题
  第六章 热力学基本方程
   1本章提要
   2基本状态函数
    2.1 热力学基本理论框架与平衡分类
    2.2 基本状态函数(基本变量)
     2.2.1 描述封闭系统某一状态所需的基本变量
     2.2.2 描述组分不变封闭系统中过程所需要的独立变量数
   3热力学基本方程
    3.1 能量类状态函数与基本状态函数
    3.2 热力学基本方程
     3.2.1 内能变化的基本状态函数表达
     3.2.2 其他能量类函数变量方程
     3.2.3 麦克斯韦方程
     3.2.4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相关公式的应用
   4组分物质的量可变系统——化学热力学入门
    4.1 化学势
     4.1.1 化学势的引入
     4.1.2 与化学势相关的麦克斯韦方程
    4.2 开放系统:组分可变系统的简单模型
     4.2.1 开放系统模型选择
     4.2.2 模型的热力学讨论
    4.3 封闭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4.3.1 非机械功等于零的情况
     4.3.2 非机械功不等于零的情况
   5宏观图像与微观图像合流
    5.1 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的对应关系
     5.1.1 能量、温度、熵的定义
     5.1.2 最可几状态和平衡态
    5.2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状态函数
   6热力学在科学大框架中的根本意义
    6.1 热力学的意义以及热力学与化学的关系
    6.2 传热的多分子本质
   习题
 中篇 宏观系统的性质
  第七章 纯物质体相性质
   1本章提要
   2纯物质的气态
    2.1 从日常经验到理论模型
     2.1.1 日常经验中的气体
     2.1.2 理想气体模型
    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论推导
     2.2.1 从配分函数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2.2 气体分子运动论
    2.3 能量均分原理
    2.4 实际气体简述
     2.4.1 范德华(van der Waals)气体状态方程
     2.4.2 位力(virial)气体状态方程
     2.4.3 超高压强下的气体与临界现象
    2.5 气体的化学势
   3分子间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意义
     3.1.1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挑战
     3.1.2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物质的状态
    3.2 分子间相互作用标度方法
     3.2.1 分子偶极矩
     3.2.2 分子极化率
     3.2.3 分子的电子云变形性
    3.3 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型
     3.3.1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性分类
     3.3.2 流体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偶极矩定量描述
     3.3.3 多极矩相互作用
   4纯物质的凝聚态:液态和固态
    4.1 液态的分子图像
     4.1.1 液态分子的光谱特征
     4.1.2 液态分子的运动特征
    4.2 液态的宏观特性
     4.2.1 液态的热容
     4.2.2 液态的单位体积比热容
     4.2.3 液态的熵
     4.2.4 液态“熵补偿”
     4.2.5 惰性介质对化学反应强烈影响的直接证据
     4.2.6 液态的体积
    4.3 固态的简单介绍
   5纯物质的相变
    5.1 相变的热力学描述
     5.1.1 相平衡与相平衡条件
     5.1.2 相变的方向
     5.1.3 相变的热力学参量
    5.2 纯物质相图
     5.2.1 相图实例及图析
     5.2.2 相图中各相区的相对位置
     5.2.3 相图中边界线的斜率
    5.3 相变点、临界点与液体的性质
     5.3.1 标准沸点与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
     5.3.2 标准熔点与液体的摩尔熵
     5.3.3 临界温度与超临界流体
   6纯物质液态和固态的化学势
    6.1 纯物质液态的化学势
    6.2 纯物质固态的化学势
   习题
  第八章 溶液形成与基本性质
   1本章提要
   2理想气体混合物
    2.1 道尔顿分压定律与微观解释
     2.1.1 道尔顿分压定律
     2.1.2 道尔顿分压定律的微观解释
     2.1.3 气体混合过程的热力学动因
