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理论(第6版) /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会计与财务系列
¥58.00定价
作者: 威廉·R·斯科特
出版时间:2012-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59775
- 43872
- 40188032-3
- 16开
- 2012-09
- 668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F234.4
-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信息经济学的框架解释会计在现实世界中所碰到的基本矛盾,即协调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在结合西方会计理论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材现实中的跨国企业报告、著名公司运作案例、各种传媒的报道,来阐述财务会计如何发挥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呈现了会计理论研究及“实证”方法的独特魅力。此外,正文和每章后的大量习题展示了北美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的目的
1.2 一些历史的观点
1.3 2007—2008年股市崩盘
1.4 稳健性会计
1.5 关于道德行为
1.6 以规则为基础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1.7 财务会计及报告信息的复杂性
1.8 会计研究的角色
1.9 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
1.10 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
1.11 管制:对基本问题的回应
1.12 本书的结构
1.13 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关性
第2章 理想环境下的会计
2.1 概述
2.2 确定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2.3 不确定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2.4 储备确认会计
2.5 对历史成本会计的修订
2.6 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
2.7 有关理想环境下会计的结论
第3章 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3.1 概述
3.2 决策有用观
3.3 单人决策理论
3.4 理性的、规避风险的投资者
3.5 组合多样化的原则
3.6 最优投资决策
3.7 组合风险
3.8 职业会计团体对决策有用观的反应
3.9 决策有用性的结论
第4章 有效证券市场
4.1 概述
4.2 有效证券市场
4.3 有效证券市场对财务报告的意义
4.4 价格的信息含量
4.5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6 信息不对称
4.7 正常运转的证券市场的社会意义
4.8 充分披露的例子
4.9 有效证券市场的结论
第5章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5.1 概述
5.2 研究问题概述
5.3 Ball and Brown的研究
5.4 盈余反应系数
5.5 对“最佳”会计政策的提醒
5.6 其他财务报告信息的内容
5.7 结论
第6章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6.1 概述
6.2 证券市场是否有效
6.3 其他支持计量观的理由
6.4 财务报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6.5 Ohlson的净剩余理论
6.6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6.7 投资者损失的不对称性
6.8 结论
第7章 计量观的应用
7.1 概述
7.2 现值会计
7.3 长期存在的计量观实例
7.4 金融工具
7.5 回顾2007—2008年市场崩盘
7.6 衍生金融工具
7.7 金融工具会计的结论
7.8 无形资产会计
7.9 风险报告
7.10 计量观应用的结论
第8章 经济后果和实证会计理论
8.1 概述
8.2 经济后果的产生
8.3 雇员股票期权
8.4 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的关系
8.5 实证会计理论
8.6 关于经济后果与实证会计理论的结论
第9章 冲突分析
9.1 概述
9.2 理解博弈论
9.3 管理人员与投资者的非合作博弈
9.4 合作博弈的一些模型
9.5 管理人员的信息优势
9.6 讨论与总结
9.7 代理理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借款合同
9.8 代理理论对会计的意义
9.9 协调有效证券市场理论与经济后果观
9.10 冲突分析的结论
第10章 管理人员薪酬
10.1 概述
10.2 激励是必需的吗
10.3 管理人员薪酬计划
10.4 管理人员薪酬理论
10.5 薪酬的实证研究
10.6 管理人员薪酬策略
10.7 管理人员薪酬的权力理论
10.8 运行良好的管理人才市场的社会意义
10.9 管理人员薪酬的结论
第11章 盈余管理
11.1 概述
11.2 盈余管理的模式
11.3 为红利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11.4 盈余管理的其他动因
11.5 盈余管理好的一面
11.6 盈余管理坏的一面
11.7 盈余管理的结论
第12章 准则制定:经济问题
12.1 概述
12.2 对经济活动的管制
12.3 描述信息生产的方式
12.4 最优信息的生产
