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5-0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分析化学(第二版)(配套电子课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224798
  • 2版
  • 48452
  • 47244084-1
  • 16开
  • 2015-03
  • 380
  • 236
  • 理学
  • 化学
  • O65
  • 化学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司学芝,河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先后主讲《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普通化学》以及《大学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2000年以来,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参加2项;主持和参加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主编和副主编教材《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7部。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以化学分析为主,只介绍部分光度分析(吸光光度法)的内容。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规律,在内容安排上,第1章为定量分析化学概述,包括定量分析的全过程、分析结果的表示、结果的评价以及滴定分析法概述;第2章为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3~6章介绍滴定分析;第7章为重量分析;第8章为吸光光度法;第9章为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该章还介绍了一些新型分离技术,如固相、液相微萃取,超临界萃取,液膜萃取分离法等。为了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以及总结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后附有本章要点、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轻工、化工、环境、材料、生物工程等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使用。
目录
绪论
0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02分析方法的分类
021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02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023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0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11定量分析过程
111取样
112试样的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113干扰组分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114分析结果的表示及对结果的评价
12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122滴定分析法分类
123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4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5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2真值、平均值、中位数
213准确度与误差
214精密度与偏差
21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16极差和公差
21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1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2偶然误差的区间概率
23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t分布曲线
23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3显著性检验
234可疑值的取舍
235质量控制图
*24误差的传递
241系统误差的传递
242随机误差的传递
243极值误差
2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1有效数字的含义及位数
25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5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26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62相关系数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第3章酸碱滴定法
31酸碱质子理论
311酸碱的定义
312酸碱反应
313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与离子积
314酸碱的强弱
32酸碱体系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
321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分布
322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分布
33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1质子条件
3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3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4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4酸碱指示剂
34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4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4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
344混合指示剂
35一元酸碱的滴定
351强酸强碱的滴定
352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36多元酸、混合酸以及多元碱的滴定
361多元酸的滴定
362混合酸的滴定
363多元碱的滴定
3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71直接滴定法
372间接滴定法
373计算示例
38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81酸标准溶液
382碱标准溶液
*39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
391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392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393非水滴定应用示例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配位滴定法
41概述
42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
421EDTA的性质
422EDTA的螯合物
4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431EDTA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432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433条件稳定常数
44配位滴定法的原理
441滴定曲线
442单一离子体系准确滴定的条件
443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和酸效应曲线
45金属离子指示剂
451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52金属离子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453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46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461利用控制酸度进行分别滴定
462掩蔽和解蔽
463选择其他配位剂滴定
47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471直接滴定法
472返滴定法
473置换滴定法
474间接滴定法
48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9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51氧化还原平衡
511概述
512条件电极电势
513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514滴定分析对平衡常数的要求
52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52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性质
522反应物浓度
523温度
524催化剂和诱导反应
5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31滴定过程中电极电势的计算
532滴定曲线
54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541自身指示剂
542专属指示剂
543氧化还原指示剂
5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551预氧化剂或预还原剂的选择
552常用的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56高锰酸钾法
561方法概述
56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63KMnO4法应用实例
57重铬酸钾法
571方法概述
572重铬酸钾法应用实例
58碘量法
581方法概述
582碘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
583碘量法应用实例
59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591硫酸铈法
592溴酸钾法
593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法
510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沉淀滴定法
61沉淀滴定法概述
62银量法确定终点的方法
621莫尔法
622佛尔哈德法
623法扬司法
6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与计算示例
631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632银合金中银的测定
633混合离子的滴定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重量分析法
71重量分析法概述
71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712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7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721溶度积
7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73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
731沉淀的类型
732沉淀的形成
74沉淀的纯度
741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742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75沉淀条件的选择
75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75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753均相沉淀法
76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761生成螯合物的沉淀剂
762生成缔合物的沉淀剂
77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
771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772应用实例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吸光光度法
81方法概述
811比色和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812光的基本性质
813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82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821朗伯比耳定律
822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83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831光源
832单色器
833样品池
834检测器
835信号显示系统
84显色反应及其显色条件的选择
841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842显色条件的选择
843显色剂
844多元配合物
85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851光度测量误差
852测量条件的选择
86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861试样中微量组分的测定
862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863光度滴定法
864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865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866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87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87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872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91概述
92沉淀分离法
921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922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923共沉淀分离和富集痕量组分
93液液萃取分离法
931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932重要的萃取体系
933萃取条件的选择
934萃取分离技术和应用
94离子交换分离法
94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942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43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944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5色谱分离法
951纸色谱
952薄层色谱分离法
96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961固相微萃取
962液相微萃取
963超临界流体萃取
964液膜萃取分离法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表1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附表2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
中的解离常数
附表3常用缓冲溶液
附表4酸碱指示剂
附表5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表6氨羧配位剂类配合物的
稳定常数
附表7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附表8金属离子的lgαM(OH)
附表9标准电极电势
附表10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
电势(φ)
附表11难溶化合物的
溶度积
附表12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