    2.2 理想气体混合热力学函数
     2.2.1 混合理想气体给定组分的化学势
     2.2.2 定温定压过程理想气体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2.2.3 理想气体混合原理
   3理想溶液
    3.1 理想溶液模型的建立
     3.1.1 溶液研究导论
     3.1.2 从理想气体混合物模型到理想溶液模型
    3.2 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2.1 化学势计算公式
     3.2.2 理想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3.2.3 理想溶液饱和蒸气压的实验验证
     *3.2.4 理想溶液的等价关系
   4混合物的广度性质
    4.1 偏摩尔量与广度性质
     4.1.1 混合物广度性质的特点
     4.1.2 广度性质的偏摩尔量
     4.1.3 广度性质的加和性
    4.2 偏摩尔量的特性
     4.2.1 混合物偏摩尔量与纯态摩尔量
     4.2.2 混合物偏摩尔量的相依性
   5实际溶液(1):非理想溶液模型
    5.1 非理想溶液的普遍性
    5.2 强相互作用溶液的纳米簇模型
     5.2.1 非理想溶液的纳米簇效应
     5.2.2 溶液纳米簇结构的实验证据
     5.2.3 “疏水键力”的实质
    5.3 弱相互作用非理想溶液:纳米簇不适用的情形
    5.4 溶液的再定义
   6实际溶液(2):溶液活度
    6.1 浓度的实质与局限性
     6.1.1 浓度对理想溶液的决定性意义
     6.1.2 浓度的局限性
    6.2 活度与活度系数
     6.2.1 活度和活度系数的定义
     6.2.2 活度与化学势
     *6.2.3 活度和活度系数合理性的实验验证
   7实际溶液(3):从活度到溶液性质
    7.1 活度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混合焓、混合熵
     7.1.1 活度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7.1.2 活度系数与混合焓
     7.1.3 活度与混合熵
    7.2 实际溶液的混合体积以及其他混合广度性质
     7.2.1 活度系数与混合体积
     7.2.2 活度系数与混合内能、热容
    7.3 实际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的进一步讨论
     7.3.1 以热力学浓度为基础的活度系数的普适性
     7.3.2 溶液中给定组分的活度系数与偏摩尔量
     7.3.3 活度与活度系数小结
    习题
  第九章 溶液与多相混合物
   1本章提要
   2吉布斯相律
    2.1 混合物单相系统相平衡基本变量
    2.2 混合物多相系统相律
     2.2.1 混合物相平衡基本条件
     2.2.2 混合物多相系统相律
   3混合物相图
    3.1 从相自由度预测混合物相图
    3.2 二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图与蒸馏
     3.2.1 二元理想溶液气-液平衡的压强-浓度相图
     3.2.2 两相平衡区物质的量的分配——杠杆规则
     3.2.3 二元混合物气-液平衡的温度-浓度相图
     3.2.4 溶液的蒸馏
    3.3 二元混合物的液-液和液-固相图
     3.3.1 二元混合物的液-液相图
     3.3.2 二元混合物的液-固平衡相图
     3.3.3 固溶体(合金)与溶液、气态混合物的比较
   4溶解度
    4.1 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溶解度
     4.1.1 液-液系统的溶解度
     4.1.2 难溶液体的活度系数
    4.2 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4.2.1 固-液二元混合物系统中溶质的化学势
     4.2.2 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4.2.3 溶解度定理与“相似者相溶”原理
     4.2.4 固-液溶液的活度系数计算
     4.2.5 固-液溶液系统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
    4.3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5萃取与重结晶
    5.1 萃取
    5.2 重结晶
     5.2.1 重结晶提纯
     *5.2.2 重结晶控制晶体形貌
    5.3 再谈热力学浓度与活度系数
   习题
  第十章 表面与胶体(1):表面
   1本章提要
   2表面分类和一般性讨论
    2.1 凝聚态-气态界面
     2.1.1 固-气界面
     2.1.2 液-气界面
    2.2 凝聚态之间形成的界面
     2.2.1 固-固界面
     2.2.2 固-液界面
     2.2.3 液-液界面