12.5 信息生产的市场失灵问题
12.6 信息生产的契约性动力
12.7 信息生产的市场动力
12.8 市场动力的详细分析
12.9 优质披露的企业会得到奖励吗
12.10 分散管制
12.11 需要多少信息才足够
12.12 结论
第13章 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13.1 概述
13.2 管制的两种理论
13.3 冲突和妥协:利益集团冲突的一个例子
13.4 信息的利益分配——公平披露的管制
13.5 会计准则制定的标准
13.6 管制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13.7 资本市场的国际一体化
13.8 结论和总结
1.1 本书的目的
1.2 一些历史的观点
1.3 2007—2008年股市崩盘
1.4 稳健性会计
1.5 关于道德行为
1.6 以规则为基础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1.7 财务会计及报告信息的复杂性
1.8 会计研究的角色
1.9 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
1.10 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
1.11 管制:对基本问题的回应
1.12 本书的结构
1.13 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关性
第2章 理想环境下的会计
2.1 概述
2.2 确定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2.3 不确定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2.4 储备确认会计
2.5 对历史成本会计的修订
2.6 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
2.7 有关理想环境下会计的结论
第3章 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3.1 概述
3.2 决策有用观
3.3 单人决策理论
3.4 理性的、规避风险的投资者
3.5 组合多样化的原则
3.6 最优投资决策
3.7 组合风险
3.8 职业会计团体对决策有用观的反应
3.9 决策有用性的结论
第4章 有效证券市场
4.1 概述
4.2 有效证券市场
4.3 有效证券市场对财务报告的意义
4.4 价格的信息含量
4.5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6 信息不对称
4.7 正常运转的证券市场的社会意义
4.8 充分披露的例子
4.9 有效证券市场的结论
第5章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5.1 概述
5.2 研究问题概述
5.3 Ball and Brown的研究
5.4 盈余反应系数
5.5 对“最佳”会计政策的提醒
5.6 其他财务报告信息的内容
5.7 结论
第6章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6.1 概述
6.2 证券市场是否有效
6.3 其他支持计量观的理由
6.4 财务报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6.5 Ohlson的净剩余理论
6.6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6.7 投资者损失的不对称性
6.8 结论
第7章 计量观的应用
7.1 概述
7.2 现值会计
7.3 长期存在的计量观实例
7.4 金融工具
7.5 回顾2007—2008年市场崩盘
7.6 衍生金融工具
7.7 金融工具会计的结论
7.8 无形资产会计
7.9 风险报告
7.10 计量观应用的结论
第8章 经济后果和实证会计理论
8.1 概述
8.2 经济后果的产生
8.3 雇员股票期权
8.4 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的关系
8.5 实证会计理论
8.6 关于经济后果与实证会计理论的结论
第9章 冲突分析
9.1 概述
9.2 理解博弈论
9.3 管理人员与投资者的非合作博弈
9.4 合作博弈的一些模型
9.5 管理人员的信息优势
9.6 讨论与总结
9.7 代理理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借款合同
9.8 代理理论对会计的意义
9.9 协调有效证券市场理论与经济后果观
9.10 冲突分析的结论
第10章 管理人员薪酬
10.1 概述
10.2 激励是必需的吗
10.3 管理人员薪酬计划
10.4 管理人员薪酬理论
10.5 薪酬的实证研究
10.6 管理人员薪酬策略
10.7 管理人员薪酬的权力理论
10.8 运行良好的管理人才市场的社会意义
10.9 管理人员薪酬的结论
第11章 盈余管理
11.1 概述
11.2 盈余管理的模式
11.3 为红利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11.4 盈余管理的其他动因
11.5 盈余管理好的一面
11.6 盈余管理坏的一面
11.7 盈余管理的结论
第12章 准则制定:经济问题
12.1 概述
12.2 对经济活动的管制
12.3 描述信息生产的方式
12.4 最优信息的生产
12.5 信息生产的市场失灵问题
12.6 信息生产的契约性动力
12.7 信息生产的市场动力
12.8 市场动力的详细分析
12.9 优质披露的企业会得到奖励吗
12.10 分散管制
12.11 需要多少信息才足够
12.12 结论
第13章 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13.1 概述
13.2 管制的两种理论
13.3 冲突和妥协:利益集团冲突的一个例子
13.4 信息的利益分配——公平披露的管制
13.5 会计准则制定的标准
13.6 管制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13.7 资本市场的国际一体化
13.8 结论和总结