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06-0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48859
  • 1版
  • 47559
  • 60252779-8
  • 平装
  • 16开
  • 2013-06-07
  • 550
  • 459
  • 历史学
  • 中国史
  • 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国史”研究的各种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释。突出点面相结合和史论相结合,突出“学术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相结合,注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启示性”相结合。内容编排和观点论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线索和层次明晰,文字表述深入浅出,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及可读性强。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中国史、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和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建设(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人民共和国” 建国方略的形成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三、中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筹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举措和各项民主改革
   一、剿匪反霸和清除旧社会遗毒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城乡基层组织的重构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三反” “五反” 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第四节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起步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四、旧有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一、“三大外交方针” 的提出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三、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第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年1月—1956年9月)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和任务的转变
   四、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
   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四节 过渡时期的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一、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三、走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一节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二、“双百” 方针与“文化界的春天”
   三、中共八大与一系列重要决策方针的制定
   四、自“整风运动” 至“反右派斗争” 的转折
  第二节“大跃进”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纠“左” 的初步努力与“反右倾斗争” 的逆转
   四、继续“大跃进” 与国民经济的困局
   五、户籍制度的确立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各领域正常局面的恢复
   一、“八字方针” 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二、“七千人大会” 与各个领域的全面调整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变化
   四、“计划生育” 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五、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甘于奉献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和严重偏差
   一、“三五” 计划的编制与“三线建设” 的实施
   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与阶级斗争“左” 倾理论的升级
   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五、十年建设的成就
  第五节 剧烈变动中的对外关系
   一、中苏关系从“蜜月” 走向全面破裂
   二、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中国的抗美援越
   三、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四、“走进亚非拉” 与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与全面动乱
   一、“文化大革命” 的全面发动
   二、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形成
   三、全国性大动乱对各个领域建设和秩序的冲击
   四、中共九大与“文化大革命” 的“合法化”
  第二节 粉碎林彪集团“夺权” 的斗争和中共纠“ 左” 的努力
   一、全国“备战” 和“斗、批、改” 运动
   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和林彪集团的“夺权” 活动
   三、中共纠正“左” 倾错误的努力
  第三节 中共十大与1975年的全面整顿
   一、中共十大和“批林批孔” 运动
   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三、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及其被迫中断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一、“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
   三、“两个估计” 与“教育革命”
   四、“八个样板戏”
   五、“两弹一星”
  第五节“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中国外交
   一、“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外交困境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新中国的 第三次建交高潮和“三个世界” 划分理论的提出
  第六节 粉碎江青集团“夺权” 的斗争与“文化大革命” 的结束
   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和“天安门事件”
   二、粉碎“四人帮” 和“文化大革命” 的结束
   三、“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在徘徊中前进” 的两年(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一节 拨乱反正在徘徊中向前局部推进
   一、揭批“四人帮” 和“两个凡是” 错误方针的提出
   二、批判“两个凡是”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
  第二节 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一、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和经济建设的新“跃进”
   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恢复高考
   三、全国科学大会与呼唤“科学的春天”
   四、执政党和共和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的初步酝酿
   五、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
 第六章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78年12月—1992年春)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78—1982年)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与拨乱反正工作的基本完成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率先突破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加强
   四、中美关系正常化与新时期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初步调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82—1987年)
   一、中共十二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确定
   二、体制改革自农村至城市全面展开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开展
   四、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六、“百万大裁军” 与人民军队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七、外交政策战略性调整的完成与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八、“一国两制” 科学构想的提出与港澳回归进程的全面启动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987—1992年)
   一、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环境、秩序的治理整顿
   三、平息国内政治风波和执政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
   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开发、开放浦东
   五、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外交战略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六、中国第一个“奥运会” 冠军的诞生和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七、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探索和社会秩序的新变化
   八、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七章 “新时期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2年春—2001年12月)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一、中共十四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行动纲领的制定
   三、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
   二、“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
   三、“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四、“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实施
   五、“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六、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
   七、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共和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中共十五大与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三农” 问题的凸显
   三、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四、“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五、“党政机构改革” 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展
   六、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七、港澳回归与两岸关系的新变化
   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
   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八章“新世纪新阶段” 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2年)
  第一节“新世纪新阶段”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与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的新进展
   五、第四次“修宪” 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法制建设
  第二节“新世纪新阶段”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一五” 和“十二五”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新世纪关于“三农” 问题的九个“中央一号文件”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迎战国际金融危机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科学技术成就
   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三节“新世纪新阶段”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 和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新成绩
  第四节“新世纪新阶段”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二、新世纪头十余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2003年“抗击非典” 和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
   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风尚
   五、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第五节“新世纪新阶段”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大国是重点”
   三、“周边是关键”
   四、“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五、“多边外交是舞台”
   六、新香港、新澳门的“一国两制” 建设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