    2.3 表面选择性吸附与单分子膜
     2.3.1 液-液界面选择性吸附
     2.3.2 液-气界面选择性吸附与LB膜
     2.3.3 固体表面吸附与自组装单分子膜
   3表面定量标度的吉布斯方案
    3.1 吉布斯之前的表面定量研究:表面张力方案
     3.1.1 表面张力的基本思想
     3.1.2 拉普拉斯公式
    3.2 已存吉布斯变量方程的缺失
    3.3 表面定量描述的吉布斯方案
     3.3.1 吉布斯方案的基本思想
     3.3.2 吉布斯方案的定量表达
     3.3.3 含表面项的能量类变量方程中的化学势和表面势
   4吉布斯方案的应用
    4.1 表面势与表面张力
     4.1.1 从吉布斯方案到拉普拉斯方程
     4.1.2 表面张力与表面势的进一步讨论
    4.2 毛细管现象的定量研究
     4.2.1 毛细管现象的定性分析
     4.2.2 毛细管现象定量分析:传统表面张力模型
     4.2.3 毛细管现象的热力学模型
     *4.2.4 非柱形毛细管
   5表面吸附的定量研究
    5.1 固体表面吸附与表面催化简介
     5.1.1 固体表面结构
     5.1.2 表面催化简介
    5.2 表面吸附等温线
     5.2.1 朗缪尔单层吸附模型
     5.2.2 非朗缪尔型实验吸附等温线
   习题
  第十一章 表面与胶体(2):胶体溶液
   1本章提要
   2胶体化学简论
    2.1 胶体简介
     2.1.1 胶体的一般性讨论
     2.1.2 胶体的分类
    2.2 经典胶体化学
     2.2.1 经典胶体化学的产生与特点
     2.2.2 溶胶的形成
    2.3 胶体化学的新发展
     2.3.1 晶体的集体性质与现代胶体化学的特点
     2.3.2 纳米晶性质的尺寸相关性
     2.3.3 高质量胶体纳米晶对化学的意义
     2.3.4 高质量胶体纳米晶的合成化学
   3单个纳米尺寸胶体粒子的热力学性质
    3.1 相变附近的亚稳态现象
    3.2 单个纳米粒子热力学性质的定量研究
     3.2.1 不同尺寸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3.2.2 小气泡内压强与半径的关系
     3.2.3 固体纳米粒子的成核
     3.2.4 固体纳米粒子尺寸相关的溶解度
     3.2.5 奥斯特瓦尔德熟化
   4胶体分散系的系统稳定性
    4.1 胶体纳米粒子的聚集倾向
     4.1.1 胶体分散系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性讨论
     4.1.2 胶体粒子的聚集倾向
    4.2 经典胶团结构与胶体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稳定性
     4.2.1 电解质溶液中胶体粒子的胶团结构模型
     4.2.2 经典胶体溶液的电学性质
     4.2.3 经典胶体粒子分散系的双电层稳定模型
    4.3 高质量纳米晶-配体复合物的胶体稳定性
     4.3.1 胶团模型在现代胶体化学中的局限性及表面包覆
     4.3.2 纳米晶多极矩相互作用模型
     4.3.3 纳米晶-配体复合物稳定性
     4.3.4 选择性聚集
   习题
 下篇 化 学 变 化
  第十二章 化学平衡
   1本章提要
   2化学平衡的定量模型
    2.1 化学平衡的实验和理论证据
     2.1.1 化学平衡的经验基础
     2.1.2 化学平衡普遍存在的理论依据
    2.2 均相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
     2.2.1 均相混合物中化学平衡常数的精确推导
     2.2.2 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2.2.3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2.3 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2.4 对已有平衡常数与活度积知识的评阅
     2.4.1 常见平衡常数表达式
     2.4.2 非平衡态时的活度积和浓度积
   3化学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3.1 理想混合物中的化学平衡
     3.1.1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3.1.2 理想溶液中化学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3.2 实际溶液中化学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4平衡常数与统计热力学
    4.1 平衡常数作为分布因子
     4.1.1 简单化学反应的玻耳兹曼分布
     4.1.2 平衡常数作为分布因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4.2 理想混合物中化学反应分布因子
     4.2.1 只涉及一个反应物和一个产物的一步反应的情形
     4.2.2 多个反应物和产物的单步反应
     4.2.3 复杂化学反应的反应分布因子
     4.2.4 反应因子与玻耳兹曼因子
    4.3 化学反应分布函数的应用及非理想溶液情形
     *4.3.1 从反应因子计算两个电子态的浓度比
     *4.3.2 复杂反应中某一个产物的平衡产率
     4.3.3 非理想溶液的反应因子
   5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可逆电化学
    6.1 电化学与化学平衡
     6.1.1 电化学功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6.1.2 标准电势与化学平衡常数
    6.2 能斯特方程
     6.2.1 能斯特方程的推导
     6.2.2 半电池反应与电极电位
   习题
  第十三章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输运过程
   1本章提要
   2现存平衡态热力学的局限性
    2.1 经验与实验事实对平衡态热力学的挑战
     2.1.1 热寂说
     2.1.2 化学实验事实对平衡态热力学的挑战
    2.2 现存热力学基本框架的理论检讨
     2.2.1 统计热力学基本概念:需要特征长度的情形
     2.2.2 微观结构改变的时间问题:宏观时间真的不可分辨吗
     2.2.3 统计热力学基本假定面对的根本挑战:各运动形式可有各自的特征时间
    2.3 小结与展望
   3热力学“环境”:标准熵源
    3.1 基本思路
    3.2 热力学环境
     3.2.1 热力学环境的特殊性
     3.2.2 “理想环境”的定义
     3.2.3 理想环境与等效熵源
     3.2.4 “环境熵变”与“熵流”
   4非平衡态热力学简论
    4.1 非平衡态与化学
     4.1.1 一般性探讨
     4.1.2 非平衡态在化学中的决定性意义
     4.1.3 非平衡态热力学需要为化学回答的主要问题
    4.2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4.2.1 特征长度与运动耦合
     4.2.2 特征长度的表现形式
     4.2.3 特征时间与特征长度的关系
     4.2.4 强度性质的梯度与广度性质的通量
     4.2.5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基本方程
   5溶液中的输运过程
    5.1 输运过程简述
    5.2 传热过程
     5.2.1 传热过程的定量模型
     5.2.2 导热材料与绝热材料
    5.3 溶液中分子迁移的微观模型与黏度
     5.3.1 溶液中的分子迁移
     5.3.2 分子迁移的宏观图像:液体的黏度作为内摩擦系数
     5.3.3 分子黏度与宏观黏度的统一性
     5.3.4 液体热膨胀与温度相关黏度
    5.4 溶液中的分子扩散
     5.4.1 分子扩散的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模型
     5.4.2 扩散系数与溶液黏度的关系
     5.4.3 扩散与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5.4.4 搅拌对溶液均匀性的影响
     5.4.5 扩散和对流同时存在对浓度的影响
   6溶液中分子的自扩散和离子迁移
    6.1 自扩散的经典力学模型与热力学模型
     6.1.1 自扩散的一般性讨论
     6.1.2 经典力学模型
    6.2 自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6.2.1 布朗运动有关单粒子的实验结果
     6.2.2 分子自由迁移距离的热力学模型
    6.3 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
     6.3.1 离子在溶剂中的迁移率
     6.3.2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与离子迁移率
     6.3.3 弱电解质溶液解离常数与摩尔电导率
   习题
  第十四章 局域平衡态与理论动力学
   1本章提要
   2局域平衡态理论概论
    2.1 局域平衡态与特征时间
     2.1.1 局域平衡态热力学与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区别
     2.1.2 多种特征时间的并存
     2.1.3 从特征时间定义局域平衡态
    2.2 局域平衡态的分类与判定
     2.2.1 空间局域平衡态概念
     2.2.2 空间局域平衡态的选择定则
     2.2.3 自由能局域平衡态
    2.3 局域平衡态小结
   3吉布斯自由能局域平衡态定量模型
    3.1 自由能局域平衡态理论基础
     3.1.1 电子态、微观结构、局域平衡态
     3.1.2 基元化学反应实例分析
     3.1.3 吉布斯自由能垒存在原理
     3.1.4 吉布斯自由能局域平衡态模型合理性的定量论证
    3.2 均相化学平衡的局域平衡态实质
     3.2.1 现存化学平衡框架与平衡态热力学的矛盾
     3.2.2 局域平衡态对化学平衡的解释
    3.3 不需要考虑自由能局域平衡态的系统:简单气体过程
   4基元化学反应与动力学时钟
    4.1 现存基元化学动力学理论概述
     4.1.1 质量作用定律
     4.1.2 范特霍夫公式(阿伦尼乌斯公式)
     4.1.3 分子碰撞理论
     4.1.4 活化能定义
     4.1.5 吉布斯方案
    4.2 化学反应的时间轴
     4.2.1 经典热力学与时间无关
     4.2.2 自由能局域平衡态与动力学的一般性讨论
     4.2.3 动力学过程分析实例
     4.2.4 动力学时钟
    4.3 局域平衡态动力学公式与经典过渡态理论比较
     4.3.1 经典过渡态理论的困局
     4.3.2 活化熵
   5复杂化学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理论
    5.1 多步反应与竞争反应
     5.1.1 多步反应
     5.1.2 竞争反应
    5.2 催化反应的局域平衡态分析
     5.2.1 经典催化反应的理论模型
     5.2.2 局域平衡态理论为基础的催化反应基本模型
     5.2.3 局域平衡态选择性催化模型
     5.2.4 活化熵增加催化机理
     5.2.5 t°上减小催化机理
     5.2.6 过渡金属在催化中的独特地位
    5.3 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分析
     5.3.1 溶液反应的复杂性
     5.3.2 扩散控制反应的动力学处理
   习题
  第十五章 实验化学动力学
   1本章提要
   2实验化学动力学基础
    2.1 动力学定量研究起源与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2.1.1 拉瓦锡与实验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特点
     2.1.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2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2.2.1 微分动力学方程
     2.2.2 积分动力学方程
     2.2.3 一级反应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2.2.4 其他具有确定反应级数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3化学反应动力学定量观测
    3.1 实验观测手段
     3.1.1 实验观测手段的基本要求与历史演变
     3.1.2 光谱方法简述
     3.1.3 光谱学定量基础:朗伯-比尔定律
     3.1.4 从浓度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2 初始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的实验确定
     3.2.1 初始反应速率
     3.2.2 隔离法与反应级数的确定
    3.3 活化能测定
    3.4 活度系数的影响
   4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4.1 “正逆反应对”与化学平衡
     4.1.1 一级正逆反应对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4.1.2 浓度渐近线
    4.2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4.2.1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定义
     4.2.2 一级正逆反应对的化学平衡时间常数确定
     4.2.3 一般正逆反应对化学平衡标准时间常数的确定
     4.2.4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化学平衡常数、反应因子
   5复杂反应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
    5.1 复杂反应机理研究简介
    5.2 复杂反应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5.2.1 复杂反应积分动力学方程的意义
     5.2.2 决速步骤近似
     5.2.3 前平衡近似
     5.2.4 稳态近似
    5.3 复杂反应动力学分析实例——酶催化机理
     5.3.1 实验事实与机理推测
     5.3.2 底物-酶络合物以及产物-酶络合物稳定性
     5.3.3 决速步骤近似
     5.3.4 稳态近似适用于酶催化动力学吗
     5.3.5 极高底物浓度的情形
     5.3.6 前平衡近似
     5.3.7 酶催化动力学结语
   习题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